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真正的现代诗”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没有人能够对此发布权威定义。作者在这里提出的“真正的核隐藏在诗歌背后”的那种诗,其实是以那些简单明了的诗为对立面所树立的标志物。而那些简单明了的诗,很多适合朗诵。但并不是所有适合朗诵的诗都是浅薄的。所谓“畅则浅,曲则深”,相较于一览无余,我们自然是更倾向于层次丰富的东西。同时相较于极度的确定,我们更喜欢事物稍稍带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但这些所谓的层次丰富、旨意深远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人们能够通过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已知,顺利地推导或是体会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那些“很难或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述”的意蕴。所谓:珠峰虽高,犹有可攀;蓬莱虽好,无路可达。如果你想要曲折见义的东西没有一种顺畅的到达路径,那就说明你已经过犹不及了。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这句话换个方式理解,也可以说,人们通常都能很轻易地从一个极端推导出另一个极端,但在确立两个极端之后,要从中找到最适合的法度,却需要漫漫无尽的尝试与揣摩。我们当然知道壶中乾坤比一潭清水要有意蕴,但一潭清水人人一目了然,而壶中乾坤却未必人人能够有慧根窥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真正的好诗歌”为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模式和理解力上限。当他们能够看透某一种壶中乾坤的时候,这种壶中乾坤自然要好过一潭清水。但如果当这种壶中乾坤令他们感到茫然无从,那么对他们来说,这就和一潭清水无异,都不是属于他的好选择。也就是说,在我们还没有内涵时,首先要追求有内涵。而在有没有内涵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追求的是这种内涵的表达精度。表达精度决定了这种内涵是否能够顺利地传导到读者的理解与感知当中。而对于这种表达精度的锤炼,要万难于你产生一个“好的诗歌需要有弦外之音”的意识。而通常作者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以为这种意识的觉醒和精度的养成是一体的,一旦你有了这种意识,也旋即有了对于表达的精度。于是在这种对于困难严重估计不足的氛围当中,很多人都在眼高手低之后失去了对于文字表达的自信以及从容淡定,当一个不淡定的人毫无章法和分寸地进行原本就工程浩繁的精度锤炼时,可想而知他会失去耐心,失去耐心之后就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最本质的怀疑,而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自我质疑中挺过去。所以这一切恶果,都源于那种“意识精度一体论”。当你以为有了那样一种意识就很了不起的时候,就难以避免地会踏入这个陷阱。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我们灌输知识的时候有两个要点。第一就是先说大纲和总纲,让人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大体的概念,那就不至于因为某个局部的知识爆炸而使人产生盲目的欣喜和自信。第二个就是即使你让人先知道了某个局部,也要事先申明,这只是一个局部,并不是这个知识体系的完成态,之后还有后续和跟进。当然,说这些也未必管用。因为一个人的器量本身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膨胀与幻灭来破而后立的。但是当他知道了这一切,至少他会明白这是一个必然而正常的过程,而不会产生那些不必要的自我怀疑与惶恐。
今天,一个朋友发来一首诗歌,说是学校里一位老师写的,明天要交稿,请我帮忙看看。我认真地读了,整首诗积极向上,简洁明了。另外,韵律和节奏也做得很不错,朗朗上口。反复看了三遍之后,让他去掉中间稍显累赘的两句。然后,我问,这首诗是准备在某个场合朗诵的吧?他说,不是。我说,其实,这首诗如果用来朗诵,极好。但是,如果以我心中的现代诗标准来评价,这首诗在韵律和节奏上修饰得太多了,诗意就变淡了。诗歌本身就变得更简单和肤浅了。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首真正的现代诗呢?他问。
其实,这个问题,每个诗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对于我来说,一首真正的精品现代诗,诗歌本身倒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诗句中品出诗歌真正的内核来。一般来说,诗歌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核,并不是诗歌真正的核。真正的核都隐藏在诗歌背后,隐藏在诗歌之外,是需要我们仔细玩味,反复品味才能发现的。就拿他给我看的那首诗来说,所有应该表达的东西,都在诗中一目了然,明白无误了,你也就再也找不出其他的东西出来玩味和品味了。
一首真正优秀的诗歌,它所隐藏的东西,就是它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我们往往通过语言,很难表述出来,或者是不能直接表述出来。正因为用语言很难表述出来,或者不能直接表述出来,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罗列,层层叠加的意象,通过不断变换叙述主体,不断变换叙述的角度和深度,来把它渲染烘托出来。这样,你才能够让读者体味、品味出来。当然,一首真正的精品好诗,总是让你百读不厌,因为你每次品读的时间、地点、环境、天气、心情的不同,每次都能够让你读出诗歌背后不同的引申和延展出来。这才是诗歌的动人之处,魅力之所在,这才是诗歌的真正奥妙所在。
伊沙的《车过黄河》,诗中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时空的穿越与融合,历史的轻浮和厚重,历史与现实重叠分离所带来的荒诞和滑稽,用简单的语言你根本就无法表达出来。但是,他做到了,我们从他的诗歌中可以体味得到。无疑,这就是一首精品好诗。还有,梨花教主赵丽华的一些小诗,罗列的全是生活中一些简单、通俗,甚至琐碎到无聊的意象。但是,通过她打破之后的重新组合,你就能够从中悟出生活里随处可见,却又很难用语言来组织和形容的东西来。而恰恰就是这些东西,直指向生活的本质或者内核。尽管很多人骂她,但我认为,那些人要么压根儿就不懂诗歌,要么那些人就只会写些简洁明了的诗歌,没有能力写出那些能让人玩味、品味、感悟的好诗歌来,羡慕嫉妒恨罢了。
朋友说:我明白你所说的意思了,我这就去修改。
我说,这首诗已经无法修改了,除非你全部推倒重写。如果那样做的话,无疑就是重写一首诗歌了。这首诗就让它这样子吧。其实,这样子也不错。最起码,那些官方报刊都喜欢刊登这样的诗歌,不用害怕诗歌背后的影射、引申和延展,不用担心过后承担责任。反而是那些真正的好诗歌,大多散落在民间,官方报刊很少刊登,不屑于刊登,或者不敢刊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