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沈复的“浮生六记”
  • 管理
    作者:徽州山里人 发表时间:2013-12-12 18:19:4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书接前文。沈复夫妻被父亲驱逐后移居友人家,往来无白丁倒也惬意,后又移农户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详尽地展现了《浮生六记》的出炉过程。那真是浮生若梦,节后余生。文笔专业,史料翔实,杨洋大作,令人唏嘘。敬佩作者的敬业精神,推荐欣赏。

    第十七章 苦中浪游

    钱,尽管人们常说它是身外之物,但是没有钱往往是寸步难行的,只要是人类社会,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世人往往为钱所累,为钱笑,为钱哭,沈复也是如此。沈复外出借钱的时候,也不忘记带着一点闲情逸致去赏山玩景,可以说是苦中作乐,也可以说是真性情之流露。

    清嘉庆五年(庚申年,1800),三十八岁的沈复为朋友作保人,朋友携借款五十两银子逃逸,放利债为生的严老板拿保人沈复是问,逼沈复还这五十两银子,沈复拿不出这五十两银子偿还严老板,严老板多次上沈家闹事,沈父沈稼夫一气之下驱逐沈复夫妇出家门,导致沈复家庭失欢,夫妇俩无奈中寄居妻子的盟姊锡山华氏家。

    第二年春,沈复将前往维扬谋职而苦于身上无钱,沈复想到有个叫韩春泉的老朋友在上海幕府中供职,于是他前往上海拜访老友,当然主要是赶去向老友借钱。沈复赶到上海,一身旧衣破鞋,实在是无颜面去署衙拜望老友,于是他写了一张纸条让看门人转交友人韩春泉,约老友到郡庙园亭中见面。韩春泉见到沈复的字条后赶到见面地点,他看见一身疲惫且衣服破旧的沈复,心情也很不好受,他能明白沈复正处在愁苦当中,他二话没说,就慷慨支助了沈复十两银子。韩春泉请沈复上附近的菜馆喝酒吃饭,聊叙两人分别后各自的情况。饭后两人饶有兴致地游玩郡庙园亭。该园为洋商们捐资建造,园子极为阔大,只可惜各个小景的点缀装扮上显得杂乱无章,所叠垒的山石,也没有在起伏中相互照应。洋商有钱捐造大园,可并不一定能造成雅致之园,金钱与艺术并不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沈复在回归锡山华氏家的途中,他想到自己向往已久的江苏常熟的虞山还没有去游玩过,巧的是正好有一艘去常熟的回头船愿意搭乘他。此时的节气正处春季的第二个月,桃花李花相互争妍,气候温暖宜人,可惜的是,这虞山之游只有沈复一人吃饭住宿游玩,没有他那帮志同道合、兴趣相同的友人陪伴同乐。沈复怀里藏着老友韩春泉赠送给他的十两银子,心情愉快、兴致满满地信步到著名的虞山书院。沈复站在书院围墙外仰头望向书院,只见书院内树丛中交杂着花朵,娇红稚绿,书院的位置依山傍水,环境饶有幽趣,真不愧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可惜的是,书院大门紧闭,沈复不能入其内仔细畅游一番。沈复问路返回走,途中看见一个搭着棚子的茶摊,他走进茶摊买一碗茶吃吃。茶是客到现泡的,茶叶用的是本地名茶碧螺春。山野之中,山好水好,茶叶又是新茶,沈复喝着茶水,感觉味道极好,两碗茶下肚,沈复感觉浑身通爽、痛快。在茶摊里,沈复询问同在喝茶的人,请教虞山何处最值得一游,其中一人说:“从这里出西关,靠近剑门的地方,是虞山最好玩的一处风景,如果你想去,我愿意带你去看看,这个地方我自己也是百游不厌。”沈复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去了。

    二人出西门,沿着山脚,高高低低地走了大约几里路,渐渐地就能看见前方山峰屹立,山峰的石头呈横向纹路。二人走到一个地方,此地一座山峰像被锯子锯成两半似地,两壁凹凸不平,有几十丈高。沈复走到两壁中间仰视,上面的石头看起来像是要坠落下来的样子。带路人说:“相传上面有洞天府地,有很多神仙的景观,只可惜没有路登上去看看。”沈复听了兴致大发,马上挽起袖子扎紧衣服,像猿猴似地向上攀爬,最终他爬上了顶颠。沈复站在山巅,看见了所谓的洞府,深大概一丈多,上面有石罅,透过石罅能望见天空。沈复低头往下面看,下面如深几十丈的深沟,看得沈复腿脚发软,心想自己如果掉下去一定是会被摔成肉饼的。沈复刺激地在上面感受了一番心跳之后,不敢久呆,他抓着长在石壁上的藤蔓之类,一点一点地将自己往下放到地面。带路人看见沈复安全下到地面,惊叹说:“了不起啊!游兴如此豪爽,我还从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沈复爬了这么高的地方,既紧张又兴奋,汗也出了不少,感觉口渴肚饥。沈复为感谢带路人的引胜之劳,于是邀请带路人在山野中的小饭店喝酒,两人各饮了三大杯才告别。太阳将要落山了,沈复也没有时间再去游玩虞山的其他景点。下山途中,沈复看见路上有红褐色的石头,觉得十分可爱,认为值得赏玩,就挑拣了十多块,沉甸甸地放进怀中带走。

    回到常熟城内的旅馆,沈复满心欢喜地将十多块红褐色石头夹进行李当中,然后他匆匆地吃过晚饭,携带随身行李往船码头赶去,搭乘夜船先到苏州,他没有在苏州停留,又匆忙赶往锡山华家。

    沈复壮胆攀爬危峰,所以他对这次虞山之游印象极深,这是他愁苦生活中的一次快活之游。

    清嘉庆九年(1804)春三月,沈复父亲沈稼夫去世,此时沈复在扬州以卖画度日。女儿青君来信告诉父亲爷爷去世这一消息,沈复悲痛之余自扬州起程返回苏州奔丧。奔丧期间,沈复与弟弟沈启堂产生严重间隙,兄弟关系破裂,心中既痛惜又委屈的沈复准备要弃家远遁,逃离俗世生活。后经夏揖山兄弟俩苦心相劝,沈复才作罢。沈复先是住在禅寺的大悲阁,然后在年底移居夏家的雪鸿草堂度岁。

    这年的九月末,好友夏揖山邀约沈复一起去东海永泰沙收田租,永泰沙隶属于崇明岛,夏家有田产在此地。

    沈复与夏揖山两人坐船出刘河口,航海一百多里到东海永泰沙。永泰沙这个地方原来是海,后经流沙沉积,慢慢地就开辟出了一些田地。这里不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人也极少,整个永泰沙也没有一条街市。一眼望去,整个永泰沙茫茫一片芦荻,绝少人烟,仅有本地的大田主丁氏家的仓库房几十间,丁家在仓房的四面挖掘沟河,河岸上筑堤,堤的外侧种满柳树。

    丁氏的主人字实初,家在崇明岛的,丁实初是永泰沙的第一大户,丁家的会计姓王。丁实初与王会计都是豪爽好客的大男人,与人交往不拘礼节,在这一点上两人与沈复的性格是相近的,丁与王二人与沈复初次见面就有一种相见如故的亲近感。丁实初为招待沈复与夏揖山两人,立即安排杀大肥猪一头,做一桌杀猪菜款待沈与夏。丁实初又让人抱来一大瓮土酒,开席前丁实初就说酒不尽席不散,一桌人在偏僻寂凉的永泰沙开怀畅饮。酒喝到酣醺高兴处,助酒兴的酒令当然是少不了的,文人与粗人在这一点爱好上是一样的。一桌人当中,沈复与夏揖山算是文人,王会计次之,其他几个人就没有多少学识了,他们中不是地主就是帮工,但他们是一帮性情开朗的淳朴乡人。

    不知诗文当然玩不了如射覆之类的酒令,于是沈复提议一桌人伸出手掌来划拳猜掌,沈复此时也不想做什么穷酸文人了,高雅的射覆酒令,见鬼去吧,大吼大叫地划拳更能带来热闹的喝酒气氛。一边有人在划拳,另一边有人不讲一点音律地高声唱歌,说是唱歌,也差不多就是高声叫喊,一桌子人闹哄哄地快乐着。酒是喝到真正酣了,主人丁实初让自己家的帮工们到屋外沙地上打拳、相扑为游戏,给这次痛快酣畅的喝酒助兴。

    丁实初名字中有一个“实”字,他的财力也着实不俗。他的地主式经济实力是很强的,光在永泰沙他就有上千亩的田地,为装粮就建了几十间仓房。丁家在永泰沙畜养了一百多头牯牛。丁实初很有办法,他让这一百多头牯牛养成了一个习性,牛儿们晚上会自觉地露宿在岸堤上的柳树下,一堤一堤的全是牛,这一百多头牛是一笔不小的财产,把牯牛们培养成露宿岸堤的习惯,连建牛舍的钱都省了。丁实初又安排人养殖了一大群鹅,鹅的叫声很响亮,一大群鹅飞奔叫起来,那声音恐怕几里外就能听得见。丁实初养一大群鹅一方面是为了发展副业,另外这一大群鹅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用作报警信号,以防海盗来劫,鹅群骚动叫喊起来恐怕是有海盗登陆了,田庄的人就可以及早准备迎战海盗,永泰沙毕竟是人烟稀少之僻地,一切的财产都要靠自己保护。

    白天,丁实初与沈复等人带着猎鹰猎犬,在芦苇丛及沙地间打猎,所猎获的大多是一些飞禽,打猎疲劳了,大家就找块地方躺下休息,好不惬意。

    丁实初引导沈复参观园田,每一字号围筑高堤,以防海潮。堤中建有水出口,用闸门来开闭。天气干旱的时候,在涨潮时分开闸引入潮水灌溉田地;水涝的时候,则在落潮时分放闸泄水。佃户们零零散散地分散在各处,一呼就能很快聚集到一起。佃人称业主为“产主”,对田主的指示唯唯听命,朴素诚实可爱;如果有人不讲道义道理激怒了他们,那么他们蛮横起来就像虎狼一样凶狠了;如果有人说出公平公正有道理的话,他们又会马上表现出心悦诚服的乖顺态度来。这一帮性情朴实无华的佃人,在沈复看来够得上太古时候的古人,东海永泰沙像是一个吹着咸风的世外桃源。

    沈复睡在床上往外瞧,就能看见远处海浪滚涛,海潮声音如鸣金鼓般地传到沈复的枕边。一天夜里,沈复忽然看见数十里外有红灯笼一样的东西出现,大如笆斗,浮于海中,接着沈复又看见红光映红着天,其气势如同那块地方发生了大火,熊熊燃烧的模样。丁实初告诉沈复、夏揖山说:“你们看那块地方出现了神灯神火,过不了多久就有海水涨潮往沙田这边汹涌而来啦。”夏揖山的兴致一直很高,听了丁实初说的就更加兴奋活跃起来,这可是平时难得一见的涨大潮的壮丽景观啊!沈复更是兴奋地手舞足蹈、肆无忌惮般欢悦,骑上一头牯牛狂歌着往沙田赶去看大潮。沙田中,沈复乘着酒意,肆意欢乐起舞,忘记以往统统的不如意不愉快之事,欢乐就在此时,随兴致尽情地释放,享受着无拘无束没有束缚羁绊的快乐。

    沈复与夏揖山离开永泰沙回到苏州时已经是残冬了。

    苏州毕竟是沈复的家乡,他对家乡景色自有他的独到感悟。

    说到苏州的名胜,虎丘当得上是第一名片,虎丘之胜美誉天下。然而沈复并没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一味讨好、赞美虎丘,他敢挑战约定俗成的世人对虎丘之美的成现看法。在沈复看来,虎丘之胜第一美的地方在后山的千顷云,这个地方并不是“游人必到”的著名景点,沈复却把它推为虎丘第一美地。沈复认为十分著名的剑池景观也还不错,当为虎丘第二美地。除这两处之外,沈复认为虎丘的其他景观基本都是假借人工造设,没有按照“师法自然”的造园原则来构筑,而且这些地方又常常被一批批浪荡公子、卖笑女子所占领与吵闹,失去了本该有的幽雅与清净,早已没有了山林的本色。沈复觉得即使是新造的白公祠、塔影桥等,只不过是取了个雅致的名称而已,根本谈不上有什么韵味。至于说到冶坊滨,沈复一想起这个地方心里就来气,沈复曾十分不客气地戏称这个地方应该改名叫作“野芳滨”,“野芳”,寓胭脂喻粉头,这个地方倒是成了女人们展现妖冶卖弄风情的集中营了,毫无雅趣可论。

    苏州园林甲天下,对此沈复也有自己的看法。苏州城中最著名的狮子林,虽说是按照宋代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中的方法构筑,而且造园所采用的石头算得上玲珑剔透,浑朴天真,园中还植有很多古树古木,然而以沈复的审美眼观来观望整个狮子林,他觉得玲珑的石头也罢,苍古的树木也罢,还有那么多花花草草,这些全部组合起来,由于缺乏巧妙的造园创意与设计,看起来竟然如同乱堆煤渣似地乱糟糟,石头上积满苔藓,地上许多地方还可以看见蚁穴,一点儿都看不出山林的宏伟气势。这个天下名园,让懂得美会享受美的沈复来看,他没有觉出此园妙在何处,沈复恨不得如果有机会让他来重新设计此园的话,定会设计成名副其实的“狮子林”。

    灵岩山,也是苏州的一处名胜,原是春秋时候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旧址,山上有西施洞、响屧廊、采香径等景点。单看馆娃宫、西施洞、响屧廊、采香径这几个充满香艳味道的名称,就能猜出吴王夫差被越国美女西施的美色迷惑到了什么程度,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所灭是在情理之中,是必然地。沈复默念着这几个香艳名称,他在心里暗自笑了,他想起了自己三十二岁时候做下的风流韵事,“广州”、“扬帮花船”、“狎妓”、“喜儿”、“费银百余两”这几个关键词一下子就在他脑海中蹦跳起来,他对自己在广州四个月的生活经历,曾经情不自禁地吟咏了唐代杜牧的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并且还饶有兴致地化用了这二句名诗,曰:“半年一觉杨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喜儿,你是否安好?”沈复若有所思地遥问。

    灵岩山,确实不失为一个灵秀、美丽的名字,但是沈复觉着其美名不副实,观望整个灵岩山,沈复觉得其气势散漫,太随意了,阔旷无收束不连贯,有被断肢分割的零碎感,比不上天平山、支硎山这二个地方的幽趣。

    邓尉山,位于苏州西南方向,山上梅花很多,汉代的邓尉曾隐居此地,故名邓尉山。邓尉山还有一个名称叫元墓。沈复游玩过邓尉山几次,大体印象还不作差评。邓尉山西面背靠太湖,东面对着锦峰,丹霞的山崖,翠绿的楼阁,一眼望去如同一幅漂亮的山水画。居住在邓尉山的人们以种梅花为生,梅花开时,绵绵数十里,如积雪般洁白,所以称作“香雪海”。邓尉山的左边有古老柏树四株,分别叫作“清、奇、古、怪”。清柏,树干直挺,树枝茂盛像翠绿的大盖照着树下的地面;奇柏,低矮地卧长在地面,很像分成三段曲卧着,形状如同一个“之”字;古柏,秃顶扁阔,看起来像半衰老状态,其实活得很苍劲,形状像人的手掌;怪柏,整棵树像螺旋似地扭曲生长,树枝树干都长得这般古怪,所以得“怪”名。沈复听老者说,这四棵古柏相传都是汉代以前就长在这里了,绝不是传说的汉代邓尉亲手所植。

    清嘉庆十年(乙丑年,1805)春正月,夏揖山的父亲夏莼芗先生与夏揖山的叔父夏介石先生,率儿子侄儿四人,前往幞山夏氏家祠春祭,兼扫祖墓,这是一次户外踏春的机会,夏家人招呼寄居其家雪鸿草堂的沈复一同前往。春祭与扫墓结束,一行人顺道游玩了一些景点。他们先是到了灵岩山,游玩之后,出虎山桥,由费家河进入“香雪海”观梅。

    夏氏幞山祠堂建在“香雪海”中,孟春时节,梅花盛开吐香,天气晴朗,惠风和畅。沈复心情大好,技艺痒痒。应夏介石的邀请,沈复画了《幞山风木图》十二册赠送给他。

    这年的重阳节,石琢堂携眷属赴重庆府任职,沈复随从做幕僚。一行人坐船溯长江而上,船到皖城(今安徽安庆市潜山县),大家泊舟上岸歇息调整,趁此机会沈复等人游览了皖城的皖山。皖山,又名天柱山、潜山,古称霍山、衡山。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登祭皖山,封号“南岳”(即古南岳,不同于后来的湖南南岳衡山。),皖山由此声名大噪。皖山的山脚有元代忠臣余公的坟墓,墓旁边依地势高低建有堂屋三间,最高处一间匾额上题写“大观亭”三字。此堂屋三间即为余公禅寺。据《潜山县志》记载,余公名余忠宣,系元代安庆郡守。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破安庆,余公全家殉难。本寺是清顺治六年(1649年)由张氏家族建庙,纪念余郡守的德政,并尊称余忠宣郡守为余公。自建庙之日起,余公禅寺传说稀奇,寺前的古树能开口说话,寺中的余公塑像能治蝗灾,自此余公禅寺香火鼎盛。余公之墓面对南湖,背靠潜山(天柱山),堪称风水美穴。“大观亭”建在山脊,站在亭里眺望远方视觉颇为通畅。亭旁边建有廊房,打开廊房北面的窗户,只见窗外山林里霜叶正当初红,灿烂如桃花、李花,一片暖暖的绚烂色彩。与沈复一起上皖山游玩的蒋寿朋、蔡子琴二人也对眼前的秀丽景色赞美不已。蒋、蔡二人与沈复一样,都是石琢堂的好友,也都同为石琢堂幕中的幕僚。

    皖城城南外有王氏园林,此园东西长,南北短,原来是因为园的北边紧靠城墙,而南边又临近湖面。既然在地形方面受到限制,很难拓展开来造园,那么只有在造园构思上下功夫了。沈复观望王氏园,认为其结构采用重石叠馆的方法是合理、美观的。重台,就是屋上建月台作为庭院,并在月台上叠石种花,使人不觉得脚下有屋,月台上叠石以月台为基,月台又作为庭院使用,月台是建在屋顶之上,通过屋子的传导,月台上的花木仍是能够接得地气而很好地生长。叠馆,就是楼上建轩,轩上面再建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又在平台上设水池,池水不泄漏,竟让人感觉不到哪里是虚的哪处是实的。楼的立脚全部用砖石砌成,承重处仿照西洋建筑风格,用立柱支撑楼顶。人站在平台上眼望南湖,眼前一片开阔,胸怀舒畅,湖面上的风微微吹来,神清气爽,顿时让人阴郁之气全消。沈复觉得王氏园的构筑堪称人工造园中的奇绝,汇集中外风情,巧夺天工。

    石琢堂与沈复一行人在安徽皖城歇息休整几天之后,船继续沿长江西行抵达湖北重镇江城武昌。武昌的名胜古迹甚多,沈复一行人当然会停船上岸好好游览一番。武昌黄鹤楼的名声远播在外,自唐代崔颢先生的那首“黄鹤楼”诗一出,天下读书人路过武昌又怎能不上黄鹤楼一游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楼建在武昌黄鹄山的黄鹄矶上,黄鹄山俗称蛇山。黄鹤楼面对鹦鹉洲,传说三国时候的费祎在此乘鹤成仙。沈复抱着怀古悠思的心情观楼,楼有三层,画栋飞檐,倚城高耸在蛇山之上,面临汉江,与汉阳的晴川阁相对。沈复与石琢堂冒雪登楼,两人站在楼顶的平台上,俯视长空,只见雪花飞舞,遥望远处,但见银山玉树,恍惚间俩人感觉如身在瑶台,空气冰凉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汉江江面上,往来船只随着波涛翻滚上下起伏,如浪卷残叶。看到这一幕,沈复悟得一点人世的道理,那就是人在大自然的伟大力量面前,实在是显得脆弱和微不足道,看到远处江面上一只只小船在波涛中拼命挣扎,人的名利之心顿时会冷淡下来,人只为名利而奔波,又怎能算作智慧人生呢!那江涛正如同人的命运一样,滚滚汹涌,人的名利之心也如同那波涛中苦苦挣扎的小船,孰胜孰输难道不是一目了然般明白吗!

    黄鹤楼内的墙壁上题咏甚多,沈复不能记得很多,但有一对楹联他是深深记牢了:

    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此楹联意境深远,对仗工整,不只是哪位达官显宦所题,断然不会是落魄书生手出,落魄文人大概只能到墙壁上题写一些发发牢骚的诗句吧。沈复赞许此楹联做得好,能与他的心灵产生共鸣,他于是用心记住了。

    船继续西行,到达黄州。黄州这个僻小地方,因为北宋苏东坡苏学士在此生活过而变成国内文人们的心灵向往之地,文以载道,文以载名,文能造名,确实不虚。就因为仰慕苏东坡这一点上,石琢堂与沈复们便不能放弃黄州之游。黄州的赤壁啊,历史的魅力势不可挡,石琢堂与沈复之类读书出身的文人实在是不能拒绝这类地名的诱惑,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北宋时贬谪黄州团练的苏东坡,有这二点就足够值得一游了。

    黄州赤壁在府城的汉川门外,屹立于江滨,断截如壁。壁石的颜色为绛红色,故名赤壁。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称赤壁为赤鼻山,土语叫作“红鼻子山”,东坡先生两次夜游赤壁并作了二赋,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沈复没有以讹传讹,世人皆传此地为三国时代魏与蜀吴二国交战的地方,沈复读过《三国志》等历史书,他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战场离赤壁还有几十里路。虽然如此,但不会影响后世人们凭吊怀古的情感所依,赤壁早已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沧海桑田,岁月悠悠,赤壁之下已成陆地,赤壁之上建有二赋亭,沈复与石琢堂几个人在亭里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苏东坡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游黄州赤壁,作此词。此词语意高妙,境界高阔,真乃千古绝唱。岁月的流逝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七百多年后的沈复等人踏上东坡翁游玩过的黄州赤壁,是感慨抑或伤感,俯仰古今的心情恐怕是很复杂的吧。


     
    赞4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耕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沈复的“浮生六记” 下一篇: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沈复的“浮生六记”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倾城之恋 哲理寓言 百味人生 都市言情

    最新作品

    门楣与台阶阅1222次
    夏日大东北阅1244次
    母爱似海深阅1882次
    父亲的书柜阅1866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88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6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8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2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