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边走边说:风落风起雁门关
管理
作者:一恩 发表时间:2018-06-01 18:44:32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读罢此文,雁门关如今的风貌,历史上在雁门关所发生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特别是作者以大量的史实,从周穆天子、赵武灵王、王昭君到郝梦龄,从西周、战国、宋、汉一直到抗日战争,眼前的实景和历史事件两条线索平行推进,交叉叙述,脉落清晰,行文自然爽利,值得我们学习!真是受益匪浅!感谢作者! |
二零一八年的“侠客”计划第一场重头戏计划好了,四月十号去山西雁门关。选择的路线是火车到内蒙古乌兰察布,换乘19座斯科特型汽车,经由大同到雁门关。 近来天气气温很高,都接近摄氏30度了。山岭樱花开罢是桃花,花海迷离,又是人间四月天。不过,春天的的天气就像海上缥缈的气旋,每天都在变化着。陡然一场寒流千里万里的奔袭,徐州的气温从初夏速降,又退回到了早春。 此时的大同和雁门关呢?四月五号,大同的最低气温是摄氏零下11度,代县雁门关的最低气温是摄氏零下1度;四月十号,大同的最低气温回到了摄氏零度,最高气温是零上5度,雁门关的最低气温是摄氏1度,最高气温就上升到了摄氏15度以上了。 很庆幸,我们刚刚避开了一场寒流。 雁门关!我们细数一下,涉及雁门关的历史人物大多数有着慷慨人生以及悲剧似的结局,周穆天子,赵武灵王,李牧,蒙恬,王昭君,雁门关外更是杨家将老令公杨继业浴血破辽兵的战场。雁门关往北,是现今的大同,二千年前的平城,你还听得见铁与血之中的烈马嘶鸣,那就是匈奴、鲜卑、羌人曾经踏入的地方,北魏、辽、金等王朝借此兴盛崛起,春秋战国以及大汉、西晋王朝、北宋时代的浴血战场。往后的岁月里,从元,明,清时代直到如今,这一片山川河流之沃土和众多铁马金戈的游牧民族一起,都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一统。 到了雁门关,天非常的蓝,云彩极白,风凉,风烈,烽火早已褪去,晋北山川如烟。
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山处那些烽火台的残垣
雁门关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些烽火台的残垣了。 从大同方向过来,距离雁门关大约几千米的时候,道路两旁远方的高处,就会出现一些夯土残垣,这些就是古代专门用于传递信息之用的烽火台遗迹。而当我们进到雁门关景区内,目光更是会越过那高高的城墙,望见那雁门山的高峰处,猎猎西风中的,比山更高的烽火台的台墩残垣。 我少儿时读《东周列国志》连环画,第一本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对于烽火台的这一段的往事现在仍旧记忆犹新。尽管我们不可以把祸乱国家的罪过都扣在美人褒姒的头上,但是三千年前骊山上的烽火台点燃的烽火,确实是因为女人而起,它硬生生地把周王朝八百年历史断成西周和东周两截,。 现在,这种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仍旧在雁门关的蓝天白云下矗立,沉稳宁静,显现一种与红尘无争的神态,让人感到,它的烽火似乎从来就没有点燃过。 上午大约九点钟,车停在了一个很大的停车场里。我们看见,山梁上有一座高大的杨六郎汉白玉雕像,高达19米的雕像的下面,是景区的入口处。 此时此刻,走进雁门关的人们都很悠闲,悠闲地沿着景区青石板路向里走。走过古代边民居住的,非外非内的雁门寨,又走到曾晋商云集、贯南通北的边贸街。 按着导游的解释,我们是从中国历史中的塞外或者说关外向关内走去,通过这座关口,就是几千年来繁花似锦的丰饶之地,而身后是绵绵不绝的大山和广袤的草原。 四月中旬的北方大地,春季要比苏北晚一些到来。尽管如此,在雁门关,寒气也在逐渐散去,,接近正午时阳光明媚,气温也和苏北差不多。我们沿着新的石板路行走,观赏新的城墙和塔楼,在新的商铺里选购新的货品。不一样的是,那些远山高处,兀然矗立的一处处古旧的烽火台废墟。只有那些废墟生出的“古老”格外浓烈,无时不显现一种雄浑和苍茫。 享受着明媚的日光,城墙边上的几棵杏花盛开,美艳的色泽强烈地刺激着我的思绪。 距离代县县城仅仅30千米的雁门关,其实是古代战国时期赵国长城的旧地,原来那些雄伟的建筑或者说是战争工事,几经战火焚毁都成为了废墟,而在明代大规模的搬迁重修之后的雁门关,也毁于上世纪侵华日军的炮火。只留下境内那十多处烽火台残垣,作为大明帝国的重要残留。而眼前那八成新的城墙建筑,尽管大部分是在残垣断壁之上整修新建扩充而成,基本上失去了历史的灵性,但并不缺少心灵震撼的力量,仿佛只是一种供游客观赏的高大的架子。明代之前的那些壮观巍峨的景象,都已经在几千年的肆虐黄沙和血雨腥风中消失殆尽,只被牢牢刻写在了史籍里,留给文人骚客一代代的去长叹,去惆怅。 我在路旁握住了一把构筑烽火台的那种黄土。太普通不过的黄土,手感颗粒很细,至于干燥还是湿润?软粘还是坚硬?还有其它什么的,我还真的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古人用它加上糯米汁水混合之后,就夯筑建造出了坚固的烽火台,建造了伟大的长城,承受了几千年风雨,照旧屹立天地间。
二、雁门关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
在烽火台的注视之下,我们一行慢慢往前走。 我们一行人从“明月楼”这个大门进入了雁门关景区。明月楼是我在景区里接触的第一座城门楼,算是雁门关的外围。 穿过明月楼就进入了“雁门寨”,就是地商,客栈等所在的街道,这条街叫做边贸街,边贸街大约150多米长,位于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靠近雁门寨的牌楼上写着“通南江”。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易最繁华的地方。现在的边贸街是为了发展旅游重建的,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两边均为砖木结构的六檩鞍架瓦房,青砖砌墙,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成为展示边塞贸易和销售销售纪念品的商贸街。 一路走来, 脚下石头铺就的道路很平,那石头上鉄錾留下的刻纹很新,我数了一下,一块青石板上至少有200多个刻纹,均匀的分布在被凿刻得很平的青石上。右手处,同样是石头砌成的水渠里,流水哗哗不停。导游很确定地说,这些清澈的泉水来自于边贸街上叫做“豹突泉”的泉眼。这处泉水的名字和济南“趵突泉”只有一个字的差异,倒是非常好记,也很有趣意。至于此处泉水又来自何处?导游又告诉我们,再往远方说,这些泉水来自于塞北一条古老的河,30千米之外的桑干河。 雁门关的导游姓代,代县的“代”,单名一个字“贝”,合起来就是贷款的“贷”。小代带领我们慢慢地沿着边贸街往前走,边走边和街上商铺熟悉的老板用山西话打招呼。 边贸街的前端,每隔大约十多米,就会有一段大约15阶的台阶,这样的台阶一共有5-6个,就到了边贸街的最南端,再往前,就进入了瓮城,到达内关了。此刻,向上走大约几十个台阶,然后向左一转,抬头一看,关口门额上赫然书写着“地利门”。 雁门关,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编撰的经典书籍《穆天子传》。雁门关历史的天空上,印上了周穆天子迤逦的身影。 《穆天子传》这本书的名字一般人不太熟悉,但另一本相似的先秦古书籍《山海经》我们就很熟悉了。其实,这两本书在中国历史中都是非常著名的。《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而《穆天子传》则是被后人统称为《竹书纪年》十三篇历史典籍的一部分,它描述的是历史,却和《山海经》一样富于浪漫的神话传说。 在《穆天子传》里说:在甲午这一年,周穆天子西征,关闭了隃这个地方的关隘。 此处所提到的“隃”,就是雁门山的古代名称,此时的隘口,还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一处道口。周穆王为西周第五代国王,而且是一位特别喜欢旅游的天子,一部《穆天子传》,就是他的周游天下的游记。不过,周穆王出行,是由一支强大的军队伴随的,随时准备用武力震慑天下。 《穆天子传》应该成书于西周末年,大约是在公元前800年左右。成书大约600年之后,毁于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运动中,从人间消失了。 岁月又翻过了大约500年,三国后的中国进入西晋时代,咸宁五年(279年),盗墓人在挖掘魏襄王墓时,又把这部书的竹简给挖了出来。正是这段刻在竹板又埋于地下上千年的竹简,让我们知道了3000多年前周穆王的那段不同寻常的巡游场面: 蜿蜒的队伍,旌旗舞动,雍容华贵的行军气势,处处都显示出大周朝的强大繁盛。队伍渡过漳水,然后北上,再北上,跃过磐石,穿越钘山,沿着日夜奔流的滹沱河一路前行。竟管天公不作美,又是雷雨,又是暴雪,但这些困难丝毫也影响不了这位叫“满”的周天子的旅游兴致。 在翻越雁门关前,强悍的戎部落阻挡在了周穆天子大军的前面。周朝的军队迅速出击。从都城出发以来,大军还未遇到过真正的敌手。这一次,乙酉这天,双方展开了厮杀。战争很快就以周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穆天子很高兴,恰好气候变冷,大军在滹沱河北岸驻扎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穆天子在甲午这天率大军穿越雁门关,并到达雁门关北面的焉居等国家。穆天子这次走得很辛苦,一直走到今新疆一带的西域诸国,与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等部落首领会晤后才返回中原。 周穆天子西游是在公元前960年,距离现在大约3000年。可见在3000年前,被称之为“隃”的雁门关已见雏形了。而到了穆天子西游的500年以后,也就是东周的战国时期,此时雁门关的名字是“句注塞”。历史再前行,到了唐帝国时代,雁门山关口的正式名字是西陉关(也有说是东陉关),由于关隘所在的行政区划属于雁门郡,才被人们称为雁门关。所以,当你走进雁门关景区,凡是看到写有“雁门关”字样的建筑,无一例外,都是后来重新修建的建筑。 我们如今走在雁门关的青石板路上,可以想象出当年周穆天子也是英姿勃发的走在几乎同一条路上,春光正浓,旌旗猎猎,青铜斧钺,熠熠生辉,他的爱妃和他并肩坐在一辆牛车上,由南向北前进,只见此处大山绵绵不绝,唯独眼前一对俊峰耸峙,留下了构成了巨大的门形缝隙,北返的大雁,从山门的空隙之中缓缓飞过,或者排成“一”,或者排成“人”,奔回草原故乡。这也是后来人们称此处山为“雁门”的名称来由。 周穆天子也是人,也有悲欢离合。陪同周穆天子巡游的这位爱妃因为路途劳累,在雁门关地域病逝。当巡游结束,穆天子再次返回到雁门关的时候,望见山川依旧,物是人非,悲痛不已,专门为这位已逝去的女子写了一曲哀婉凄艳的《黄竹词》,用作爱情祭奠。不过,世间流传的这首“黄竹词”都是后人伪作而已,原文早已遗失。 周穆天子巡游雁门关,这是一段雁门关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 导游并没有说到。
三、战国时期北方草原霸主的往事
跟着导游的脚步,我们走向“地利门”。地利门对面的院落里是关帝庙。通过地利门下的一段厚厚的城墙下面的通道,就进入了关内,眼前高大的城墙建筑是敌楼和官署。所谓官署,也就是官府办公的地方。雁门关官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给来往的商人在通关文书上盖上官印,通关文书也就是官方颁发的通行证;盖上官印,也就是表示“检查完毕,可以通过”的含义。 我们去的时候,官署大门紧闭上锁,正在整修,暂停开放。 我从官署一侧的石阶攀登到敌楼之上,看见这些城墙敌楼都是环绕连通的,从我所在的敌楼下行就可以通往北边的敌楼和一座高高的雁塔。 官署旁边有一个不大的门,是个院子,院子很精致,里面是一座戏台,空净无人,一对身着戏装的男女面对几排空空的木凳认真的演唱着,我走进去独自坐下,听了几分钟,完全听不懂戏文说的是什么,我以为他们演唱的曲调是“山西梆子”,可是导游告诉我,他们唱的是山西“二人台”。 景区里的游人不算多,可也不算少。 我们走过的台阶,道路,古迹或者翻建的建筑、城墙等等,都非常干净!真的,非常!虽然我并没有看见工作人员在里面清扫。 导游小代一路滔滔不绝的讲着,从历史到今天,从战争到商贸,她的话题似乎永不枯竭。人说山西的女人比较吃苦耐劳,勤快实诚,她们会为了扔掉手上的香蕉皮冲向几十米开外的垃圾筒,也绝不图省事,随手一扔。山西女人的嘴也特勤快,麻烦,谢谢,不客气,一天好说上十几遍,从这位小代的身上似乎可以看见山西女人的性格了。聆听她讲述即将“失落”的记忆,探寻古代边关的险峻,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山西女人的独特魅力。 走过官署,沿着石阶继续向上攀登。此时,可以看见游人渐渐汇聚,景区的核心地带就要到了。 在雁门关,导游每每都会提到赵国这个名字,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赵国,以及十六国的赵国。前者是农耕文化为主的华夏人统治者把雁门一带并入自己的版图,后者是羯人,游牧部落匈奴的一个分支,把雁门一带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 在登上雁门关隘口之前,导游就给我们隆重的推出战国时期的赵国,以及一个著名人物赵武灵王。中华一次重大的军事变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举使赵国登上北方草原的霸主地位。 赵武灵王即位的170年前,他的祖上,晋国的上卿赵襄子,是用阴谋手段吞并了游牧部落诸侯(戎)所统辖的代国,将其广袤地域并入了自家花园,名义上属于晋国版图。这件事情就发生在雁门关上,我们已经说过了,雁门关的原名叫做“句注塞”。雁门关是农耕文明和游牧部落之间的一个节点,雁门关自身属于当时的晋国,出了雁门关,就是塞外,游牧部落的天下。 为了达到吞并代国的目的,赵襄子将其姐姐嫁于代王,使代国国君放松了警惕。赵襄子的姐姐成了代国的国君夫人,赵襄子也就是代国的国舅了。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襄子请代王到雁门关处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把代王击杀了,代王的从官也无一幸免。代王一死,赵襄子随即兴兵伐代,赵氏战车毫不容缓地扑向代国,并将其一举占领,代国领土并入赵氏私人版图。襄子之姐姐泣而呼天,但对他的弟弟所作所为也无可奈何,于是拔下发簪刺自己的太阳穴殉情而死。想来那真是悲壮惊心而又浓笔重彩的历史一幕。 代国是商王汤所封的诸侯,并且一直延续到周王朝。那时候的代国,是以游牧部落为主体建立的诸侯国。世世代代农耕文化与游牧生活交融相会,我们所说的“游牧部落”,其实也就是“游牧民族”,或者“少数民族”。在春秋时代,代国仍然属于诸侯国之一。代国是周王朝最北方的诸侯国,比地处辽东的燕国还要偏北。代国都城是平城(现在的大同),其封地北到大漠,南到雁门关,西到黄河,东与燕国接壤。这样一个游牧民族的“戎”的诸侯国,尽管骁勇善战,还是就这样毁灭了。看来真的是拥有先进的作战装备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先进的作战思想指导,也就是要学会各种“兵法”,并且灵活运用才行。 赵襄子就是赵武灵王的榜样。赵武灵王有了榜样,在进行了“胡服骑射”之后,他汲取了游牧民族的先进作战经验和方法,军事力量强盛起来,顿时开始开疆拓土。他驱动战马,挥舞战刀,首先吞并了林胡、楼烦二个游牧部落的国,或者说是游牧民族的家园,将这些游牧部落的草原、牛羊、山岭以及河流全部收归农耕文明所有,并在此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从而占据了原来是以游牧部落为主导的云中、雁门、代三郡,把赵国版图从河北一下子推进到现在的内蒙古大青山,并沿着现在的张家口直到内蒙古一线,修筑了著名的“赵长城”。云中郡是现在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代,雁门和代郡就在现在的山西。可见,是赵武灵王把“代”和包括雁门关之北的雁门区域第一次划到农耕人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其实,赵武灵王本身就有一部分游牧部落血统,他推行“胡服骑射”最得力的助手就是游牧部族人,而且,大批的游牧部落人直接加入了赵国军队,使得赵国战力威风整个华夏,连强悍的秦军一度也是赵军谋取的猎物。 最悲催的是,赵国还借着强大的军力,消灭了白狄鲜虞人的中山国,一个游牧部落建立的、完全以儒学汉化的,创造了灿烂文明的诸侯国。中山国创造的文明随着当年赵军的大军铁蹄声,逐渐消失了,此后竟然湮没在历史中几千年。她沉寂着、等待着,终于在2000年之后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考古勘探发出的惊呼声,她迷人的风采又重新展现在了世人眼前。学者们惊叹,这个草原游牧部落建立的神秘国家,在政治制度上与华夏各国完全一致,而在文化特征上,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交融、碰撞发出的耀眼光华,如此璀璨,又如此悲壮。 几乎就是同时期,赵国西部的秦,也采取阴的办法,吞并了游牧部落的“义渠”。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人们都会知道义渠这个名称。 如此这般,游牧部落的封国一个个的,在农耕文明的兵法打击下,渐渐被驱赶远离了中原地区近百年,直到后来,匈奴南下威逼大汉帝国。 可见,雁门关这个征战咽喉之地,不仅仅是硝烟,还有阴谋。早年的雁门关,不仅仅是防御游牧部落入侵的关隘,更重要的,它是农耕文明吞并游牧部落土地的出发地。 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姓名为嬴雍,赵地人氏,姓嬴,和秦国的国君同姓,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威名的战国君主,结局却很惨痛。他只活了45岁,而且是被他的儿子用兵包围寝宫,活活饿死了。这也算是替他的上溯第六代先王赵襄子用铜勺击杀代王还债了。
四、借助游记探访历史是个人喜欢而已
我是在借助游记探访历史,个人喜欢而已,结果是一知半解,还絮絮叨叨的。上面一段,把一个众所周知的农耕文化的人或民族捍卫边塞的关隘,写成掠夺游牧部落的出发地了。只不过,至少在战国之前,确实是这样。 其实,汉民族的概念是在几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了下来,早年的华夏大地,在很长的一段历史长河中,只有农耕和游牧部落之分,而塞外,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一带,许多地方都是农耕和游牧部落杂居,彼此通婚或者厮杀交错。他们都接受了华夏天子的封号,有自己的封国和土地。 同样的一件历史事件,一定会有多种见解,并借此引申,否则就没有历史学这门学科了。正像朋友微信里说的,世界音乐有三大禁曲,《忏魂曲》、《忧郁的星期天》和《第十三只眼》,据说许多人听完这几首乐曲就自杀了,还有集体自杀的。但在另外的人中,感觉它们也就是有旋律的噪音,听完反而更清醒啦! 世界三大禁曲?谁写的?谁禁的?我不知晓。言归正传,还是回到雁门关之旅上来。 出于防卫的目的,雁门关有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建筑构建形成。关城城墙高达10米多,环周长大约1千米。墙体都是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导演告诉我们“凡是”建筑上的旧砖处都是原来的残垣,而残垣上的新砖部分,就是重新整修的部分。我仔细观察这些城墙建筑,很显然,新筑部分要远远多于原来的残迹。 走过了官署和戏台,上上下下台阶许多次,导游继续招呼着我们前行。大约50米之外,就登上了雁门关的最险城楼处,在导游的滔滔不绝话语中,我们终于穿过关城城墙。到了一个叫做观景台的山崖,这里可以眺望远方。 回首一望,身后城楼上写的“天险门” 三个大字,仿佛刀光剑影正直指苍茫。而从关城之下的观景台山崖处向外望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顿时映入眼底。《山海经》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就是出于此处的险峻山势。 我见识过过众多的山西古老宅院或者建筑,譬如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在那些眼花缭乱的漆门和窗格后面,重重叠叠,环环相接,隐藏着的都是花园钱庄,商铺戏台,显示无尽的华丽奇思,奢靡富庶,他们只是山西的太平英俊,而遍布在蔚蓝之下的古旧关楼,高耸的烽火台残垣,说的是山西的血与火,尽显国人铮铮筋骨。就说这眼前的雁门关吧!你就是在百十数里之外犹可看见,昂首矗立,宏大奇伟,足以镇摄山河。 站在最高处,看这险峻的地势,险峻的雁门,遥思汉帝国之时,昭君出塞和亲,当烽烟不断,勇士们们也无力回天之,纤弱的女子就这样被推向台前。古老的雁门关再一次添加上了一抹“红颜”悲情。人们还不得不想起宋和辽国之战争,这里是北宋杨家将忠勇浴血留名青史的战场,也是辽国萧太后萧燕燕执掌辽国耀武扬威之地,两者都是华夏大地的骄傲。遥远之间,你似乎真的也会感受到,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萧峰仰天长叹纵情跳崖殉国的瞬间真的存在。 花开叶落霜满天,寒来暑往岁复年。在雁门关这个大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周穆天子,赵襄子以及赵武灵王,李牧,蒙恬,王昭君,杨家将,游牧民族的刘渊,石勒等等,这些中华大地的骄子,也都在历史长河间的一瞬,化为了永恒。 站在雁门关的城墙上,往西北看,是现今的大同。在古代,这一大片的区域,是匈奴、北魏、辽、金控制的疆域,他们和中原大地之间的千年战争血与火,几乎贯穿华夏历史的所有时间段。曾几何时,那些威震华夏大地的游牧民族“戎”,“匈奴”,“柔然”,“狄”“羯”,等等,都渐渐消去,汇进了中华民族之中。到了明朝的时候,仅存的几个游牧民族就已经远远离开山西一带,退到宁夏甘肃或者蒙古高原上去了。清王朝的建立,又构成华夏新的多民族大一统。 中华民国时期,日寇侵略中国,国土糜烂。现代化战争之下,包括雁门关在内的这些古老的关隘,不再构成阻挡军队前进的重要节点,现代化炮火之下,关隘城楼的防御作用大大减低了。1937年,山西抗战的忻口战役早期,八路军贺龙120师两次在雁门关下的公路伏击日寇,尽管游击战的战法战果颇简,却威名远扬。等到日军南北夹击驻守雁门关的晋军王靖国部队时,几乎没有大的战斗,防线就被轻易击穿,晋军部队撤离关隘远遁。就这样不成规模的战斗,日军的炮火还是毁灭了雁门关的大部分建筑。而雁门关陷落敌手不久之后,同样不是中央嫡系将领的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却以必死的决心,和他的部下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骐将军一起,在距离雁门关不远的南怀化同时壮烈殉国,血染山河。勇士光辉永在,都将为历史铭刻,永不磨灭。 站在雁门关上远眺,我们似乎听得见,烟云山川在大声朗读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此时脚下站的地方,曾经被多鲜血洗刷过,有多少人在这里牺牲,与家人永远别离。斯人已去,流传至今的,是雄关的豪迈气势。 走在原样仅存的几十米古道上,穿着现在的旅游鞋,都能感觉到道路的崎岖,举步艰难。曾经那些穿着布鞋和草鞋的,经商者都要背负重担,推着小车,从军者,更要收执军械,队列齐整。他们又是如何在这些道路上行走的?
五、说一声再见 晋北边塞魅力永在
晋北独有的边塞气氛,仍然让我觉得,雁门关是一个非常震撼,且非常值得一来详看的地方。其实,作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这里的游客数量估计远远不及北京八达岭。但是,我们与其在八达岭看人头攒动,不如来这里,感受一下塞外长城的雄伟气势。 雁门关有两个入口,大同方向入口和代县方向入口,我们是从大同方向过来的,依旧返回到大同方向去。 时间大约是上午11:20,我们跟着导游原路返回。就要离开雁门关了,我脚步慢了下来,又细细的查看了曾经经过的雁门寨。 雁门寨就分布在商贸街的两旁。据导游介绍, 上个世纪末,雁门寨还有5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几十年过去,景区建设大规模展开。如今的村庄仅剩6户人家,20口人。偌大的寨子,我仅看见了一间留有原来风貌的村落旧屋,面积只有十多平方的茅草屋,其余的老旧房屋都改建成了新砖新瓦的商铺或者酒店小楼 。 原来全国现存的不可多得的“边关村”其实已经不复存在,边寨的古朴和沧桑,色彩和味道都不复存在了。只有那些经营者商铺和酒店的原村民们,依然保留着非南非北,却又贯通南北的特征,风俗习惯仍显露着杂揉胡汉的印记。 原本想可以走进雁门寨深处,感受一下昔日“边民”的生活,聆听边民们讲述即将“失落”的记忆,探寻边关村落的独特魅力,这些恐怕都无法实现了! 这次经大同去雁门关,走的是携程定制路线,是很好。住得好,安排效率高,麻利。价格也不错。至于伙食水平,标准有限,应该也不算差。全程吃住行都安排得很妥当,门票岁60岁以上免票,小交通自理。 行程结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雁门关边塞的模样已经快模模糊糊。正是“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昨天梦中,忽然听见一首原始民歌曲调的歌曲在耳边响起,歌曲吱吱呀呀,那么清新、秀丽、明朗。原来,我睡觉时收音机忘记关了,里面正在播放一首山西二人台曲调的歌曲,名字叫《走西口》。
2018年5月30日星期三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夏日大东北 | 下一篇:榕树情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16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29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15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42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54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65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5次
乡村的天空阅179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