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二月河陪我游赊店
  • 管理
    作者:沁香一瓣 发表时间:2021-10-14 15:54:05 评论:2
    关注
    编者按:一篇非常丰富的回忆游记,行走坐卧之中领略了赊店的历史人文,题材很好,内容丰富多彩,有朋友相伴游览了赊店古镇的大美风景,同时又体现出了好客的赊店人文精神。文笔对当地的历史人文描写细致,由远及近。情节生动,抒写饱满。

          六年前的夏日,我去南阳伏牛山采风。从郑州坐大巴约三个半小时,车就到达南阳。

      我去南阳的消息,被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知道了,他在傍晚赶到了我居住的宾馆。我和二月河〔凌解放〕于一九八二年十月下旬的一天在上海桂林公园相识,当时他参加中国红学会在上海师大举办的学习班。他中等身材,满脸挂笑,有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平头的额顶上有点秃。那天我们在桂林公园餐厅小聚。他告诉我:在红学小组讨论会上,有专家看到他的文章中带着故事性和可读性,建议他写点有关清王朝的文学作品。他听了竟然一口答应,并还立下了军令状。那年他三十七岁,回到南阳后,他雄心勃勃开始践行诺言,花了三年时间泡在清史堆里看书作笔记,成为了南阳图书馆的常客。四十岁后,他开始创作历史小说,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写就了《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巨作,受到海内外读者广泛好评。
      其实,我去南阳采风的事,事前没有告诉他,这是因为考虑到他创作忙,不想去打扰他。谁知道在我在乘坐大巴赴南阳途中,在给另一位文友打电话时,竟然拨到了储存手机上的二月河的手机号,这才有了这次戏剧性的会面。
      多年不见,二月河显得有点苍老。那天,他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走进了附近一家餐馆,在小包房共进晚餐。他好客,执意要点几个河南名菜,其中一道菜是黄河鲤鱼,当被油熬得金黄色的被浓郁的汁浇着的黄河鲤鱼端上桌时,一定要把鱼头对着客人才行,我知道这是河南人的尊客而为。菜上桌,二月河非要我先动筷子。面对二月河,我不敢谈酒,因为我知道他的酒量过人,白酒喝一斤不会醉。然而他对我说:“我的酒量不行了,近年来患了糖尿病、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医生已经下令了,想吃的东西都不能吃,酒也只能喝一至两二小盅。“他说他现在听从医生的指导,每天清晨坚持散步一个小时,舒展筋骨,呼吸新鲜空气,争取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席间,我在叮咛他要关心身体的同时,又祝贺他历史小说写得成功。回忆起当年上海桂林公园见面时的情景,都说我们的友情就像上天安排似的,可以写就一部以文会友的悬念小说。
      二月河对我说:“你这次来南阳不易,明天我陪你去赊店古镇走一走,那里有你喜欢的景点和创作素材。”他又说:“这些年来,我知道你去了许多古城、古村、古镇,写了许多游记散文,相信赊店这个古镇一定会令你喜欢的……”我点头致谢。

      一


      第二天早晨,宾馆大门口开来了一辆小车,是二月河叫的。司机是一位憨厚的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待人很热情。于是,我和二月河很快坐进了小车。
      二月河头上戴了一顶大沿凉帽,遮着他一半的脸。那模样,就像一个羞涩的女孩去相亲,很有意思。
      “为什么要这样?”二月河见我的双眼一直望着他,他附耳给我讲了几句。原来,二月河写书出了名,在南阳地区的名声很响,赊店有很多人都认识他。为了避免我们此去打扰了镇上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他用这样戴着大沿草凉帽的方式回避,不让人认出来。既然是这样,我对他这样的做法表示认同。
      在车上,二月河告诉我:他在转入历史小说创作的年月中,全身心投入清史研究,曾经对赊店古镇悠远的明清历史文化也进行过采集了解。他有个意愿,等身体好一些,准备写一些赊店古镇的人文历史和有关游记。在他的介绍声中,我初知了赊店古镇的人文历史,初知了古镇曾经的商贸经济发展的历程。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车子抵达古镇广场附近的一条路口,二月河让司机去停车休息,由他带着我朝他熟悉的古镇走去。抬眼,只见街头的广场上人员游动,有导游正挥动着小红旗在集合人员。原来,正值古镇一期工程长八百米的古城墙修筑完工,刚好可以看到城墙上的三座烽火台和箭楼。为适应旅游发展需要,新修筑的八百米雄伟的城墙己向游客开放了。二月河对我说:现在登城墙的人很多,我们先去观看赊店古镇前世今生的一些老景观吧,先去看古码头、山陕会馆等,最后一个节目,我们再登上古城墙。客随主行,我点点头。
      沿着古镇的小街行走,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排列在两傍,墙头上的屋顶上有许多翘角,街景仍然保留着明清时代的风貌,和江南一带的明清建筑特色小镇有许多相似之处。近看,古老的青石板铺成了一条蜿蜒前伸的街路,有的地方石板已被行人的鞋磨得很光滑,石板上的小坳口,似刻录着一道道历史的记印。两边的商店和留存的古民居的门窗上,只见那些被岁月沐过的古门窗依穿着雕刻的花纹衣,也有被风化过的斑驳印迹,见证了古镇的历史和岁月的沧桑。
      在二月河的介绍下,我知道了赊店古镇的名字是如何形成的。原来,早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带兵追杀皇室刘姓后人。有个叫刘秀的,是皇室的后裔,他逃过了整整三省九州十八县,在逃避追杀中,人困马乏的刘秀逃到了南阳附近一个叫兴隆店的小镇,这里是酿酒业鼻祖仪狄的酿酒之地。于是,又累又渴的刘秀带着几位将领走近了一家酒店门口。此时大家的肚子已经饿得不行,但刘秀己身无分文。就在这时,刘秀一抬头,看见酒馆门口上端挂着一面很大的“刘”字酒旗。“刘记”酒旗在风中飘扬,发出腊腊的声音。刘秀不由心动。这不就是“刘记”的旗号吗?刘秀心中顿时又涌起满腹心事,他想起王莽暴政,百姓处处怨声载道,自己是先皇的后人,已被追逼得无路可走。对!若是能扯起这面大旗起兵,定能招来各路人马。刘秀很想买下这面酒旗,可他身上连喝点小酒的钱也没有。这时,酒店的老板好像是看出了刘秀的心事,就和刘秀攀谈起来。在得知这位没有酒钱的客人竟然就是皇室家族的刘秀时,又知道了刘秀雄心勃勃要推翻王莽兴复汉室时,店主人对他的举动大为感动。
      就这样,店主人不仅对刘秀和身边的将军以好酒好菜款待。而且还大方的免了他们的酒钱,又把迎风招展的酒旗从门店上拿了下来,送给了刘秀。刘秀觉得很不好意思,就提出了‘赊’旗和“赊酒”。刘秀告诉店主人:“赊”的酒钱和旗帜,有朝一日我刘秀一定会归还。
      于是,刘秀带着几个将领,扛着酒旗走出小镇。几天后,他开始招兵买马,由于他善于和百姓打成一片,人们一看见“刘”字的旗帜,就知道他就是先皇的后代,民众纷纷投奔到他的旗下。就这样,刘秀的军队逐渐壮大。之后,刘秀率众高擎“刘记”帅旗,和将领们一起带兵,一路奋勇厮杀王莽的军队。公元二十五年,刘秀终于平定天下龙袍加身,并且建都洛阳,史称汉光武帝,东汉王朝就这样建立了。
      刘秀当了皇帝,成就了大业。但登基称帝后的刘秀,不忘当年在兴隆店“赊”酒和旗的事,他便御笔封兴隆店为“赊旗店”,兴隆小镇也被简称为赊店镇。之后,又下旨仿照皇城的样子改建赊店,在小镇上的周边修筑了九处城门。还把当年喝的酒封为汉室宫廷贡酒,也就是如今的“赊店老酒”。所以,说到赊店镇,当地人们都会这样说:它在东汉建朝时是有功劳的,古镇的名字是东汉皇帝刘秀所赐无疑。到了清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衡还专为九座城门命名和题联,并嵌刻于城门两边:正东的叫“迎旭”门,东北的叫“承恩”门,东南的叫“文明”门,正北的叫“庆裕”门,西北的叫“乾维”门,正南的叫“炳文”门,西南的叫“扬武”门,正西的叫“挹爽”门,水门口的叫“源流”门。环城的炮楼总计有七十二个。一些研究古镇文化的人都说这是象征孔子七十二弟子;也有民间传说中的北斗丛星中的七十二个地煞星在为赊店镇护城。如今,这些城门随着城墙的修复被完善起来。
      在二月河的介绍中,我知道了赊店古镇在古代时已享有“天下第一店”美誉,特别是进入到明清时期。由于赊店古镇的地理位置独特,它的周边由潘河、赵河、沙河流经古镇后汇入唐河,又入汉水到达汉江,是中原地区三河四水相连的、水陆交通运输方便的一座重镇。当时的秦晋两省〔今陕西和山西〕的富商们,在长途经商的行程中,看中了赊店这块风水宝地,所以赊店很快成为了中国有名的万里茶路的一个中转站。富商们为叙乡谊,通商情,祭神求财等,又集资在镇上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等建筑物,长留至今。
      二月河告诉我:早年在他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和同学结伴乘车到古镇玩。那时,他对古镇的人文历史并不了解,只是觉得这座古镇有城墙遗址,有古码头遗址;有高高低低的翘角古屋,还有古街旁的多座寺庙;还有灶神、门神等各种民俗文化,觉得这座古镇和其它的镇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月河的介绍,像是在读他写着的游记,一环紧扣一环。他又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65年,河南南阳的赊店要撤镇改为县,在取县名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周总理亲自提议改"赊"为"社",即社旗姓“社”的寓意,取县名为社旗县,这样赊店古镇就自然成了社旗县的城关镇。由于赊店古镇历史文化渊远,人们习惯自然地把城关镇叫赊店镇。一九八九年、赊店古镇正式被河南省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镇……
      移步换景。街上行人来来往往,不时传来“中不中”的河南乡音,在游客的脚步声中,滋生出了一份古镇的生动韵味。

      二


      在二月河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赊店古镇的古码头和遗址。这是赊店古镇的经商枢纽之地,也是各路商家经商和运货的汇集之地。
      行走在古码头旁边,只见年代久远的河滩上,被风吹拂着的二丛丛芦苇和杂草,拥抱着岸边的碎石堆和石条在摇荡,昔日古码头的容貌有一部分还存在着。河水绕着古码头的方向流过,水中有古镇的房屋倒影,似涂抹上了一层水墨江南的色彩。水岸边的一处古码头上,还留着当年拴船的锈迹斑驳的铁墩子,仿佛伸手一摸,就会摸出沉淀已久的码头的历史容貌和属于它们的故事。
      在一处有水有石阶的地方,几个穿着粉红衣裳的女游客,正蹲在台阶上洗手戏水,似在领略古码头的胸襟,似乎是在感受一种由水带来的厚重与诗韵。不远处有古城墙正在修筑。
      二月河指着不远被阳光闪亮的河面说:明末和清朝时期的赊店古镇,已经是河南四大名镇〔开封朱仙镇、巩义回郭镇、南阳荆紫关镇〕之一。特别在清朝时期,赊店古镇的商贸达到了鼎盛时期,全镇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来的五百余家商户,被誉为“天下赊店”!他指着金波闪闪的河面说:古代货物运输主要依靠水路,而赊店古镇被潘河、赵河环绕,水运交通条件优越,加上赊店及其所属的南阳,处于中原腹地,由于赊店水陆交通运输方便,成为了古代中原和国内多个省和地区的货物运输集散地。
      那时,赊店镇共有四个主要码头。第一个码头建在赵河南岸,叫南码头。后来随着商户增多、南码头旁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条主街,开有商店、饭馆、旅店十余家,被称之为“十家店”。后来,随着商家越来越多,赵河南码头已经不再满足客商的需求。于是商人们便在河道上又搭建了一座新的水上码头,但还是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大型的货船便转向朝赵河北岸河畔停靠,这样就形成了赵河北码头。据考证,北码头是赊店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码头。随着北码头的兴盛,不少商人又纷纷到赵河北岸的沿河码头附近择地开店,逐渐又形成新的街市。又因为赵河由西而东流经赊店南面时,河道被一分为二,形成了南北两条支流,至下游汇合到一起时,中间就由泥沙日积月累自然形成了一个岛状的沙洲,从而形成了一个周长达千余米的U型的适于船舶停靠的港湾,名谓“后河”码头,一直深入到赊店镇内。这样就逐渐又形成了一条“河心街”。捏指数来,赊店古镇的商业辉煌,离不开这些河道上的四座码头,赊店在清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长三里宽四里的繁华巨镇。镇上街两边铺面相连,药材、布匹、煤炭、茶叶、食盐等各种物资汇集于此,贸易储运、转运。水运全靠竹木排和船队,陆上的运货全靠马队和驼队,当然也有用驴子和牛拉运的(但一般是近距离)。北货南运的货物主要有盐、药材、粮食、白酒等;南货北运的主要货物是茶叶、丝绸、瓷器、竹木山货等。可以这样说,没有它们的物流运转,也就没有当时的商业南北交融与经济的繁华。
      说到码头和水陆运输,二月河讲起了山西著名商人常万达来赊店经商的故事。说的是清雍正年间的一天,富商常万达看中了赊店这块风水宝地。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他带领商人和朋友来到赊店镇经营,赊店很快成为了常氏商业集群在万里茶路上的重要中转枢纽。常万达家族展开的贸易,构筑起了子孙相承的家属商业王国,历经清代七朝,沿袭一百五十多年经久不衰。从此、大批茶叶和其它货物汇集于赊店镇,商人们从赊店镇雇用马帮驮着货物北上,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太行山谷口换蓄力车拉;经祁县、太谷、榆次、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归化;再换骆驼北上,穿大漠至库伦、恰克图。由于骆驼运输比马驮车拉方便,常家又备起了自己的骆驼队,直达赊店镇装运茶叶,兴盛时运货的骆驼多达万余头。当时,中国每年外销茶叶达三百万吨以上,所以驼队和马队也成了当时赊店镇的一大运输风景。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曾对这条茶路有过详细的描述。
      万商云集的码头,从早到晚装货运货不停息。每当傍晚开始,码头上依然灯火通明,搬运工和船工们的号子和吆喝声不绝于耳,很远的路外还能听到码头上的喧闹声。潘河和赵河中的货船进进出出似游龙一般。全镇街道两旁,商号林立,当时古镇的聚居与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多。岸上有二十多家骡马歇脚店,四十多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五百多家商号总集百货,七十二条道街大多灯火通明,分类别经营。
      在谈到古镇河道上的河心街附近码头为何被土石所填时,二月河讲述了他的考证。原来在清·咸丰十一年间,安徽北部及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农民组织了"捻军",以反抗封建压迫、寻求生活为出路举旗反清。活动于皖、鲁、豫一带。这样,赊店的商界们为了防止捻军和清军在赊店发生战争,又为了防止古码头上的货物的流失,富商们发动民众进行了填河建寨保护。这样,河心街码头的那些石块和石条、石板就被土一起埋在了泥土下。二月河为我讲述的南阳赊店的一段码头货运史。使我对赊夜古码头的形成,以及河心街、老街等街有了大概的了解,因为码头和这些街的建成有着直接的关连。
      时光流逝,到了民国时期和全国解放后,因潘河的水量逐渐减少,致使该河道的码头弃用,其船运大多改在河口码头卸载。但仍有一些船只在此停泊,码头上留下的锈迹斑斑的大铁锚足以说明当年码头上停留的空船只的吨位还是不小的。之后,赊店的码头卸船货物就直接由镇内的多家“脚行”和“车行”以独轮拱车和马车或骆驼转运的方式载货运行,或转运过了潘河之后改为陆上公路运行。其中包括盐、药材、粮食、白酒;南货北运的茶叶、丝绸、竹木、山货等都列为大宗商品。只有其中的竹木、山货,仍在古镇东北的潘河码头船运……
      在二月河的介绍下,我知道了古码头和赊店之间的发展关系,相信随着古码头的修复,伴随着古镇旅游的开发,古码头和遗址也会亮起一道风景,与古镇周边的古城墙一样,为古镇带来历史的诗韵。

      三


      穿越赊店老街。我们走近了一片由古建筑群汇集成的山陕会馆。抬头看,只见山陕会馆其建筑气势宏伟,是集宫殿、戏楼、商馆、民居、庙宇、园林建筑于一体,是一座具有中国宫廷建筑风格的建筑群,绝大部份建筑群保存完好。
      会馆建筑座北向南,占地面积约一万三千平方米,地面用一尺见方的青白石板铺砌。馆中的殿、堂、楼、阁及各种建筑有一百三十余间,自南向北呈现中轴线式分布。
      瞧!高二十米,宽十三米华丽的“二龙戏珠”浮雕照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此照壁是仿北京“九龙壁”建造而成,采用彩釉陶瓷大方砖砌成,雕龙图案精巧,九龙上面色彩绚丽。琉璃烧制的吉祥植物、吉祥动物神兽,匾额与楹联、变形“福”“寿”字等图案巧妙组合成一幅寓意深刻的吉祥画面,画面主次分明,衔接自然。既符合传统审美艺术,又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堪称全国各大会馆中照壁装饰艺术美之最。
      会馆竖立的一对铁旗杆东西对望,标牌上对其有介绍:铁旗杆矗立二百多年,高二十八米,重达五万斤。旗杆顶端各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中间各有四条活龙活现的青龙盘绕,底部有铁铸大狮子,东边雄狮持绣球,西是雌狮怀抱幼狮。整个旗杆构图巧妙,工艺精湛,大气壮观。据说古时朱仙镇也有这样的铁旗杆,但朱仙镇的己经消失了,唯有赊店依然雄姿勃发。
      会馆建筑群的每一处都有鲜明的标记,大小不一的飞檐姿态万千,这些飞檐包括低垂,平直,上挑,不同的形式显现了大小不同的艺术效果。二月河说:古代的楼阁是用飞檐来标明屋主的身份和情感的。明清时期的飞檐样式比较多,既朴实大气,又绚丽灵巧,犹如飞燕一般,在清代二百余年间的全国各种建筑繁多,形式常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由于那时木材的积蓄日渐稀少,因此建筑时外部大多用的是砖瓦,而室内装饰材料的供应范围大多用硬木、雕刻木、铜件、金箔、纸张、纱绸、玉石、蚌壳、油漆、琉璃、瓷器等用来美化。清中叶以后还引进了一些玻璃制品,它表现在屋内的彩画、栏杆、内檐装修、雕刻、装饰壁等方面。所以在山陕会馆,都能看到这些装饰艺术。
      特别值得细细品味的是人物故事雕图,工匠和民间艺术家们充分发挥视觉艺术效果,采用象征性和情景交融的方法,各种雕刻与绘画艺术堪称精品。山陕会馆中的“石雕艺术”,被誉为中国古雕刻建筑之精品。如殿前的两侧的大石雕,高有五尺余,采用浅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雕法,右壁石刻“渔樵耕读”,山水亭台、人物、鸟兽,雕琢精细,布局严谨;左壁石刻“十八学士朝瀛洲”,雕工精巧,形象生动。殿下所筑高台,约有四米余,周围石栏,中间立一石雕牌坊,精雕“金龙缠玉柱”、“文武狮子”;牌坊下为“九龙口”,斜铺云龙石雕;牌坊两旁立门楼,筑台阶各十三级。抬头四观,很皇宫般的气势。殿檐下的木刻诸多,有“西游记”、“封神榜”等图案,雕工同样精巧。
      根据二月河掌握的山陕会馆史料表明,由于赊店镇的山陕会馆占地面积大,建筑面积又多,这样大的规模,曾耗时一百三十六年才得以完美建成。捏指数来,此馆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开工,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才正式竣工,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六朝帝皇。山陕会馆的建立,为山西和陕西一带,等地的商人客居他乡、联络情感、交流信息、关照生意提供了重要场所。山陕会馆不仅担负着工商、贸易的职责,而且还是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可见当时陕西和山西的商人之间的关系与亲和力非同一般,真是“亲如一家”。
      在会馆主殿大座殿前檐东、西两面,发现了嵌有慈禧太后亲书“龙”“虎”二字的草书石碑。“龙”、“虎”二字碑宽零点四二米,高零点八零米,上圆下方,上方刻一方形篆体御印章,内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九字。“龙”“虎”二字的字体潇洒刚劲,一气贯通。
      说到慈禧太后题写的“龙”和“虎”字,在赊店还留传着几种说法,主要有二。一是相传光绪十五年正月,德宗大婚后,慈禧还政。她以体察民情为名,来到了河南的赊店古镇,居住在会馆时,看到建筑如此精美,便欣然命笔,写下了苍劲有力的"龙、虎"二字,就象龙腾虎跃。慈禧在字的上部还盖上慈禧篆刻御印,以示凤在上彰显太后威严。
      二是说山陕会馆在竣工之时,慈禧太后知道民间有此精美会馆时,便亲自书写“龙、”“虎”二字,派御前侍卫孙士英送到赊店,以示祝贺。不管是故事之一还是之二,“龙”“虎”两字是慈禧太后的墨迹是真。这也是全国所有会馆中,惟一得到慈禧御笔的民间商会建筑。一个当时远离北京的民间建筑能够得到慈禧御笔,可见山陕会馆的地位有着多么的举足轻重。山陕会馆是全国各种会馆中唯一得到清·慈禧太后御笔的一处民间商会建筑,所以山陕会馆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当之无愧。
      会馆的主体建筑有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药王殿、马王殿之额枋、雀替等。特别是大拜殿,来自南阳等地的香客众多,殿内一天到晚香火旺盛,烟雾缭绕。焚香顶礼也是古镇留传的一道佛教文化。供香者手执高香,很有姿势。香烟缭绕,既是代表了供香者的一份虔诚,又是传递虔诚与信心的媒介。二月河告诉我:信佛之人认为,在焚香过程中,能使人滋生出一种清净、虔诚、忘我的思维。即使不信佛的人,看着缕缕清香袅袅上升,也是寄托对祖先、英灵的缅怀之情,所包含的恭敬之情是相同的。他又说:其实,现在的焚香,并不局限于佛教,即使是世俗中不信佛之人,也有很多朋友喜欢焚香。因为那种淡淡的香味,能使人心平气和,烦恼顿失。过去有人把焚香叫“心香供佛”,现代人常说的“心香一瓣”,其含义是相同的。说得很有道理。
      会馆中有两座附属建筑。一是药王殿,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他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古代的长寿老中医,他在名著《千金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是古代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人们尊为“药王”。二是马王殿,供奉的是民间传说中的马王爷,即是汉武帝的马监金日禅,因为商会中各商家要做药材生意,又因陆上运送时需要马帮运输,因此就有了马王殿,寓意是请马王爷保佑商家运货不会出事故。
      山陕会馆的药王殿内,还摆放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赊店镇自行生产的专治大脖子病的“悬鉴楼”牌瘿药。“悬鉴楼”牌瘿药的包装画面用的彩图是山陕会馆的悬鉴楼,画面的右边还有“诸葛茅庐”的轮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南阳和赊店的标志,因为在三国时期,南阳就是诸葛亮躬耕之地。这里也曾是刘备“三顾茅庐”发源地。所以取名为“悬鉴楼”牌瘿药,其实就是用悬鉴楼做广告,为的是要让此瘿药名声远播。看着摆放着的那个药袋,忽然间触动了我脑海里储存的记忆,便情不自禁取出相机,把“悬鉴楼”牌瘿药袋拍了下来。

      四


      二月河见我对着“悬鉴楼”牌瘿药袋在拍照,就说:你拍的图片就是这座悬鉴楼,它是山陕会馆精心打造的古戏台,它是山陕会馆的主体建筑之一,兴建于嘉庆元年,竣工于道光元年,精美的建筑,前后整整用了二十五年。
      说着,二月河就带我走近了会馆北的悬鉴楼,这是一幢三层的古戏楼,由二十四根高达三十米的巨柱撑起,共分为三层。抬头看,只见有四根大方柱把楼的三层凌空擎起,十分华丽壮观。据二月河介绍:这样的古戏楼,如今全国仅存下三座,除北京故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阁这两座皇家戏楼外,河南南阳的赊店的悬鉴楼就是其中之一。真是“天下三大古戏楼,赊店古镇占一家。”
      仔细凝望,只见悬鉴楼的建造工艺精良,木雕水平堪称工艺精品。此楼建筑为三重檐歇山式一体两面结构,面南为山门,面北为戏台,悬鉴楼的两侧,分别还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上层各置一钟一鼓,下层是通往中院的走廊。整个木制建筑全靠木制结构互相衔接紧紧镶嵌,没有一颗铁钉,经风沐雨屹立不倒!经过修饰后的悬鉴楼气度不凡,说它是南阳和赊店的标志性建筑当之无愧。
      望着悬鉴楼,储在我脑海里的故事忽然和“悬鉴楼”牌瘿药融合在了一起,不由使我想起了黄浦军校第十一期学员钱学时,是他在四十年代初发明了瘿药。在他晚年那年时,我在采写他的军旅生涯时,我知道了由他在南阳研发的一种广受民众欢迎的瘿药,治愈了许多因缺少碘等元素而引发的瘿病者,减轻了他们的痛苦。
      那是抗日战争时,时任中校的钱学时到达河南南阳的伏牛山一带抗战。他在和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发现附近山民和寺庙中的和尚都生了一种叫大脖子的病,个个面黄肌瘦,不少人还突然死亡。这种大脖子病在河南南阳一带俗称“瘿蛋”、“瘿脖子”。现在知道,引起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饮食中缺少碘元素等而为,当时在南阳伏牛山一带患这种病的人很多。得了这种病后是一种折磨,肿块吊在脖子下边,会压迫人的呼吸器官,呼吸很难受费劲。当时民间有顺口溜:“脖子下面挂个蛋,嘟噜嘟噜不好看”。许多女患者因此不愿意见人,严重影响自尊心。这引起了从年轻时就爱好研究的钱学时的重视。
      经过他从上海朋友处找来药物资料反复研究,他发现这病是因缺少碘而引起,便夜以继日地利用当时工垦总队的实验室进行药物研究,二个多月后,药丸在实验室的试制成功。他先后在鸡、鸭、牛、羊等动物身上进行了实验,最后还自己多次吞服,直到安全为止。此事被一位住在福音寺主持的老和尚知道了。此老和尚二年前与钱学时在庙会上相识。他的脖子颈上也长出了两个很大的瘿袋,痛苦不堪。老和尚赶到钱学时办公地点,从学时手里接过一粒粒黑色药丸,看了又看看,闻了又闻后说:“钱中校,我颈子上的这家伙害得我好苦,你让我尝尝吧!”说着,他把几粒药丸朝嘴里一送就吞下去了。老和尚边吞边说:“我已七十余高龄,我不会怕死。”学时感动不已,便马上陪他坐下聊天。二个多小时后,老和尚精神依旧,无什么反应,钱学时微笑了。分别时,钱学时又送给了老和尚几粒药丸。
      二个月后的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侵略者向全世界宣布投降。那天,人们走上街头,放鞭炮纵情欢呼和庆祝胜利。在街上,钱学时巧遇到福音寺的老和尚,他看到老和尚脖颈边那两个大大的瘿袋不见了。老和尚见了钱学时满脸堆笑地说:“钱中校,我真要找你呢?吃了你的药,我颈部的那两个大东西不见了,是不是缩到我的肚子里?或者钻进胸膛里面了?钱学时笑着说:“此瘿袋不是乌龟,也不是老鳖的头,它们已经在药的作用下自然消失了!”
      老和尚双手合一,嘴里连连说:“钱中校真是神医呀,阿弥陀佛!”几天后,福音寺和南阳其他寺里来了十余位挂着大瘿袋的和尚,他们是都是福音寺老和尚的弟子,一起来找钱学时的,跪在地上要向钱学时买药。钱学时知道是老和尚介绍来的,很大方地送给他们每个人一包药,又小作了如何服药的吩咐。
      二周后,福音寺老和尚告诉他:谢谢钱中校,我的弟子脖颈部的瘿袋都不见了。“成功了!”钱学时高兴得一夜没睡好。
      后来,那些脖颈上挂着瘿袋在福音寺烧香求菩萨保佑的香客,看到庙里那些和尚颈部的大瘿袋都不见了,觉得很奇怪。问了才知道:“原来这是镇上钱中校发明的神药。”于是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来。南阳和伏牛山周围的人们纷纷赶来买药,他们要解除脖子上的痛苦。钱学时采取半送半卖只收成本费的方法,把药送到患者手上。
      钱学时研制出的治瘿病药被附近镇上的一位药店老板知道了,那老板叫陈天新,很会做买卖,他和当时在赊店镇的山陕会馆的卖药商人很熟,心里动起了合作共赢的念头。他找到了钱学时,商量合伙销售治瘿药之事:即由钱学时研制生产治瘿药,再由药店进行卖出。经过人们的服用表明,此药疗效很好,一般情况下服用一至二周时间就能消除瘿病,而且使用安全方便。于是,这生意经过陈天新药店的销售,卖药渠道很快得以开拓。钱学时也觉得此药能在药店销售名正言顺。当时的定价由药店决定:一包药是一斤小麦钱。于是,受尽苦难和被折磨的人们都纷纷前往陈天新的药店购买。又后来,市场上出现了假药。为防止假药,经陈天新建议,在药袋外包装的纸上印上钱学时的照片,钱学时还把当地家喻户晓的“比瘿”故事定为药名,取了药名为“比瘿药”。药袋上印的发明者是钱伟先,这是他在上海新陆师范读书时用的笔名。不久,“比瘿药”很快就登上了当年南阳专区的报纸,钱伟先的名字伴随“比瘿药”一起在河南一带广为传播,神药师—钱伟先的名声大振。此药后来经陈天新和山陕会馆的商帮合作,还销售到了其他有瘿病的地区…
      抗战胜利后,钱学时看到国民党军队中的腐败问题严重,他下决心脱离了部队,以养病之名隐居在伏牛山。新中国成立前夕,钱学时收到结发妻子杨妹妹的信件,决定回到上海郊区老家,受邀去镇中心校当校长。临行时,他把药方留给了药店老板陈天新。
      据钱学时生前多次讲,全国解放后,他几次写信给陈天新,要将自己研究的药方捐献给国家,陈天新回信告诉他,已将药方交与了赊店镇的山陕会馆。对于山陕会馆和赊店镇,钱学时不陌生,因为在抗战时,他曾到过赊店镇买过赊店生产的高度酒,用于战时作消毒备用,他知道山陕会馆是经商的地方……但后来陈天新没有了回信,二年后钱学时打听到了陈天新已病故…这也是我在采风中所要了解的关于“比瘿药”的后续资料,没想到在赊店镇的山陕会馆看到了“悬鉴楼”牌瘿药。巧合的是:此药在五十年代由南阳县赊旗镇制药社生产,取名“悬鉴楼”牌,无论从时间上推算都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解放后药店和药厂作坊都转为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符合钱学时把药方无偿献给国家的心愿。
      如今,老百姓所食的盐中大多加了碘,瘿病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制药社早已不存在了。但这幕历史却不会磨灭。相信钱学时如果还在世,当他看到“悬鉴楼”牌瘿药,一定也会从内心发出微笑的……
      离开悬鉴楼的时候,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二月河,他笑着说:“真是太好了,古镇要发展旅游事业,就要挖掘更多的和古镇相融的人文历史故事。有故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名胜风景。赊店与你很有缘,这次你的采风大有收获!”
      是的,把瘿药和产地在南阳的赊店镇的“悬鉴楼”相融,这其中的奧秘和成功,无不透出赊店人的聪明和智慧。

      五


      在古镇的山陕会馆内,还建有关公庙。关公就是老少都知道的三国时代的将领关羽,庙内的关公像坐北朝南。他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头扎汉巾,内着长衫,外罩锦袍,腰系玉带,佩玉挂璜,体魄伟然,相貌堂堂,成为山陕会馆众商家倡导宗教文化和诚信文化的谒拜典型。
      面对关公像,二月河的话盒子又一次打开。他说:看到关公,我们就会想起赊店镇的“赊”字,“赊”在古代的赊店镇是一种生意场上买卖货品时延期收款或付款的交易创新,在商界之间十分盛行。因为生意人在进货和售货中,有时难免有银子欠缺的时候。这时候,商人们就会用赊一下的方法,在双方协议上签字并互认,这是继续互动进行交易的一种方式。但是此举必须要提倡诚信,不得懒帐。于是,精明的商人就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于是关羽就成为了赊店商家和人们崇拜和话诚信的大神。
      说来话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尊之为“圣人”的也许只有二人,一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二是“武圣”关公。关公在《三国演义》中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
      二月河说:在我国各地的许多祠堂、会馆、广场,甚至家里都有摆放关公塑像的传统,据说可以镇宅、驱魔、求财。关羽也被称之为武财神。这是因为他在年轻时从过商,卖过布匹,擅长记账,精于理财,还发明了一种叫“日清簿”的流水账。所以被商家纷纷看重供奉。关羽在战场上挥舞的青龙偃月刀锋利无比,锋利的“利”和“利润”的利是同音,所以人们就把关羽视为武财神;他又被封为文教之神。儒家以其喜读《春秋》,称其为“文衡帝君”,与文昌、朱衣、魁星、吕祖合称为“五文昌帝君”;他又是医药神。关公神勇,鬼神皆惧,又兼着“伏魔大帝”职称,所以人们在驱魔治病时,都会依赖关公爷,成为信徒们的心理医生。他的美德超越了商人中的义与利的境界,从而使经商者合力喊出了“诚信为本”、“义中取利”的商业道德宣言,成为了古代赊店山陕会馆的商业文化精髓。在山陕会馆,供奉关公神像,其重要含义就是:“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所以关羽像在山陕会馆庙堂端坐,是为了突出了“赊”的诚信。因为有了诚信,赊店古镇才在“赊”的题头下大放光芒!
      二月河接着又说:关羽是山西人,当时晋商推崇老乡关公为财神,也是为了护佑他们在全国各地安全做生意。再则晋商崇拜关公,更是为了凝聚他们内部之间的团结,从而倡导商家谈生意作买卖,重义气讲信用,像关公那样重信义这就成为了当时山陕会馆生意场上的成理成章的事。由此看来,关公成为财神爷,是秦商和晋商强强联手的诚信需要。我想,晋商常万达家族几代经商不败,信誉受到外国商人点赞,其原因不言自明。
      听了二月河的一番详细介绍,我望着关羽像,我完全明白了关公庙设在山陕会馆中的重要性。可不是吗?财神关羽是山西人,药王孙思邈是陕西人,这两位名人在会馆的推出,足以证明了山陕会馆对名人的崇拜,是一种名人效应的传承和荣耀,是会馆屹立不摇的智慧的布局!

      六


      从山陕会馆出来,正对面就是瓷器街。瓷器街形成于清顺治和康熙初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北起山陕会馆,南至石牌坊,全长三百十米,宽十二米,是古镇历史中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瓷器街的设计,和当地的天气变化是相关,很有科学道理。由于赊店镇地处我国南北方交界的地方,这里夏季多雨,因而街面上有了南方常见的廊棚设计,和江南的周庄和乌镇的廊檐有相同之处。沿街老字号等古建筑十分漂亮,建筑排列考究有序、完整,突出体现了明清时代的商业传统特色,是研究我国中原地区商业发展史难得的文物遗存。那些瓷器街上的店铺门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虽然显得古旧,但都可以当作文物保留。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明清时赊店瓷器街中的磁器特别多。当时民间有传:“藏金银万贯,不如瓷器一片。”可见当时的瓷器是多么的宝贵。据二月河介绍:在清代时期的赊店小镇上,分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瓷器,它们有来自我国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神垕镇钧窑烧制的瓷器、有河北保定市曲阳县涧磁村定窑烧制的定窑瓷器、有陕西铜川黄堡镇耀州窑烧制的耀州瓷器、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景德镇瓷器、有河北省磁县观台镇磁州窑烧制的磁州瓷器、有浙江西南部的龙泉等地烧制的龙泉瓷器。除此之外还有玲珑瓷、哥瓷等等种类。在古代中国,一些不产瓷器的地方,希望能够买到这种高档瓷品。由于赊店水陆交汇,所以山陕会馆的商人就想法和出产瓷器的地方窑系联系,把各地的瓷器转运到赊店交易后,采用了南船北马运货的得天独厚的运输方法,通过南北互动运出去卖掉。据考证,当时这条街上卖瓷器的门店很多,生意火爆,供不应求。在赊店,买卖瓷器也讲“信义”,瓷器生意曾经一度是赊店的支柱产业,瓷器街当时是镇上最繁华的街道,居于古镇七十二街之首。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为这条古街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据二月河介绍:当时各名窑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有家用的碗、盘、盆、杯等二十余种器型;有造型美观的艺术装饰瓷器;还有养花的盆和缸等等,经销瓷器路线遍及山西、陕西、湖北、江苏、安徽、北京、天津、张家口、济南、南京、广州、常德等地……许多瓷器还通过蒙古地区进入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当时的外国人喜欢把买到中国瓷器当作珍贵的宝贝,珍藏在家中。
      二月河还告诉我:在山陕会馆西侧,现今已被改建为广场的地方。在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底,人们在建设广场挖土时发现了一个古瓷器坑。古瓷器坑面积七十二平方米,深一至三米,经考古学家鉴定,被挖出的二百多万块瓷器碎片,出土修复的瓷片主要是以民用生活瓷器为主,有瓷碗、盘、盆、杯等二十余个种类。底部有青花篆书、楷书的“大清乾隆年制”、还有“大清嘉庆年制”等纪年款。瓷器年代早至清代初期,晚至民国时期。这些碎片有青花、东青釉、蓝釉、白釉、孔雀蓝釉,以及玲珑瓷、哥瓷等十几个种类的名贵的瓷器碎片,大多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不小心碰碎后被弃于土坑中的。可见当时的瓷器街名瓷众多,真是名副其实。
      二月河又说:在赊店镇兴隆街东侧,在关帝庙街的赵河码头等地,以前也发现过大量的瓷器碎片坑。证实了赵河码头当年就是运行瓷器是重地,那里的码头工人在搬运瓷器时,有不小心造成瓷器破损而被丢弃的。在出土的瓷器碎片中,还有元代的精品。其中的景德镇的鸡心碗,胎体较薄,厚薄均匀,花色丰富,釉色滋润光亮,饰纹丰富精美,线条优美流畅,青花与白瓷本是绝配,经久不衰,经典美观,挖掘出来的碎片经过修复后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工艺收藏价值,是珍贵瓷器。可见古代许多名窑的烧制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
      听着介绍,看着瓷器街上商店和摊位上摆放的各种品牌瓷器,不由浮想联翩。几年前,笔者曾去东欧俄罗斯、匈牙利、奧地利、德国的新天鹅堡和位于德国西部北威州伍珀塔尔恩格斯故乡采风的时候,看到了这些国家皇宫中陈列着的中国瓷器,还有富裕人家家中珍藏的中国瓷器。据当地人介绍,这些中国瓷器经过世纪的收藏,早已比黄金还贵,被誉为是来自中国名贵的宝贝。现在知道,这些瓷器宝贝的交易,绝大多数是从赊店这条货运线伸延出去的…
      在三百多米长的瓷器街上,街道两侧还保留着庙宇、镖局、酒馆、厘金局、票号、老字号店等古建筑屋,它们在指示牌的指引下排列有序、体系完整,体现了清代商业传统特色。印征了这条街的重要程度和昔日的繁荣:广盛镖局,是当时专门为人保护货运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总号在山西平遥古城。据说当时的走镖路线遍及山西、陕西、湖北、江苏、安徽、北京、天津等地,辐射半个中国;蔚盛长票号“汇通天下”,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它是中原有史以来第一家票号,是古时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金融机构。两旁的楹联写着:一纸风行生财有道,万商云集获利无疆。能济急时需有备果然无患,诚为聚时道积少自可成多。票号可在北京、天津、张家口、济南、南京、广州、常德等三十余地汇兑;赊店镇的厘金总局,是清政府对通过国内水陆要道的货物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捐税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统管周边南阳、桐柏、唐河、泌阳、方城五县的厘金征收事宜,收取的厘金占当时河南省税收的三分之一,崇尚“诚信为本”、“义中取利”。
      徜徉在这条瓷器街上,看到了不少游客在商店买下的持在手中的用仿古青花瓷瓶装着的赊店老酒,忽然觉得这条街颇有瓷器历史文化的韵味,它是一条值得一走和观赏的历史文化名街。
      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筑等设施,街上的饮食文化也值得一提。胡辣汤在古镇自成一体,是用牛羊肉做老汤而为,以赊店的特产红薯粉皮、面筋、黄花菜等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这里的扒猪脸也是名声在外的一道古镇的特色美食,通常用来招待贵宾。“扒猪脸”就是猪头肉,它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早年笔者在山东泰安采风,曾经品尝过猪头肉,和河南赊店一样,是用来招待珍贵客人的。那天中午,二月河带我走进瓷器街口的一家餐馆,在小包间品尝到了胡辣汤,亨受了舌尖上的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七


      山陕会馆旁边有一处漂亮的六角亭,亭内有一口老井,名叫蟠龙井。井亭前柱的楹联上写着:“龙泉显圣施恩泽,古井通灵惠民生。”
      二月河介绍说:"蟠龙井"也是有故事的井。当年,为建造山陕会馆时所凿挖,井深泉旺,清澈甘洌,被视为神泉。相传在掘井之时随泉水涌出两条青黑色的怪蛇。当时有高人言:此乃是裕州黑龙潭龙子,已被封为潘、赵二河的河神,因为年幼贪玩,误入暗道而蟠居。于是众人马上焚香祭拜,之后又将二蛇护送入赵河。第二年,赊店及周边暴雨成灾,潘赵二河河水陡涨,幸得有两条青龙护佑,才使赊店躲过一劫。所以后人为纪念青龙护佑之功,特地在赵河北岸建起了"膽龙阁",在会馆附近建"蟠龙井亭"。
      面对老井,二月河又给我讲了一个关于造酒的故事。相传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为治理滔天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了人们心中的治水英雄和一代明君。大禹的妻子见夫君日夜为国事操劳,于是便请负责大禹膳食的仪狄想办法通过膳食的方法来补充体能,以减轻大禹每天的劳累。仪狄不顾自己是一名女子,马上点头答应。
      一天,仪狄为改善膳食来到一处深山打猎,意外发现了一只猴子在吃一口天然石缸中的被发酵了的汁液。只见猴子喝了之后,脸红红的便倒地就睡下了,看上去是一脸的满足感。这是什么东西?仪狄感到十分好奇。她走近汁液的地方,亲自用手捧着品尝了一下,原来是水果味的汁液。忽然,她感到全身热乎乎的,非常的舒服。仪狄简直要跳起来了,连连说:“这是天赐之水啊!”仪狄赶紧将剩余的汁液用几个大竹筒子装好,带回皇宫后,就把汁液献给了大禹。大禹喝后只觉神清气爽,甘甜浓香,疲乏顿消。便问仪狄,这是什么宝贝?仪狄想了想,脱口而出地说:“这是上天赐给您的美酒。”大禹听了大喜,令仪狄带令人员去造酒。之后,仪狄潜心研究造酒技术,经过不停地试验,终于从高粱等食物中酿制出了真正的酒液。
      一天,大禹王打败了水神共工,决定举行盛大的庆功宴来庆祝胜利,就吩咐仪狄将所造的美酒拿出来款待文武大臣。大家都第一次喝到香气扑鼻的酒,于是愈喝愈多、虽然都感觉晕头晕脑的,但还是不亦乐乎得手舞足蹈、简直就像腾云驾雾般一样舒服!但也有的人喝了竟然酩酊大醉地睡着了。大禹高兴得当场封仪狄为宫廷“造酒官”。
      到了第二天早朝时,所有的大臣都不顾醉不醉酒,提前在前厅等候着大禹王上早朝,从天刚亮一直等到日正当中,大臣们个个汗流浃背,却不见禹王的踪影。原来禹因为喝酒而醉入了梦乡,正在呼呼大睡呢!等到大禹醒来赶到议事庭时,他不好意思的对朝廷大臣们说:“这酒虽然治好了我的劳累病,却使我荒废了日理朝政诸事,我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之后,大禹觉得,如果恋酒者每天这样昏沉沉,后世必有人因饮酒而误大事而亡国。于是他决定遂流放仪狄,宫廷中不准有酒。仪狄被逐出宫殿后,坐舟顺河南下,流浪至神泉镇(今赊店镇)。只见小镇环河,河水滔滔,两岸遍地是红高粱。
      也许口渴,仪狄来到了一农家歇息饮水,顿觉那水清凉扑面,甘甜爽口,便问:水从何来?主人曰:从此“五龙女井”来,说此井下有一龙宫通东海,大旱之年也从未干枯。深井井水甘冽甜润,四周又有好水好粮,很适宜酿造美酒。于是,仪狄遂建起作坊,在此利用水世代酿酒。后来,仪狄又在镇外的沃野土山坡上,引神泉之水为瀑,掘地底基石为窖,以恒温的方式筑洞储酒,赊店老酒由此诞生。喝之,赊店老酒像甘泉一样天生的爽口,像母乳般的甘甜……这就是赊店传统老酒的历史起源,源远流传至今。
      在我国,从“仪狄造酒到杜康润色”,再到“刘秀赊旗”,小镇的历史可谓源源流长。据二月河介绍:如今的赊店老酒在生产上自始至终采用了古老的传统工艺,运用当地上等的高粱、优质小麦为原料,酿出的酒藏于三百年的老窖后,老酒变得清澈透明,浓郁芳香,纯正爽净。有酒度高而不烈,喝后不上头、不口渴,在当今中国强手如林的白酒行业中独树一帜。受到国内外酿酒专家的好评,被誉为“酒中之秀”、“中原之佳酿”。
      在无声的岁月中,古井就这样平静地聆听着乡村的喜怒哀乐,还珍藏了无数的回忆。如今,古井被时光打磨光滑的青石板静静地诉说着昨日的酒事与辉煌,平静的井水中荡漾着欢声笑语。不一样的只是井边谈笑风生的人已青丝换白发。幽幽的古井,沧桑的古井,像一只守望赊店的眼睛,深情而渺远…
      历史告诉我们:从"仪狄造酒杜康润色,可谓源源流长。如今,赊店老酒在生产上自始至终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运用当地上等高粱、优质小麦为原料,入三百年泥池老窖、优质矿泉水加浆,久储自然老化,科学降度,精心酿制而成。酒体丰满,清澈透明,浓郁芳香,醇和协调,纯正爽净。酒度高而不赊店老酒烈,低而不淡之特色。特别是不加化学香料,顺其自然,喝后不上头、不口渴,在强手如林的白酒行业中更是独树一帜。赊店人不忘酒祖仪狄的功绩,每到镇上举办民俗文化节日,人们都要用各种形式宣传赊店老酒……
      二月河见我对蟠龙古井有了兴建,就脱口朗诵“天下美酒属哪家,青花瓷瓶赊酒装;天长地久永醇香,老酒佳酿赛琼浆。”听着,不禁又想起了光武帝刘秀在赊店兴隆酒家“赊”了“刘”记旗和酒的故事,这也和这口井的历史相融。

      八


      下午,我在二月河的引领下,来到了古镇东部新修筑的古城墙。
      在二月河的介绍中,我清晰了解了古城墙修建的历史。原来,赊店真正的古城墙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那时,南方的太平天国、北方的捻军正揭竿兵起,赊店被捻军攻入,山陕会馆主建筑春秋楼被焚,损失惨重。此后,为了保护好赊店的商业和货运,赊店镇就开始筑城,根据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的封城和记载的式样开始兴建,至咸丰九年(1859年)赊店城垣续建完成,城墙都是用每块重达十八斤的青砖筑成。筑就的城墙“高三丈五、厚两丈五、顶面宽一丈三,城墙外沿筑五尺高掩体”。上世纪20年代时,由于赊店是南阳驰名远近的商业重镇,所以军阀混战时也屡有争夺,古镇一度商运冷落,沦为“满是尘土的小市镇”。
      抗日战争期间,赊店又屡遭飞机轰炸,为便于逃生并不被日军占为据点,市民只好忍痛自毁城垣,古城墙只留下水门口寨墙右侧的百余米长。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三年前后,当地因动工修建大型粮库需要,又有部分寨墙被拆除,在大炼钢铁时,几个城门的砖头全部砌成了“小高炉”,所拆的木门等全部用于烧火炼铁。就这样,赊店古寨墙便成了残垣断壁。
      二月河告诉我:随着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恢复这座古老城墙原貌的规划和愿景,很快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我们脚下的城墙就是二零一六年四月开工建设的,这既是一项景观工程,沿河的地方也是一项防汛工程建设,政府总投资近一点八亿。经设计,恢复建造的古城墙底宽约七点二五米,高度六点一五米,经过能工巧匠们的日夜奋战,古城墙一期工程已大功告成,气势不凡的八百米寨墙以及迎旭门、箭楼、烽火台在古镇东部拔地而起,并正式对外开放。剩下的古城墙(古城门)项目计划在三年内全部复原。
      他还说:修建后的古城墙不仅景观优美,它还具有双重特点,等到建成后,城墙的总长为五点五公里,城门九座。依据自然走势设置烽火台、箭楼、防洪闸等,配套建设城墙内外七米宽的路,成为一览古镇的旅游景点的登高望远的好地方。二月河笑着说:登上城墙和城楼,会有一种站得高,看得远和浮想联翩临的诗韵……
      漫步走在新筑的城墙上,只见一条蜿蜒如龙的“庞然大物”横贯中原大地的潘河、赵河之畔,飞檐挑角的城楼高高耸峙,城垣之上,每隔百步是两层高的炮楼,楼顶有望台,每隔五十步修一座更庵,每隔二十步围墙中间开设狼烟洞,每座城楼两边各筑一个“榆木喷炮台”,两边排放十多个“九节雷铁炮”,每隔五到十个城堞放一根丈长的“罐炮”和土炮“老白龙”。登墙俯瞰,古镇风景皆在眼前。
      沿着古城墙行走,凝视着这修筑的墙体,环顾周围,古城墙不声不响。轻轻地踩在坚硬的城砖上,仰望那锯齿般排列的城垛,耳畔似乎永远响彻着那那年那月苍老的呼喊和如泣如诉的哽咽声。随着第一期工程的完工,古老的城墙已经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厚重与轻丽相融。成群结队的人们来到这里赏景,在这里遥想,在这里释放压力,把烦恼丢弃。呼几口新鲜的空气,洒脱地卸下心理上的重负,为明天的生活积蓄新的能量。
      徐徐清风吹拂,三三两两的情侣在行走中卿卿我我。虽有路人的目光斜视,但他们却依然狂热得如痴如醉。还有一些人,贴近城墙不时低声细语交谈,似在推论古城墙的历史渊源,更显在评说着今日的变化。在这繁华喧嚣的时刻,古城墙依然保持着它的庄重,以深切的目光,殷殷地望着它身边的人群,分享着欢笑与快乐。
      不知道是那位游客,把一束鲜花捆在了墙垛上,这是献给古城墙复原的鲜花,花从垛口中探出头来,在风中散发出缕缕清香。墙给了它一片站立的天空,它给古城墙带来了一片妩媚的生机。风吹来,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鼓角声音……号称“天下第一店”的赊店城墙,与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古城墙相比,虽然不能相比,但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建成后的城墙有九门,这在国内其它古镇中还没听说过。我想,等到四周的城墙全部筑好,绕墙一周,那种感觉就会更加令人心旷神怡。
      站立在城墙的垛口,我再次看到了带着古韵和历史文化相融的古镇,它记录着古镇改革开放岁月中的复活和梦想成真。面对古城墙,我思潮起伏:是的,古城墙见证着赊店的昨天和今天。你是筑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城墙”、“文化城墙”、“生态城墙”。古镇在,城墙不朽!

      九


      游毕赊店古镇,约四个多小时,古镇构建的古镇文化和景点,大多用故事方式述说着传承和超越发展的理念,开创了新时代的美好传奇!
      二月河说:“如果下次你来,我们就在这里住一晚,可以夜游灯光下的古城镇,在霓虹灯和七彩灯光的映衬下一起夜游。这里夜间的灯光,除了不能和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相比,古镇的建筑也会显得特别炫目和华丽。”我点点头。
      在走出古镇返回走向小车停车的地方时,二月河终于拉下了他头上的那顶大沿帽,露出了闪着汗珠的头发,他朝我笑了笑。我感动地说:“这次可把你累坏啦!”
      他笑着说:这样很好。现在让我告诉你,从二零一五年十月始,我已受聘为南阳社旗县赊店古镇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我拿出六万元稿费捐给了赊店商埠文化园区管委会……他说:要是今天我不戴这大沿帽子,就会被镇上的人认出来,他们就会热情接待,这是我们南阳人的好客而为,推脱不开。但如果是那样子,我们就没有办法看完今天的景观。
      望着他挂着汗珠的脸,我想,难怪他要戴着大沿帽陪着我走走讲讲,原来他是不想麻烦他人而为,他的用意和行动顿时使我肃然起敬。有人说:做人要低调,低调者才是腔调。二月河当了名人不显露,这种腔调,值得为他点赞!
      看着才华横溢的二月河,听着他鼓点般的脚步声,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特别的音乐声,我看到了一位谦逊的二月河,翘起大拇指深表佩服并致敬意。
     在乘车返回南阳的车上,我依然沉醉在由二月河陪我游览赊店古镇的那些景点中……


                   2021.年10月修改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浊酒清忧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秋色红黄白 下一篇:春韵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2)
    • 沁香一瓣
      2 回复
      赊店古镇之行记忆犹新,难忘。谢谢编辑精美编按。祝编创快乐!
    • 桂西老庞霄云
      0 回复
      望着他挂着汗珠的脸,我想,难怪他要戴着大沿帽陪着我走走讲讲,原来他是不想麻烦他人而为,他的用意和行动顿时使我肃然起敬。有人说:做人要低调,低调者才是腔调。二月河当了名人不显露,这种腔调,值得为他点赞!   看着才华横溢的二月河,听着他鼓点般的脚步声,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特别的音乐声,我看到了一位谦逊的二月河,翘起大拇指深表佩服并致敬意。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走进四月阅220次
    走进春天阅35次
    人间烟火阅351次
    三月的春阅35次
    春天游记阅320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20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4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