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罗马河畔,遇见苏轼 ——人生飘蓬如乱草又何妨
  • 管理
    作者:苏苏米123456 发表时间:2020-08-25 16:43:05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 世界以伤痛待我,而我依旧如当年那个少年,满怀热爱,报之以歌,用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这大千世界。文中最为精彩的主旨核心便是如此了。作者以独特的阳光详尽的抒写了苏轼的处世风格和他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奉献和创举。“自苏轼开始,山水便不再只是山水,可为人、可为友、可为风、可为月,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这样的叹谓个人觉得有些过了。文笔颇为精彩,笔触凝练!


          山水,对中国的文人墨客素来不可或缺。或一隅青山秀水,恬淡优雅,如隐士索居,在田园柴院里,清茶淡水,白衣野鹤,曲高和寡。或一方峻川湍流,狂放奔合,如将军出塞,在大疆阔河中,铁马金戈,羌笛胡笳,醉卧沙场。在纷繁扰杂的尘世里,得一方山水,便有如新寻得一方容身之所,下可安一身风尘漂泊,上可寄一腔汹涌情怀。得一方山水,何其幸也。

          微熙的黎明,行走在初醒的罗马河畔,软暖的日光透过渐淡的薄雾,深深浅浅倾泻在高低参差的原野。没有喧嚣的鸣笛,也没有鼎沸的人声,只有远村的鸡鸣和树梢上刚睁开睡眼的倦鸟初啼。隔着仍旧浓烈的雾气,略带残破的小村仿佛已经褪去纷扰喧嚣的外壳,与热腾腾的烟火人间隔绝开来。透晰的光线之下,昨日卧倚黄昏的老牛正趁着露珠的浸润,大快朵颐,旁若无人地咀嚼草芽的鲜嫩。身旁,清晨的罗马河,草长石生,水流鱼跃,好不生趣。

          停步,独坐在河畔的瘦石上,深吸一口气,满怀清新,闭目凝神,闭塞的耳目观感忽然大开,身旁的世界便随着奔行的思绪广阔起来。

    这或许便是一方山水给人的心灵皈依吧。


          近日,正值南方雨季。一场汹涌而来的洪水,冲散了罗马河畔的清灵秀气,只留下一片凋零残败。伫立河畔,望着浊流滚滚,原本清平的心境,蓦地也跟着湍流涌动,想起了千年之前的赤壁滩,还有那个酣然醉卧的身影。

          公元1080年的黄州城外,浊流滚滚的赤壁滩头,一如往日,奔腾不休,就好似动荡的命运,裹挟着芸芸众生的悲欢起伏。此刻,伫立在赤壁滩头的苏轼,已经四十有三,走过了六十五岁人生的大半。这些年,他几经沉浮,几经荣辱。

          在那个千年前的时代,对于传统的文人来说,学而优则仕,是除了陶潜般归园田居之外的唯一路途。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杰出代表,凭借着优异深厚的家学和卓越不凡的天资,初入政坛的苏轼,已经是名动京师的文坛新星,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盛赞。异于常人的禀赋、高人一等的平台,让人不由觉得这颗正冉冉升起的文坛新星,他日必然出将入相,立不世之功。然而,世俗的社会总是非常奇特,不世出的天才,总是难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苏轼是极为成功的。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千年不遇的全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阔大壮美,一改晚唐以来婉约缱绻的花间风格,首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文,豪放自如,姿态横生,文道并重,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书法,遍采晋、唐、五代众名家所长,融会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风格,贯通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名列“苏黄米蔡”之首;他的画,重视神似,反对形似,主张画外有情,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而对于一位官员来说,苏轼又是极为悲剧的,而这种悲剧正是源自于他在文坛的极大成功。文人和官员的双重身份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与不适。

          在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个时代,作为一位朝廷官员,苏轼颇有一番济世生民的胸怀。公元1077年到1079年,在徐州担任知州期间,黄河决口,梁山泊湖水暴涨,南清河水漫出故道。一时间,举目所及,洪涛汹涌,城墙薄弱,徐州城危,富有的百姓纷纷弃城而逃。紧急关头,苏轼挺身而出,力劝富民返城,动员城中士卒,组织周边百姓,以身作则,在城墙上搭起草屋,夙夜坚守,官民一道筑长堤,修城墙,堵缺口,于涛涛洪流中保全了徐州城。此外,在1079年调任湖州知州后,他因地施策,因法便民,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此时的苏轼,就好像处于拔河游戏的中心,一头是文人,一头是官员。随着两个领域的陆续成功,两种身份在他身上造成的撕裂便愈加惨烈,直至身处正中的他完全分裂,崩坏。

          作为文坛的话语人,苏轼交游广阔,文友遍地,名震九州,手握天下舆论的话语权。好友之间,纸来笔往,一封封精妙绝伦的书信,交流的不仅仅是风月雅颂,更是文人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文人来说,素来不屈从于权势滔天,不顾及于职位高低,只服从于自己认可的真理。而越是成熟独立的文人,越是如此,就有如偏执般执着己见。此外,盛名在外的文人,更是爱惜声名,不屑于植党营私,党同伐异。

           如此这般与天真无异,往往很难容于明争暗斗的政坛。对于身处权力高位,同时兼有文坛地位和社会名声的苏轼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社会往往会远在天边、无纠葛来往的杰出称赞推崇不已,而对于现存的可见的可接触到的杰出百般排拒、糟蹋甚至于毁灭。一个人的孤身冒头,总是会被周边人认为是异端。苏轼的光芒太盛,盛到周边的人显得十分暗淡不堪。

          终于,分裂崩坏的时刻就这么降临,在他两个身份愈加杰出的时候。



          对于他个人而言,为了保全文学创作中的独立人格,他无法苟同与己相左的其他观点,哪怕是从上而下要求贯彻到底的最高层统一意识形态。这从他当初不满王安石变法,屡屡上书谈论变法弊病,便可得证。而在官员这一边,他也无法舍弃文人的自觉,在上传下达的官文中,笔端也常带感情,自有诗人浪漫文采。而正是这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官文,为以后的终极决裂埋下了祸根。1079年湖州知州任上,他上书神宗的《湖州谢表》中带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语句,本是带有自谦意味的诗人浪漫文笔,却被有心之人构陷,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在讽刺朝廷、对皇帝不忠的大帽子之下,他应当死有余辜。

          对于其他人来说,他日益闪耀的光芒,有时候就是会让人莫名不自在。于是,各种恶意的诋毁、污蔑甚至是构陷,突然间便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涌来。

          有的出于政见不和,摧毁苏轼这一思想领袖、舆论牛耳,把舆论和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拿到自己手上,有利于自己政治思想的贯彻落实。

          有的出于自身利益,苏轼身居权力高位,对于欲登其位的人以及结党营私的人来说,唯有推倒苏轼,才能空出权力的位置,才能布置上自己的棋子。

          有的出于政治目的,踏踩污蔑苏轼,仅仅是为了向在朝一党示好,给自己的政治上升筹码增重。

          有的是出于妒忌,政坛的人妒忌苏轼在政坛之外还拥有文坛的地位,文坛的人妒忌苏轼在文坛之外还拥有政坛的地位,出于以上目的,摧毁苏轼完全只是为了自身内心的平衡。

          还有的完全没有目的,单纯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恶趣味,能参与扳倒社会名人这一大事,多么值得吹嘘夸耀,而且还不用负什么道义责任、法律责任,甚至于污蔑苏轼之后再次遇到,还会向其他人夸耀自己在什么地方有幸 遇见苏轼,和苏轼有交际。这种莫名的人,至今仍旧存在,而且数量还不少。

          于是乎,在有心人的发起之下,天下苏黑纷纷响应,云起而影从,在酸溜溜、醋狠狠的造谣、诬陷、转发、点赞之间,身为舆论领袖的苏轼终于倒在了舆论的旋涡之中。

           真是一场传播学舆论控制的典型案例。



          不管是他自身的原因,还是他人的构陷,随着“乌台诗案”的发生,文坛领袖、政坛高官苏轼这么倒下了,倒在政敌和小人的唇枪舌剑之中。

          公元1079年7月29日,朝廷派出的狱卒来到湖州,虽然已提前得到弟弟苏辙的告知,但仍旧十分天真,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险恶,只是匆匆告假,安排后续工作。

          只能说他天生就是个文人,天资卓越的文人。直到凶神恶煞的狱卒闯进州廨。

        “僎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狰狞,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频。”

    其后。

         “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船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苏轼在示众,百姓在哭泣,政敌和小人在欢呼,整个民族在丢人。

          103个昼夜的狱中煎熬后,苏轼以团练副使的虚职发配黄州,带着从政坛和文坛上跌下的屈辱,不远千里,风尘仆仆。

          幸好,黄州城外,还有那一方赤壁山水。



          遇见赤壁的苏轼,是幸运的。来到黄州,困扰许久的官员身份已得到最大程度的削弱,甚至于文坛的纷扰往来也几乎断绝,剩下的只有一个纯粹的文人苏轼。

          深陷两大身份困扰多年的苏轼,在黄州的山水得到了个人的和解。纷纷扰扰又如何,“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功名利禄又如何,“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生所爱,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世界以伤痛待我,而我依旧如当年那个少年,满怀热爱,报之以歌,用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这大千世界。

    都说苦难是文学的土壤,那些小人、那些诬言、那些崎岖辗转的从政经历最终反哺了他的文字,从而大放异彩。经过黄州赤壁的浸润,多年的苦果终于结出最灿烂的果实。一时间,《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佳作纷纷出世。

          自此,文化的天空多了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而人间,则多了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只做自己认可的事,一心济世生民的官员。

          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新党被打压,苏轼从黄州被召回朝。回朝后,他见旧党势力拼命打压新党,不论利弊好坏,尽废新法,认为新旧两党不过一丘之貉,同是权力奴隶,不想拉帮结派,再次陷入旧日的纠缠里。自行上书请求外调。

          1089年,苏轼调任杭州,自捐50金,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完善百姓医疗保障;把竹筒做的引水管换成坚固的陶瓦管道,保障百姓正常用水;新开运河,疏浚盐道,维持正常交通航运……当然,还有最著名的功绩,整理改造西湖,留下了名传千古的苏堤。

          遇见赤壁的苏轼,是幸运的。当然,遇见苏轼的赤壁,也是幸运的。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去探知,曾经伫立赤壁滩头的苏轼心中几度宁静又几度澎湃,但我们知道曾经任由苏轼放荡胸怀的赤壁山水如今已变成漂泊零落之人的心灵皈依之处。

          自苏轼开始,山水便不再只是山水,可为人、可为友、可为风、可为月,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这或许便是一方山水给人的心灵皈依。

          看看罗马河畔,这清风,这明月。

     

                 2020年夏于都匀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清竹 · 汐影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皮箱记 下一篇:我不是酒鬼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走进春天阅18次
    人间烟火阅95次
    三月的春阅31次
    春天游记阅120次
    阳春三月阅170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49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19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17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