火种原创文学_火种美文站
当前位置>> 火种诗歌网>>谈诗论道>>内容
浅议词的平仄
  • 审核管理
    类别:谈诗论道 作者:一色长天 发表日期:2013-11-02 01:18:37
    编者按:很专业,很有学术性。音韵,是中国语言的瑰宝和特色。但古人的写作习惯,我们也是依法揣摩,我所知道的是,音韵,因地域,方言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偏重于法,有失偏颇。更不能把它上升到定义的高度。它是方式。引经据典,也要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个见,问好。

             为词之道,“依谱而填”。句合长短,音合平仄。即定词调,一切平仄,宜依本调成式。盖因古之所创各调,均应音律而谱,宫调管色之高下,程式既定。词的平仄本无所可议。然而,“字音之开齐撮合,别有妙用,倘宜平而仄,或宜仄而平,非特不协于歌喉,抑且不成句读”(吴梅《词学通论》)。
             所以,尽管词谱只标平仄两道,但仄有上、去、入三种,不可遇仄而概以上、去、入统之。至于可平可仄的,更不可以平或仄统论之。故《钦定词谱》在词谱凡例中指出:“又可平可仄,中遇去声字,最为紧要,平声可以入声替上声,不可以去声替”。清初人黄周星在他著的《制曲枝语》中曾经说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唐宋词中,平声的阴阳还不够严格,只是上、去、入三声的安排,不论在句子中间或韵脚上都比律诗要讲究得多,所以,填词要讲平仄四声,即平、上、去、入。用《新韵》填词,稍感韵味不足者,盖因四声不全耳。明人王骥德也曾讲过:“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盖平声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矣。”(《方诸馆曲律》卷二《论平仄》第五)。
            龙榆生先生在《词学十讲》中说:“倚曲填词,首先要顾到歌者转喉发音的自然规律,把每一个字都安排得十分适当,才不致拗嗓或改变字音,使听者莫名其妙。我们学习填写或创作歌词,所以必须对四声阴阳予以特别注意,甘受这些清规戒律的束缚,也只是为了使唱的人利于喉吻,唱得字字清晰,又能获致珠圆玉润的效果;听的人感到铿锵悦耳,而又无音讹字舛的毛病。语言和曲调的结合,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确是要煞费经营的”。
             一般而论,一调之中也不是所有字都不可上、去、入通用,十之六七不能,十之三四可通。这取决于上下字的平仄和一调之风度声响。如:宋代词人张枢(字斗南)填词《瑞鹤仙》,有句“粉蝶儿、扑(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此词按之歌谱,声字皆协,惟“扑”字稍不协,遂改为“守”字乃协”(张炎《词源》卷下)。张枢这样改的原因是因为“去声往而不返”,“扑定”两去声在句首,再加上句尾“不去”两去声,声调不振,有落腔之弊也。又如:有谱“平平仄仄平仄平”,填“烽烟古道人倦游”,声律谐,若改为“烽烟古道人懒游”,不谐,是因为句末两平夹一仄,如仄用上,语调拖拉,用去辄字顿于喉。
            严格讲 填词平仄要求甚多,如《齐天乐》有四处必须用“去、上”搭配,“云窗静掩,露囊清夜照书卷。凭高眺远,但愁斜照敛”(清真词),此四句句尾“静掩、书卷、眺远、照敛”必须为“去、上”组合,不可他声,更不可用入韵。《梦芙蓉》五处须用“去上”组合,“西风摇步绮,应红绡翠冷,霜挽正慵起。仙云深路杳,城影流醮水”(梦窗词)之“步绮、翠冷、慵起、路杳、醮水”亦须“去上”而不可用“上去”或“去去”。其他《妩媚》亦有三处“去上”,《兰陵王》多仄声字,《长亭怨慢》、《扬州慢》协韵后转折处皆用去声,《淡黄柳》每领头处都用去声等等,不一一论。至于“入派三声”和“去声之紧要”留待另论。
             综上所论,词的平仄要义有二:一要“平分阴、阳,仄分上、去、入”,切不可只分平仄,不问上去入。二要根据四声的不同性质,必得把它们安排适当,方叫协律。只照谱合平仄,填就的只是形似,而未得神要。如今初学者知之者寡,即使许多方家也不足语也。




    用户打赏列表
    关闭
       
    阅读(5149)  分享     收藏(0)    投稿     评论(0)    编辑:杨文民
    全部评论(0)
    关注
    作者:一色长天   拥有256篇作品
        标题     作者
    醒酒阅16次
    诗十一首阅44次
    小城阅11次
    2024清明阅38次
    清明阅16次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获得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火种公益文学保留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火种公益文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3 huozwx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