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毛泽东对鲁迅的心态与赞赏
管理
作者:OK庞广龙 发表时间:2013-11-22 09:16:03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在那些峥嵘岁月里,文化曾经是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圧迫拯救民族危亡的有力武器。那些年月,一支笔就如同战场上的一位战士,她可以吹响战斗的号角,一支笔可以号召一批人起来参加革命的战斗。毛泽东与鲁迅先生等人们,都是在国家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民族精英。是进步的文化思想引导了中国的革命,是革命和文化使他们彼此熟识。那是一个文化不很普及且不发达的年代,有一点文化的人都只是为安身立命,明哲保身。没有多少文化人会为了民族的危亡去奋勇献身,所以,从毛泽东到鲁迅先生都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民族的英雄,他们的友谊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人们至今都津津乐道的话题。文章充满着对那一段历史的回味与向往,题材新颖,观点鲜明。问好作者!期待欣赏更多佳作! |
据我所知,不,是史料所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毛泽东主席对每一件事实和问题都是很严整慎重和反复实践与调查之后才作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的,他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证实了他的所作所为,而且对一个人更是不随便给予高度的赞赏和评定的,然而,就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鲁迅辞世后三年之后,就撰写了那一篇伟大激情的文章,在文中诚然褒扬和歌功颂德了鲁迅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化领域上的地位、名望与声誉。所以里就是毛泽东主席通过专题的论述,给鲁迅先生的“三个家”“五个最”的定论而一手奠定和推举,让他高高地站立起来的。 是的,在我们的一个个难道中,不禁有许多问答思索……形成了我们华夏大地上的一道文化景观,纵观二十世纪的文化星阵里,有很多文学与文化上的大家们都成就上是那样的丰硕缤纷与硕果累累,也在许多文化上先河了我们国家的文学艺术的舞台,成为文化领域上的先驱……在那样众多的群星里,却只有那么一个鲁迅先生成为走进毛泽东心目中的一个人才,成为他所看重的一位文化战线上的人物,所以,鲁迅就成为了毛泽东终生只推捧的一个人,成为了我们中华大地上的一位“民族魂、文艺旗手、文化圣人”。让我们万众仰慕。 就我们的心理来看,冥冥的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就是有这么一种心灵的信息所牵挂而成就的,这也许就是上天所规定的一种人性所决的问题,那就是许多东西是不可能在我们的预感中得到的,有的是在时间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证实的。我想,这就是伟人与伟人心地上的缘分与人生注定的壮举。事实所肯定,鲁迅先生在生前根本没有见到过毛泽东。在“五,四”前后他们都没有谋过一面,都是在那些萌发的新革命运动当中匆匆了时光,在奔波的现实里充实自己。 时间所明证,鲁迅先生与毛泽东是有联系的,那只不过是精神领域上的交往和心灵上的沟通罢了。据史料所刊载,就在鲁迅读到毛泽东写的几首诗词,其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西江月:井冈山》(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归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之后,就当着冯雪峰的面对读了此诗说出他的直接感受和评论:认为此诗充满和具有“山大王”的气概……为此,到了一九三四年春,冯雪峰到了江西瑞金,就把当时鲁迅的意见转告给了毛泽东,毛听了之后就“哈哈……”大笑,表示了某些方面情绪的认可与接受……于是,两颗伟大的心灵就这样心心相通,得到了最初的碰撞,感应出了诗情画意的情缘和心灵的火花。于是,鲁迅先生就此很是关注这位“山大王”的前景和信息,就在我们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到达了陕北延安,建立了牢固的革命根据地。鲁迅得知这么一个喜人的消息后,就借《答托洛夫斯基派的信》一文,对毛泽东所率领的中国红军奋斗取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作出了明确的表态:“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乃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你们高超的理论,将不受中国大众所欢迎。”至于“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以为光荣的。”这么一来鲁迅先生的理论和思想,无形中就跟毛泽东的思想紧紧地连接起来了,而且中,也在许多事实上证实了鲁迅先生的眼光和心灵决策与选择态度是正确无误的。 早就在那红色的“瑞金”根据地里,毛泽东同志也是从心地里把鲁迅先生作为革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了,在对敌的斗争过程中,也在实践与发展的时间里,成为了他“统一战线”理论的一个原始起点。在许多文化人到达延安之后,都询问到鲁迅的一些情况。对鲁迅在议论上大力支持革命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在一些场合上肯定了鲁迅的那些好文章。……他对鲁迅的《阿Q正传》特别的喜爱,在他所撰写的文章、讲话,都屡屡提到了“阿Q”的次数,仅次于提的“孔夫子”一词。就这样,毛泽东把鲁迅的心思与感受都记在心上,形成了一个怎么也磨不掉的影子,那就是他对鲁迅的坦言的敬佩,对鲁迅一人不畏文化围剿功骂的泰然处之,奋勇反戈的精神所折服,他的心是跟鲁迅相通的……也许中,就是他们两人在如天马行空的自由意志、坚定不移和那些义无返顾、奋勇向前的战斗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另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当时那两个共同“围剿”,更是拉近和深刻了毛泽东和鲁迅先生之间的心灵与思想观念的灵感关系——那就是鲁迅在1927年到1935年的时间里,在上海等地被“凶猛的文化围剿”孤军作战,毫无惧色;当时,处在红色的革命摇篮——瑞金的毛泽东等革命红军队伍也遭受到了极其“残酷的军事围剿”……真的同病相怜哪!所以中,就这两个“围剿”的创伤与胜利,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0年一月)也专门提了出来,而且说出了“……其中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不可以深长思之么?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所以中,毛泽东在此文里的第十二章“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里,很坚定地指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勇敢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足以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想,这就是毛泽东对鲁迅的心态与赞赏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也就是毛泽东心地上刻骨铭心的收获与心灵的万分感叹,更是他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赞誉,也是一种对新文化运动的肯定。 我想,毛泽东和鲁迅先生这两个伟人都具有一种共同“大孤独”的性格形象,和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品质,以及那些“大梦想”的境界,还有许多“大悲欢”的经历,同时他们两人都是一位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奇特思维的奇人。他们都是我们中国近代历史上很难见到的两位文化领袖。一个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力尽千难险阻,开创了新中国;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一篇篇犄文先河了新文化的舞台……。真的,在华夏的大地上呐喊成了鲁迅先生所抒写的那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难道就是毛泽东对鲁迅的心态和赞赏的依据吗??!!也许吧!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演员与艺妓 | 下一篇: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获得与放弃(杂文随笔..阅20次
微光耀孤程阅38次
生活中的食与物..阅63次
雪映江南阅70次
元旦快乐(杂文随笔)..阅64次
年末有话说阅10次
古井话沧桑阅102次
人生没有草稿(杂文随..阅76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4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1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2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