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王国维之子“隐居”成都五十年
  • 管理
    作者:杨传球 发表时间:2019-06-03 10:51:4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看到王国维的名字,就想起了他的“人生三境界”,如此大家的儿子王慈明却低调如的让人敬佩。文章叙述了王慈明一生的经历,作为国学大师的儿子他没有炫耀,而且有意隐藏自己的身份,作为成都量具刃具厂的总工程师,他精通业务,为工厂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王国维的儿子他有着独特的光环,但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独自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感谢作者,让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人!

        2009年11月24日,在成都市西安中路附近一个小区里,有一个95岁的老人安详平静地去世了。长久以来,人们只知道这个文质彬彬的老人曾是成都量具刃具厂(以下简称“成量”)的总工程师,却不知道他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儿子,他也从未向人提及自己的身世。直到2006年,王慈明才被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奇逸意外“发现”。 2006年10月25日的《天府早报》有一篇题为《王国维之子成都默默生活50年》的报道中这样写道:“2006年5月份,黄奇逸教授同成都成量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夏义宝一起吃饭,两人对古文学都偏好,谈得很投机。‘王国维的后人在成都,就在我们厂里。’谈到国学大师王国维时,夏义宝无意中透露的一句话,让黄奇逸一惊。”该报接着报道了黄奇逸10月19日在望江公园与王慈明会面的情景。用黄奇逸教授的话来说:能够见到他,是意外之喜;发现他在成都,是成都学术界的一次震动。王国维的儿子原来已经在成都“隐居”了50年,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956年3月,一机部给 “成量”派来了一位总工程师,来人叫王慈明,厂长杨亭秀不仅认识他,还曾与他一起在“哈量”共事过两年多,当时,杨亭秀是“哈量”的副书记,王慈明是总工艺师。杨亭秀看过王慈明的档案,知道他的父亲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王慈明调来“成量”后,曾经专门给杨亭秀打过招呼,请他一定保密,千万不要泄露他是王国维之子的消息。他认为,父亲的成就始终属于父亲,子女绝不应该把父亲抬出来炫耀。杨亭秀尊重他的意见,从没有将这事向别人透露过。因此,很长时间内,成量厂里都没有人知道他是王国维的儿子。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他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王国维先后娶两妻,前为莫氏,育有三子。莫氏病逝后,续弦潘氏,再育六子二女。王慈明是王国维的第五个儿子,为潘氏所生,生于19 1 5年。王国维先生辞世时,王慈明才十二岁。

        王慈明的童年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那时王国维任清华大学教授,因此,他平时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清华大学教授的子女,小时候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非常开心。七、八岁时他开始发蒙,但并未进正规学堂,而是由父亲王国维亲自给他讲授《左传》。据王慈明的姐姐王东明回忆,父亲对子女的要求显然没有对学生那般严格。每次父亲为她讲课,讲完了问她懂不懂,她点点头,当天的功课就算完了。要背诵的时候,因为她经常背诵得磕磕绊绊,父亲也只是“皱皱眉头”,不待她背诵熟练,就开始教新的课程了。王慈安小的时候,父亲忙于治学,也没有多少时间管他。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先生投湖自杀,王慈明那年才十二岁,这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夜之间,他仿佛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是原来那个调皮幼稚的孩子了,突然懂事了许多。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王慈明就随母亲从北京搬回浙江省海宁老家。所以王慈明是在海宁上的小学,在嘉兴省立二中(现嘉兴一中)读初中,之后又在杭州读高中。虽然王国维在国学上的造诣极高,但他却没有让任何一个子女继承“衣钵”,因为他常感到在动荡的年代中做一名学人是如何不易,不但要时常经受时局动荡导致的颠沛流离和冲击,还时常为生计所困,因此,他希望儿女们都能凭借一技之长,不至于为生计担忧。尊重父亲的遗愿,王慈明1935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工学院电力系电机制造专业。四年后毕业,被招至昆明中央机器厂工作,从甲种实习生逐级晋升,直至工程师,一直在昆明工作到抗战胜利后才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王慈明被任命为昆明机床厂副厂长,重新回到昆明工作。1952年,他奉命从昆明机床厂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为武汉重型机床厂项目选址。选址工作刚完成,1953年就又奉调去了新建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担任总工艺师。上世纪50年代初,他被评为一级工程师。1956年,王慈明被派到成都,参与筹建成都量具刃具厂,并担任成量总工程师。王慈明担任“成量”总工程师期间,曾主持对苏联的技术和工艺进行改进,他先后成功研制了滚刀测量仪、齿轮周节测量仪、电感测量仪、光栅尺、千分比较仪、万能测齿仪等量具产品,不仅填补了我国空白,还发展为成量厂又一大类主打产品。在他的主持和带领下,成量的多种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以及国家质量金奖或银奖。1982年王慈明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担任多届省人大代表。

        王慈明的工资比厂长杨亭秀还高,1968年就达到300多元,当时是厂里最高的,但他却过着与一般职工一样的简朴生活,从吃到穿没有一点点特殊。据一些老同志说,王总平时文质彬彬,对人极为谦和有礼,和工人们一起在食堂排队买饭、从不要求特殊待遇,从来不摆架子,更不会和人争吵,很宽容平和,职工们都很尊重他。

        王慈明曾住过的成量厂宿舍区66号院,是个普通的小院,楼下有一片葱绿的小园林,显得很清净。1994年,王慈明夫妻被分配搬入到这栋楼三层的一套两室一厅,房间面积仅有60多平方米,没有装修,一直保持着分房时的原貌。厂领导多次想给他换个大点的房子,让他们住得舒服点,可是他总是推说算了,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他房间内的陈设非常朴素,最贵重的东西就是那台旧式彩电、影碟机和普通音响组合了。

        王慈明从小爱听京戏和古典音乐,一辈子也没有忘掉这癖好,音响组合是老人家听京戏和音乐的必需品。王慈明对电子兴趣很浓,家中订有电子类杂志。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曾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电视机,那也是成量厂职工自己动手组装的第一台电视机,还引起了小小的轰动,邻居、同事闻讯都挤到他家观看。后来虽然年纪大了,但他对电子的兴趣丝毫未减。为了满足他的兴趣,儿女还专门为他买了笔记本电脑,老人经常上网浏览,偶尔还打打游戏,就像年轻人一样。直到他逝世前几年,才在子女们的“强制”安排下搬到一个条件较好的小区居住。

        王慈明的妻子顾华曾是苏州的大家闺秀,也在“成量”作技术工作,两人育有两子一女。大儿子王庆元曾是八里庄中学(后改为成都外国语学校)教师,二儿子王五一曾任蜀锦厂厂长,均已退休。小女儿王令尔,1 8岁那年母亲提前退休让她顶替进了成都量具刃具厂,到车间做了一名普通工人。由于王令尔工作认真,人又聪明,被厂里抽调去学习财会,后来成为了成量公司财务部部长。由于种种原因,王国维的后代中除了从事诗词校注的次子王仲闻,儿孙中就再也没有从事文史研究的了。

        1982年,王慈明的小女儿王令尔回过浙江海宁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老家,当时老宅还是草房。2002年再回去,老宅已经修葺一新,快要认不出来了。作为王国维少年时代住过的老宅,现已成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王令尔要进去,还被工作人员拦住要她买门票。同行的友人指着正厅安放的王国维半身铜像笑道:“自己的孙女回家来,还要买票,你看看是不是和爷爷长得一样?”王令尔也笑道:“大家都说,我们这一辈,就我和爷爷最像。”工作人员这才知道了来客的身份,连忙请他们进去。这个小误会,在家乡还一度成为笑谈。

        晚年的王慈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因腿脚不灵便还坐上了轮椅,生活起居皆由一位老保姆护理。他一般上午起床,午后睡上两个小时,下午起床后喜欢上网,在网上漫游两三个小时,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看看,累了就闭上眼睛休息一会,或者翻翻杂志、看看书。晚上,他还要看看电视、打打电子游戏。逝世前两年,王慈明常常一个人守在电话机旁,等候着身在台湾的姐姐王东明打电话聊天。王慈明很喜欢姐姐,自从1949年姐姐和母亲一起去了台湾,他们只在1987年在香港见过一次面。到了晚年,他更加怀旧思亲,只是由于身体衰弱,行动不便,不可能去台湾看望姐姐了,就希望互相多通电话,在电话里聊聊天了。或许是受王国维的遗传,王慈明记性特别好,九十多岁时,IP电话卡上1 6位数字,他还能一口气背出来。

        在成都低调生活了50年,除了组织上少数人知道他父亲是王国维,他从没有向其他人提起过自己与父亲王国维的事,就连子女也所知甚少。小女儿王令尔直到“文革”期间,才得知自己的爷爷是王国维。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研究王国维的国际组织在上海召开王国维学术研究会,他受邀参加了一次,那也是他参加的唯一的一次有关父亲的学术研究会。他虽然为父亲的成就感到骄傲,但是他决不想沾父亲的光,凭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是父亲对子女的希望,也是他的原则之一。他从没有为父亲的名气所困,更没有为追逐个人的名利所累,一辈子默默为国家的工业化勤勤恳恳工作、奔走,把自己的智慧全部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人生恬淡而充实。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章妍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糖画大师樊德然与他的传人 下一篇:鹿晗们的生活有我们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走进四月阅231次
    走进春天阅35次
    人间烟火阅362次
    三月的春阅35次
    春天游记阅330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3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4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