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糖画大师樊德然与他的传人
  • 管理
    作者:杨传球 发表时间:2019-06-27 10:17:35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文章写了钟情于唐画事业于两代传承人对唐画的热爱的投入,因生在不同的年代,父亲作唐画是为了养家糊口,儿子作唐画是为了传承,让“樊糖饼”后继有人,他们的共性是对唐画技艺的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追求与探索,感谢那些为我们留住时光的手艺人!

    说起糖画艺人,不少“老成都”都知道“樊糖饼”。“樊糖饼”是糖画大师樊德然自己创立的糖画品牌,很多老人小时候都吃过他的糖饼,至今说起他来眼前还常常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在街头巷尾、公园门口或庙会上,一群娃娃好奇地围着手持“荷叶”(铜勺)、俯身倒糖饼的樊德然,惊讶地看着一股晶莹剔透的“黄糖浆”在他的手下挥洒流淌,随着手的上下左右不停舞动,金丝般的糖浆魔术般地变幻着,瞬间就成了挥舞大刀的关公、豪气冲天的张飞、英姿飒爽的周瑜、翩翩起舞的貂蝉……这就是国家级糖画艺术大师樊德然留给老成都们的记忆。虽然他已于2015年8月仙逝,但“樊糖饼”的品牌却香火延续、后继有人,他的儿子樊均富已经摆开父亲留下的摊子、接过父亲的“荷叶”和“起子”、树起“把子”,在父亲创立的招牌下继续着糖画事业。2018年3月29日上午,我走访了樊德然大师的儿子,糖画艺术传承人樊均富。

    樊均富虽说也已年近花甲,但看上去要年轻得多。他将我引进自己的糖画工作室,不大的工作室墙上挂着父亲制作糖画时的彩色工作照,桌子上摆放着父亲的国家级糖画大师证书和奖章。靠窗户的位置放着一个台子,上面放着制作糖画的石板、工具、“把子”和一个电磁炉及熬糖用的锅。工作台旁边还放着几十张他为制作糖画而设计的草图,有三国人物、水浒人物,还有川剧人物,线条流畅,形态各异,生动传神。我说,“你的画也画得不错嘛!”他说,“制作糖画其实和画画是一样的,糖就相当于墨,石板就相当于纸,工具就相当于笔,手要天天练才灵活,我每天收摊后,回家都要画点画,再熬化糖浆练习一阵子。”一提到他的父亲,脸上就不由自主地露出崇敬的神色,望着墙上父亲的照片、桌子上的证书奖章,向我讲述起了樊德然的糖画创作经历。

    樊德然(1924——2015),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塑(成都糖画)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春天,他在成都曾为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表演过糖画技艺,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和赞扬。1992年5月,68岁的樊德然应邀作为“中法友谊民间艺术代表团”正式成员赴法国访问并表演糖画制作技艺,受到当时的法国第一夫人——密特朗夫人的接见,糖画因此第一次走出国门,并在欧洲引起轰动。 1996年,他使用多年的两套糖画工具分别被法国蒙特利埃市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1986年,已经退休的他联络成都糖画艺人,发起成立了 “成都市东城区(今成华区和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使一向不被人看得起的糖画艺人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那年他还收了近三十个徒弟。

    樊德然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他11岁便到南府街跟随一个姓谢的师傅学艺。学艺期间,他起早贪黑,勤学苦练,潜心钻研,受到师傅的赏识。三年后出师,他便摆起了糖饼摊。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经过多年的独自刻苦磨练,加之他天资聪明,善于探索创新,便成为了成都市有名的糖饼艺人,号称“樊糖饼”。在做生意过程中,为了吸引娃娃和路人,招揽买主,闲的时候他就用糖浆勾画些人物花鸟,人们好奇都会过来围观,围观的人多了就会有生意。渐渐的,他对糖画的兴趣越来越浓,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将自己看过的川剧人物精心制作成糖画,插在“把子”上(也叫“铜锤”)展览,路人经过总要多看几眼,称赞上几句。娃娃们看了也会扭着大人要求买,他的糖饼摊名气也越来越大。就这样,樊德然不知不觉间走上了糖画艺术的创作之路。

    樊德然自幼喜欢川剧,哪里有川戏班子,他就跟到哪里去。解放前的成都,正规的戏园子不多,租金也贵,一些小戏班子租不起戏园子,只能以游动的形式,到各茶馆以及郊区乡镇的戏台上游动演出。据樊均富说,“我爸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茶园,跟着戏班子四处跑。戏台子上面唱,他就在戏台子下面摆摊,爸一边看戏一边就在想怎样把台上的那些人物做成糖画,塑造出来。为了不让记忆流失,他一看完戏就马上拿起‘荷叶’‘起子’在青石板上面倒。所以他倒出来的糖画戏剧人物总是那么逼真生动。逢年过节,各地的庙会也是我爸常去的地方。听妈说,那个时候,我们家很穷,为了养家糊口,多挣点钱,他常常一出去就是几天,顾不上回家。为了吸引买主,他常常做些糖画戏剧人物插在‘把子’上,行人、儿童和顾客一看到‘把子’上那些栩栩如生的糖画戏曲人物,就会驻足围观。由于他喜爱川剧,熟悉川剧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他做出的糖画川剧人物,就特别生动逼真,特别受人欢迎。渐渐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樊均富评价起他父亲时说道:“糖画最难的就是人物,而爸的糖画最擅长就是川剧人物,因为他天天跟到戏班子跑,那上头在唱啥子戏,他就在底下用糖浆倒啥子戏,所以练就了过硬的功夫,可以说你不管说哪个戏他都晓得,你要哪个人物他都能给你做出来。我现在也能制作出川剧人物,也能把戏里的人物勾勒得形象逼真,但就是没有父亲做的川剧人物那么有‘味道’,看来,那个功夫还真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

    樊均富还在很小的时候,爸爸樊德然就在街头摆小摊做糖画生意,他经常跟在左右看。樊师傅充满深情说,“我是真心喜欢父亲的这个手艺,但是他那时却不让我们学做糖画。当时,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在街头巷尾摆糖饼摊赚点钱维持,糖饼艺人被人瞧不起,所以父亲一直希望儿女们能念书识字,将来谋个体面的工作。”樊德然有意避免女儿接触糖画,而对大儿子樊均富,也是明令禁止学习糖画。樊均富接着说,“虽然爸不允许我们做糖饼,但是,我小时候天天看父亲做,偶尔他也会教我制作点简单的人物动物糖画,长年的耳濡目染,父亲的糖画技艺完全潜进了我的血液,融入了我的生命。高中毕业后,我下乡当了知青,一年后参加了解放军。在部队我入了党,参加了边境自卫反击战,还在部队立过二等功。父亲很为我骄傲,逢人便说我在部队立功的事,但我却一直忘不了糖画。复员以后,我成为了本市一家国企的职工。虽然心里很喜欢糖画艺术,想传承父亲的手艺,但为了不让父亲生气,我还是不敢涉足糖画职业。然而,父亲给我留下的遗传基因不仅无法挥去,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深了,特别是当我看见父亲日益年迈的身体,心里总在自问,难道能让父亲的这门精湛的手艺到我这一代失传吗?不能!我于是在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了厂里的工作,在家里悄悄琢磨起了糖画制作技艺。”虽然父亲不准他学糖画、但聊起自己想做糖画的初衷,樊均富还是会反复提起爸爸,是儿时守着爸爸做糖画的记忆,带他走进了这个“甜蜜”的行当。

    为了不违背父亲的意愿,不让他老人家生气,樊均富刚辞职出来学做糖画时并没有在外面摆摊,他只在家里做,在家里练习。凭着记忆模仿父亲当年制作糖画的方法。樊均富开始琢磨糖的熬制和作画的技巧,为了调配和熬好黄糖浆,他先后买了两百多斤糖反复试验,直到最后完全成功。虽说父亲不准自己学糖画,但是他的手艺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漏”给儿子。为了“挖”到技艺,樊均富常常去看望父亲,陪父亲一起摆龙门阵,一坐就是半天。龙门阵里摆的主要还是他当年做糖画的经历和故事,摆到高兴处,父亲便会对儿子无话不谈,有些“秘诀”就在不经意间“漏”了出来。就这样,樊均富将父亲的手艺一点点地记录保存并传承了下来,在以后的长期实践中,他完全掌握了春夏秋冬不同的糖浆熬法和抿、抡、刮片、甩丝等糖画技巧,使自己的技艺有了飞速进步。父亲樊德然去世以后,樊均富再也没有顾忌了,就将糖画摊正式摆了出来,并打出了父亲创立的老字号“樊糖饼”的招牌,很快便在圈内产生了影响,得到了社会承认。

    樊均富现在每周要出去摆四天摊,主要在“街子”摆摊,过年过节他也会在市区庙会和一些公园摆摊。他现在有退休金,衣食无忧,所以摆摊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传承,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糖画,不要忘记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老玩艺儿,也想让老成都人知道樊糖饼后继有人了。他性格开朗,特别喜欢小朋友,所以有小朋友围观自己的摊位时,他特别高兴,会随手铲几个糖饼发给小朋友,有时还会把插在把子上的糖画送给他们,用他的话说,“一个糖画也用不了多少糖,就是图个高兴嘛!本来糖饼就是逗娃娃的玩艺,娃娃是我们糖画的主要欣赏者和消费者,没有娃娃扎起,做起糖画都没有劲,所以我很喜欢娃娃围观,娃娃越多我越有劲!”

    自从打出父亲创立的老招牌以后,樊均富对自己的要求就更严格了,他除了钻研糖画制作技艺,每天还抽出一定时间读文学书籍、特别是中国古典名著,学习绘画,他说,“父亲那个时代的情况不一样,他们没有钱上学,没有条件读书学画,如果父亲能读点书、学几年画,我想他做的糖画川剧人物一定会更生动传神。糖画其实也是一种画,是一种浮雕式的画,只不过他用的材料不是笔墨,而是石板和糖浆而已。当年爸爸为了把川剧人物制作得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就跟着川剧班子到处跑,一边看戏一边做,他那是没有办法将戏上的人物画下来、保存下来,如果他会画画,将所看所想的人物先画在纸上,父亲一定会塑造更多、更美的糖画人物形象,做出的人物也会更有艺术性。我在继承父亲艺术的同时,也不能因循守旧,还必须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结合现代娃娃们的爱好,创作出我们当代群众喜欢的糖画艺术形象。我就在想,如何能在发扬传统的同时,创作出有时代气息和自己风格的糖画作品?”说着,他拿出了上百张自己创作的糖画作品照片给我看,那些照片中透出的艺术灵气完全把我征服了,从中我不仅看到了大师樊德然的影子,还看到了糖画艺术未来的风采,心中不禁叹道,樊德然的糖画艺术后继有人了!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章妍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微故事 下一篇:王国维之子“隐居”成都五十年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走进四月阅256次
    走进春天阅35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74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