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沈复的“浮生六记”
  • 管理
    作者:徽州山里人 发表时间:2013-12-09 22:29:45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沈复是清乾隆年间文学家,独著《浮生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详尽地介绍了沈复光辉而又坎坷的一生,浓缩了《浮生六记》的全书内容。旁征博引,史料翔实,文笔细腻无暇,叙述委婉动听,末章突出其妻陈芸的形象尤为感人。小说集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借古喻今,具有可喜的现实意义。全文60千字,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欣赏拜读,倾情推荐。

    第一章 出世与童稚

    清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公元1763年。是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天寒地冻时节,江南古城苏州沧浪亭畔,一户姓沈的幕僚家庭里诞生了一名男婴。沈家主人沈稼夫常年游幕在外,家中陈夫人告知游幕在外的丈夫得子信息,沈稼夫喜不自禁,为儿取名“复”,字“三白”。

    但凡给官员做幕僚的人,起码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而且还得具备良好的处理事物的能力。幕僚是文雅之说,其实就是充当师爷的角色。何处师爷最有名,当属绍兴师爷也,绍兴安昌的师爷又是绍兴师爷中的“斗杓”,自从有“师爷”一说起,就已被世人认为该是如此。看看“绍兴”的“绍”字就很形象地说明这一点,一把刀一张嘴绞在一起,扮演的就是“刀笔小吏”的角色。读书人未能在科举上取得成功,退而充当官府的幕僚也是一项不错的职业选择,以幕僚为职业做营生,至少不会失去读书人的身份,“士农工商”四业里,幕僚职业至少还能勉强挤入“士”这一栏中。

    沈稼夫给新生儿子取字为“三白”,相信他这类饱读诗书的老学究是一定知道一些苏东坡苏学士的趣闻轶事的。事载《曲洧旧闻》有一说,有一次苏东坡与好朋友刘贡父闲聊,东坡居士说他当初与弟弟苏辙苏子由准备制科考试时,以仿效古人清贫寒士的做法,每天享用“三白”饭,觉得味道很美,自此不相信世间还有什么其它的山珍海味。刘贡父从未闻知“三白”饭为何种美食,好奇又急切地问东坡先生什么是三白饭。苏东坡回答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这就是三白饭呀。”刘贡父听后哈哈大笑并决定找机会调侃一下好美食的苏东坡。之后的某一天,苏东坡突然收到刘贡父送来的宴请柬帖,邀请他同吃“皛饭”。苏东坡这时候恐怕早就忘记了同刘贡父说起过的“三白饭”一事了,他心想:“刘贡父书读得多,这个皛饭必有出处,定有独到之处。”欣欣然苏东坡按柬赴约,可是到了刘贡父家一看,发现饭桌上只摆放了一碟盐,一碟萝卜和一碗白米饭。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想起自己以前对刘贡父夸下海口说过“三白饭味道鲜美”之语,明知自己被刘贡父揪着了尾巴中了他的戏耍圈套,但苏东坡不动声色,装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将这顿“三白”模样的“皛饭”吃了个一干二净。表谢意临走之前,他对刘贡父说:“改天咱们再聚聚,我将备下毳饭请你吃。”刘贡父明知苏东坡要跟他开玩笑“报复”他,但是好奇心使然他还是很想弄明白什么是“毳饭”,所以他按约前往东坡家赴宴。两个人在客厅里品诗论画、高谈阔论,也喝过不少茶水肚子成了“皮包水”,直到日已过午,就是不见开饭的迹象,东道主苏东坡也始终不提吃饭的事。刘贡父饿得饥肠辘辘,只好忍不住开口问:“你家的毳饭准备好了吗?”苏东坡忍住不笑只是说:“正在准备,再等等。”只顾自己海阔天空般漫谈。可怜刘贡父被饿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哪里还有雅兴继续高谈阔论,至此苏东坡才将刘贡父引到餐室,可是饭桌上空空如也并无一盘一碟。苏东坡摊开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式,笑着说:“盐也毛(即‘冇’,二字音近同,‘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米饭也毛,不必客气,请动手吧。”刘贡父一听,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早知道你会报一箭之仇,但是万万想不到你竟会来这么一招。”两人笑过之后,苏东坡才让仆人送上早已准备好的美酒佳肴,两位好友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读书人出身的沈稼夫一定是会艳羡古时文人留下的风雅韵事的,他毫无犹豫地将自己新生儿子的字命名为“三白”。“三白”二字作为人名当然不俗,可是隐隐之中似乎也暗藏了某种不祥之兆。儿子出生之前,沈、陈夫妇二人已育有一女,当下儿女双全,堪称沈家一大喜事。

    同年农历一月份,沈稼夫的妻舅陈心余家也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为芸,字淑珍。

    “三白”沈复出生的清乾隆二十八年,“正值太平盛世”,世人谓之曰“康乾盛世”。“盛世”之下也许还只是名不副实,比起风雨飘摇的晚明社会来说,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可见战争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所谓“休养生息”的清明政治在短时期内也不会产生十分明显的效果。

    不管怎么说,老天毕竟还是厚爱沈复,让他出身于“衣冠之家”的书香世家,衣食无忧且可以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假如人生不出意外的话,一辈子过着比较体面的士夫生活是完全可能的。沈家又居于江南名园苏州沧浪亭畔,居家环境可谓清雅舒适。沧浪亭,开始为五代时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饮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精心修筑而成。江南地带多名园,苏州、扬州两城市更是以园林之美闻名于世,另外还有大文人袁枚在江宁(南京)营建的随园,名声在外同样都是如雷贯耳。不可否认,出生并成长于一个文化气息浓厚且氛围优雅的环境,对培养一个人的气质与性情是相当重要的,沈复就幸运地成长于这样一个环境里,扩张来看,江南地区多名士也是自有它的道理的。

    少儿时代的沈复或受父亲的精心培养或在私塾里读书,毫无疑问是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学问,他唯一一部流传于世的只有几万字的自传体散文作品《浮生六记》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此书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珠玑,文字清丽高雅,文笔清新自然。

    童稚时的沈复,是一个静而敏的孩童。对任何事情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去探究一番。“见渺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夏天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他却可以想象成“群鹤舞空”,并且饶有兴致地把蚊子捉到床帐里,用烟雾喷它们,使之冲烟飞鸣,想象这情景为青云白鹤,以此为乐。他可以耐心地蹲在地上半天,定神仔细观察丛草中的二只虫蚁相斗,正当他看得兴趣盎然之时,突然跃出一只大癞蛤蟆来,舌头一吐将正在战斗的虫蚁吞入口中。他正观察虫蚁打斗出神,癞蛤蟆这一吞不仅让他觉着惊讶而且又败了他的兴致,他稍微一定神,就很生气地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打它几十下,然后将它赶走。他和婢妪二人以蚯蚓喂鸭,婢妪先是用手捉着鸭翅膀的,偶然一放手,鸭子舞动其脖颈作大口吞噬状,小沈复以为鸭子要啄他,受到惊吓而大哭,婢妪见状哈哈大笑,戏言沈复是这么一个懦弱胆小的人,以后每每说起这事就成为一家人戏笑的谈资。

    沈复在童稚时候,就对自然界有着种种成年人所没有的感受,这是他生命之初的灵动,是真正的童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原始性情,但是也有着少儿沈复独有的性格标签,这对以后长大成人的沈复来说不是没有一点影响的。

    沈复幼时,家里人曾为他聘下金沙于氏的女儿为妻,就等他们长大后顺其自然结成夫妇。可惜于氏女孩八岁时夭折,这段亲事随着女孩的死亡而告吹。

    清乾隆四十年(乙未年,1775),时年沈复十三岁,随母亲去外婆家玩,母亲的娘家姓陈。沈复的舅舅陈心余青壮年时早逝,死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留下妻子金氏、女儿陈芸及儿子陈克昌辛苦过活。陈芸,字淑珍,父亲去世时她才四岁,弟弟克昌更是一个才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小孩童。陈家“家徒壁立”,一家人的日子过的很艰难。陈芸与沈复是同一年出生的,她比沈复大十个月,两人既然是表姐表弟亲戚关系,他们从小就以姐弟互相称呼,沈复总是亲热地称呼陈芸为“淑姊”,两人既是幼时的好玩伴,因为性情兴趣相近,他们二人又是青梅竹马的好朋友,从来不会以男女身份有别而生尴尬或害羞之态。陈芸与沈复二人的性格与性情有一种天生、天然的默契。唐时李白有诗《长干行》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小无嫌猜”,正是这对孩童玩得投机天真无邪的真实写照。

    十三岁的小男孩沈复情窦初开,他以成人状语气且态度坚决地对母亲陈氏说:“如果父母大人为儿选择妻子,我是非淑姊不娶的!”母亲陈氏也喜欢陈芸这个侄女“生而颖慧”,性情柔和,当即摘下自己的金戒指作为定亲信物,陈芸与沈复的这段亲事就此定下,两人订婚的日子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农历七月十六日,被订下婚约的这对少男少女年龄都在十三岁。五年之后,两人在十八岁时正式完婚。沈复与陈芸这对性情相投、志趣相近的恩爱夫妻,度过了二十三年属于他们的既痛苦辛酸又浪漫酣畅的夫妻生活,直到女主人陈芸在四十一岁上病逝才嘎然而止。

    陈芸“生而颖慧”,是一个既聪明又很有悟性的小姑娘。在她小时候学说话的那个小小年纪,别人口授她唐朝白居易所著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几遍下来,她就能背诵。陈芸不但能识文断字,而且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小姑娘,擅长缝纫刺绣等女红,以此养活自己以及母亲、弟弟,还能供给弟弟从师学艺的学费。沈复曾这样记述妻子陈芸:“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

    陈芸读书识字极有悟性与天赋。一日,她在书箱中偶然发现白居易的《琵琶行》,就逐个挨字而认,渐渐通晓。《琵琶行》记述一个歌妓沦落天涯,成为商人妇的无奈与凄苦,此等故事必定会在心性细腻、多愁善感的小姑娘心灵上产生极大共鸣。陈芸在刺绣之余,悉心识字读书,渐渐地也掌握了一些吟作诗词的门道,“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佳句就出自她口。

    陈芸的外形与气质,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有精准的描述。“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可知陈芸是一个身材清瘦苗条,眉清目秀充满灵气的姑娘,两颗门牙微微外露,整个人看起来有种缠绵姿态,此种缠绵之态最易引起男人心灵深处中的“怜香惜玉”情怀,大体说起来,陈芸还算是一个典型的江南苏州小美女,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韵致,她的冰清玉洁神态,抵消了她身材与相貌上的些微不足。她就是这么一位让人看起来觉着贞静贤淑有味道的女子。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耕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沈复的“浮生六记” 下一篇:绿柳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倾城之恋 哲理寓言 百味人生 都市言情

    最新作品

    宗族谱序阅32次
    宗族祭文阅17次
    中华文明阅37次
    海岛月色阅19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9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6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8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