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缪斯的礼物——柏拉图的《伊安篇》
  • 管理
    作者:中流推移 发表时间:2015-10-30 11:58:2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伊安是一位专以吟诵荷马史诗为业的诵诗人,《伊安篇》,又译作《埃奥恩》约写于公元前390年),是柏拉图较早的一篇对话录。它通过苏格拉底与诵诗人之伊安的对话, 探讨了诗人的文艺产生的过程与原因。其主要意思是诗与诗人,是凭借专门的技艺来完成诗作,还是凭借突发灵感来创作诗歌。柏拉图通过与伊安的辩论得出一种结论,诗人的作品大多数是凭借灵感来创作出作品, 不管与否带有普遍性,柏拉图的描述还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作者的文章从《伊安篇》入笔,有点有评,似乎有写不尽西方诗文发展历史的意韵。读者如果想更多的了解西方古老的文化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不妨细细地品尝本篇文章,并借作者文章的这个契机,多看看一些西方文化的精本,应该很有收益。欣赏!期待着更多好作品!

        《伊安篇》中的苏格拉底究竟是真实的苏氏,抑或仅仅是柏拉图的传声筒?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赞同前者,但邓晓芒在《西方美学史纲》中、王晓朝在《柏拉图全集》的中译者序言中都归诸后者。对话中表述的美学、诗歌的观点跟柏拉图的成熟篇章《理想国》存在明显的差异,似乎后两位学者的看法更有道理。柏拉图的研究者伊迪斯·汉密尔顿在本篇的短序中认为“这篇对话并不包含真正的讨论,它的真正兴趣在于苏格拉底对技艺的看法”。但我觉得《伊安篇》就是一种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其结论是明显的,就是灵感说。

        对话的开头(530)是一段前奏,一如《克力同》等篇,苏格拉底和对话者(伊安,一个熟悉《荷马史诗》的诵诗人)侃家常,为下文作个背景。伊安被柏拉图描绘成一个自信爆棚的艺术家,他自夸对荷马的理解比“任何一位还活着的人”要出色。看到配角在得瑟,有经验的读者定会会心地笑了。这样的开头和普通戏剧的(甚至好莱坞的)剧本一样,可以想象,接下来苏格拉底即将要给气盛的对话者泼冷水。值得注意的是,苏格拉底此时对荷马表现出崇高的敬意,称他为“最伟大、最神圣的诗人”。这跟柏拉图后来流露的对荷马的厌恨形成鲜明对比,那时,他坚持“要永远把神描述为善的”(《理想国》379B),于是合乎逻辑地他觉得荷马史诗中描写神的坏事是对神不敬且会教坏青年。

        从531开始,苏格拉底运用他惯常的助产士式的论辩技巧,引伊安接近这个结论:他如果凭借相同的解诗技艺,应该对每个诗人同样理解得好。但伊安似乎有所警觉,他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只对荷马在行,一聊起荷马就精神百倍口若悬河,可一旦听人在谈论别的诗人时,他甚至会打瞌睡。接下来从532E开始,苏格拉底用美术和音乐的例子指出,通常懂品评画作、雕塑、音乐作品的人不会只熟悉某一个艺术家,所以,伊安的情况不好解释。唯一可能的结论是,伊安并不是通过“技艺”(根据译本的注释,“技艺”希腊原文是“techne”,含义比现代广得多,除了艺术还包括手艺、像医学、骑射等技能,但凡需要专门知识来的行业,都可叫技艺,似乎有点像现代人说的“专业”。)去理解、诠释荷马的,他凭借的是“灵感”。

        苏格拉底起于533D的一段话是全篇的核心,阐述了灵感论。“使你擅长解说荷马的才能不是一门技艺,而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即灵感。苏氏打了个比喻,“灵感热情”就像磁铁一样是有传导性的。“她首先使一些人产生灵感,然后通过磁石一样在推动着你……这块磁石不仅自身具有吸铁的能力,而且能将磁力传给它吸住的铁环,使铁环也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其他铁环,许多铁环悬挂在一起,由此形成一条很长的铁链。”。艺术女神就是像这样通过“这些有了灵感的人把灵感热情地传递出去,由此形成一条长链”。于是,荷马就是被缪斯用灵感之磁石感应的第一环,像伊安这样的诵诗人则是第二环,而观众则是最后一环。这样,从诗人开始到观众,无一不被酒神所俘虏,灵魂不由自主地陷入迷狂当中。

        苏格拉底解释了从艺术创作到接受一系列不合常理的现象。首先,从诗人角度,只有离开理智,才能创造诗歌。卡尔昔斯人廷尼库斯就这样被柏拉图将金貘奖的奖杯塞到手上。“廷尼库斯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除了那首人人传诵的颂歌,他从来没有创作过一首值得记忆的诗歌。……诗神想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让我们不要怀疑,那些美好的诗歌不是人写的,不是人的作品,而是神写的,是神的作品,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为了证明这一点,神故意通过这位最差的诗人唱出最美妙的抒情诗。”此外,正因为诗人靠的是灵感而非技艺,所以诗人只擅长做一种诗。其次,对于诵诗人而言,当伊安朗诵《荷马史诗》的片段时,他的灵魂不由自主地陷入迷狂之中。于是,莫名其妙地,“他身临祭奠或节庆,感染着假日的气氛,戴着金冠,尽管他什么也没失去,但却在那里痛哭流泪。或者说,面对着两万多友善的民众,尽管没有人想要抢他的东西,也没有人想要伤害他,但他还是在那里显得害怕得要死。”除了用神力,我们根本无法解释这种古怪现象。再次,观众也一样,随着表演者朗诵的故事情节露出悲哀、害怕、惊愕的表情,原因是他们是“被那块磁石通过一些中间环节吸引过来”的“最后一环”。这里,苏格拉底表述的毋宁说是一种唯灵感说,完全否定了理智在艺术中的作用:“只有神灵附体,诗人才能作诗或发预言。”

        不过,伊安并未被苏氏的石破天惊的学说说服,他认为自己诵诗时未必有什么神灵附体或神志不清。于是从536E开始,苏格拉底又一次使出论辩术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荷马史诗》中包括了涉及各种技艺的段落,如驾车、医学、钓鱼等。伊安不可能对所有这些技艺都精通,可是对史诗中的相关段落却了如指掌,这如何可能?苏格拉底在对话中虽未明说,但其用意非常明显,他是用反证法证明伊安解诗并非靠技艺,而是靠灵感。这段对话是我阅读中最感迷惑的一段,苏格拉底的论证似乎在偷换概念。伊安所“懂”的乃是在艺术上进行解诗,当他谈论诗歌中驾车、医学、钓鱼等事时,只是一种艺术上的理解或诠释;而苏氏却是在非艺术的实用层面上要伊安“懂” 驾车、医学、钓鱼等事。显然,伊安作为《荷马史诗》的专家,不等于他要精通诗歌中涉及的一切实用“技艺”,就好比金圣叹不一定要熟练刀枪棍棒才有资格点评《第五才子书》一样。但对话中的伊安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论辩中只好被苏格拉底牵着鼻子走。为了反驳灵感说(那就意味着要接受“技艺说”),伊安在对话中一步步被苏格拉底逼上绝境,认为自己之所以对荷马的一切片段都在行,皆因他懂那些技艺,例如骑马甚至指挥战斗。这里头其实包含一个可怕的陷阱对话双方都意识到,《荷马史诗》中还包括大量尔虞我诈的片段,苏格拉底如果进一步质问“那么伊安你对尔虞我诈的手段也是很在行吗”,估计这位诵诗人就只有举手投降的份了。

        于是乎,在对话的末尾,伊安只好硬着头皮说自己是希腊最能干的将军。苏格拉底幽默地说:“你是希腊人中最能干的将军和最能干的诵诗人,然而我只看到你奔走各地诵诗,没看到你做将军。你是怎么想的?希腊人需要大量的戴金冠的诵诗人,而根本不需要将军吗?”

        最后,在542中苏格拉底嘲讽伊安“最后你想跳出我的手掌心,把自己说成是一名将军”,这似乎也暗示苏格拉底从对话一开始就成竹在胸,要引出灵感说的观点,伊安就像如来佛手中的齐天大圣一般罢了。苏格拉底又一次并非一无所知的。


     
    赞4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忠诚为党,实干为民的风范   ——观史实文献电视片《胡耀邦》 下一篇:唐诗三百首里的甘肃情节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池塘旧事阅1024次
    回趟老家阅1007次
    卑微的母亲阅5027次

    热门图文

    • 活法

      出..

      2024-06-25 14:37 · 5次浏览
    • 暑假

      夏..

      2024-06-25 14:36 · 9次浏览
    • 蚂蚁

      四..

      2024-06-25 14:35 · 7次浏览

    热门作品

    3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69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37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7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