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食”,即人从良;东汉时许慎在《说文》里曰,食六谷之饭,即是物,食物之称谓就由此而来。食用,是指能吃进去的东西;吃则需要具体的动作,那就是能吃的东西都属于食物,并没有什么东西什么人能吃,什么人不能吃这一说。
记得早前写过一篇有关食物的收费代笔,具体描述人们吃什么与健康之间关系,别人拿去干什么用就不知道了。某天茶余饭后,一群人聊到了食物与药物的话题,于是就写完了这一篇食物与吃之间关系的文字。
一直以来,人们相信忌口这种说法,就觉得自己有什么病,听说一些食物会影响疾病,就有了什么人能吃这,有些人那不能吃等等的禁忌;甚至于还有许多人认为我们自己吃进胃里什么食物,人体就直接消化吸收了,并不清楚其食物转化成营养与能量的过程。甚至于一些还人偏听偏信网络上流传的应该如何如何吃,应该多吃哪些东西,或者说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东西吃了对人有好处这样子的说教。
食材,也包括一些较常见的药材,只要是能吃进胃里去的都属于食物;究竟哪些东西吃了对于人有好处,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人又不能吃一直就众说纷纭。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食物,特别是有了网络这种媒介以后,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目的在网络上打出来的广告,将一些不管是食材或者药材的功能都吹得天花乱坠,商家被广告词写成了“专家”名医,于是网络上就出来很多“医生”,这些人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推荐产品,一般人都信其为真,或者因为自己身体确有某些疾病而偏听偏信。
中医忌口一说源于浅层表象,是信息加工后,客观对象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而显示出来的征兆,就形成了言语引导,使受众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于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说教的真实性认为不容置疑。
于是,就产生出来一个生活误区,只要是有人说什么食物有营养,什么东西能治疗什么疾病,人们必然如蚁附膻般趋之若鹜;究其原因,还是现代网络便捷性的推波助澜;况且现在一个论点,一种观点能被推出来的门槛极低,并不需要严格的技术性审核,就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众面前。一些在网络上打出来自己是“医生”标签的部分人,或许有些人确实是某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但人们应该了解,营养学是一种专门的学科类型,在医学院里学习的学生只有机会学习自己的专业,而营养学这种专业学科,一般学生很难接触到这种专科;因此学习治疗的学生不一定能学过营养学;这些人是哪里来的自信,说自己知道什么东西具有什么效应。况且营养学还需要有实验数据来支撑,才能依据数据来检验其推论的正确性;你即使是一名医生,在没有系统性地研究过营养学前,即使是在职的执业医生,他们所说的仅仅只是个人观点,这些人的底气属于滥用人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以及超越了作为一名医生的道德底线。
在中国,医生这种职业,郎中而已;其名称源于宋代曾官拜郎中的陈亚,曾用中医药名写过药诗百首,时人誉其为药诗。如“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但看车前牛岭上,十家皮没五家皮”等等名句;因此后世誉医生为“郎中”了。“郎中”指的是看病的医生,药物必须经过“郎中”们仔细斟酌病人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
不过你去网上看看就知道现在的某些药品,已被人变成了推销的商品,其危害程度着实令人乍舌。上世纪2000年时曾在广州住过一段时间,每天与朋友们一起去超市,如果买了骨头或鸡鸭一类的食材,人们都会去中药材挡口买药材,因为当地人煲汤都会加进去很多药材,至加什么进去完全依据自己的爱好。如果你广东或者广州市内的超市看看,就会惊讶地发现人们根本就不需要“郎中”鉴别病人的身体状况就能用药。那一排货架上的药材,可以叫做应有尽有,超市卖中药材已属常态。
当然,药材的滥用已不是一城一地的个别现象了;随着自媒体的日益盛行,这种民间的畸形文化早已深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地演变成了生活的必须。比如泡酒的药材,比如食物中的药品添加剂;任你殿堂台阶高百步,我就不从你门前过;这些网络传媒已经避开了药物需要有专业知识指导的传统,已经将传统的药物药材知识用来治疗疾病,转换成了牟利的手段。
记得,我曾在一篇无病不吃药的文章里写过网络上热卖蒲公英产品的泛滥现象,提醒人们蒲公英有小毒,且那些草药也不是万能的上帝,弄得人人都去野外采挖回来,当成灵丹妙药;我身边也有亲戚朋友们也经常食用,让人看着就后怕;正好翻出来那些权威性的药典给人们看,告诉人们那东西不是菜,也不是什么“万金油”谁都能用,身体无恙者别没事找事。
人体是一部结构复杂的个体,就如一部机器,其中的功能是生物诞生以后,为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而逐步逐步进化而来的结果,就像现代人的国家机构,由中央系统统一部署,各部门各司其职。当你将食物吃进胃部,也包括药物,必须先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分类,比如正常时葡萄糖需要多少,其它成分需要多少,消化系统分门别类做出安排,多余的成分会被排泄系统分解成粪便进入直肠,预备寻找合适时机排出体外。消化吸收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有些人描述的你吃进去什么,身体就会吸收什么,除非某个人的五脏六腑出了问题,一般就是那种正常程序。至于什么人需要采取的忌口,或者有些人担心自己有什么疾病而强迫自己补充什么东西来抵御什么疾病,那其实都是人们自己的一厢情愿。
人们需要知道食物,并不等同于人吃进胃部的药物;食物必须经过消化系统完成成分分类处理,再由身体的营养吸收系统分门别类,有选择性地吸收,多余的会随着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而吃进人体内的药物就不一样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种很敏感的组织结构;药物一旦进入人体,其系统很快就能发现有不同于食物的东西被吸收进来;如果人体确实有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的成分就会被很快地吸收利用;原因是药物所含特殊成份,会在人体内部发出强烈的药物信号。虽然药物的吸收过程也如食物那般的需要综合性地分解过程才能全部吸收,但药物毕竟带有能被免疫系统首先侦测到的成份;当药物进入人体被免疫系统辨认出来以后就直接起了作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侦测到抗生素被呑服以后,五分钟就能起治疗作用。
其过程说起来简单,也很复杂。当我们将美味的食物送入口中,通过口腔咀嚼被磨碎,并与唾液混合。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对淀粉进行初步分解之后,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胃是一个犹如肌肉口袋般的重要消化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搅拌和初步消化食物,直到营养元素被人体充分吸收,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咀嚼:通过牙齿的咬切和磨碎作用,将食物分割成小块,增大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例如,在吃苹果时,我们用牙齿将苹果咬碎成小块,然后唾液混合;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等物质。唾液不仅起到润滑食物的作用,方便吞咽,而且其中的唾液淀粉酶开始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咽和食管吞咽:经过咀嚼和混合唾液后的食物形成食团,通过吞咽动作,食团从口腔进入咽道,再由咽道进入食管。吞咽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动作,涉及多个肌肉的协调收缩。
食管运输:食管是一条连接咽和胃的管道,通过食管的蠕动,将食团推向胃部。食管的蠕动是一种自动的、波浪状的收缩运动,可以克服重力将食物顺利输送到胃中。
胃,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进入胃后,胃暂时储存食物。胃壁的肌肉不断收缩和舒张,对食物进行搅拌和研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液中含有盐酸、胃蛋白酶等物质,盐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则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在胃中,胃壁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将食物进一步磨碎,形成食糜。同时,胃黏膜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等重要成分。盐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将其分解为较小的多肽片段。这个过程为后续的消化步骤奠定了基础。
经过胃部的初步消化,食糜会逐渐进入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糜在小肠内会与来自肝脏和胰腺的消化液混合。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胆管流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它能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便于脂肪的消化。胰腺分泌的胰液则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消化液,其中含有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胰淀粉酶进一步分解淀粉,胰蛋白酶继续分解蛋白质,将多肽分解为氨基酸,胰脂肪酶则负责分解脂肪,使其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在小肠黏膜表面,有着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这些微小的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各类营养物质就是在这里被吸收的。
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的葡萄糖、果糖等单糖,通过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方式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则先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再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剩下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也在小肠内被选择性地吸收。
最后是控制排空过程,胃会逐渐将消化后的食物以适当的速度排入十二指肠。胃的排空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食物的性质(固体食物排空较慢,液体食物排空较快)、食物的量以及胃肠激素等。
那些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则会进入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食物残渣浓缩形成粪便,最终通过直肠和肛门排出体外,完成整个消化吸收过程。
从食物入口到营养吸收,人体犹如一台精密的机器,各个器官协同工作,保证了我们能从食物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和健康。
因此,人吃进去的所有食物,包括水与汤汁都需要走上述流程,而不是你吃进去什么人体就直接吸收什么。切记不要相信我们吃进去什么,或者吃进去多少,身体就会全盘接受。
身体就是一部机器,当人体缺乏什么时,人体才会努力去吸收什么,多余的部分会随排泄系统一并排出来。有针对性地食用也不是全无道理,比如人体分解酒精度的多少,也就是控制好喝酒的量:过度的高脂肪食物摄取,确实会让身体的消化吸收系统无从选择,只要你不偏食,日常晕素齐全,别让消化吸收系统无从选择而只能将脂肪酸全盘吸收;因此,食物的多样性,就是人类之所以会进化为高能生物的先决条件。
别偏听偏信什么食物可以治疗什么病,不要相信我们吃什么身体就能吸收什么,食物进入人体也并不全部会被利用,就看身体的需求,那是一种自然调配;守住无病不吃药这条线,别相信吃什么能补什么这种怪论;
有些药物是带有直接治疗疾病的成分,会直接用于病兆处;而有一些药物就仅仅吃进人体后产生信号源,让身体免疫系统起作用;比如中医药里的人参就是这一类物质;人参其实并不具备营养价值与直接医疗作用,但人参所蕴含着能调动免疫系统的成分,就是人参这种药物所持的特殊功能。
当然,生活是一种学问,需要认真对待,但是也没有那么神秘,假设你食用的食物里葡萄糖含量不够,消化系统会将其它成分合成葡萄糖;如果你食用的食物含葡萄糖的量多了,消化系统会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用以贮存能量;剩余的葡萄糖可以转变成脂肪贮存起来;葡萄糖也可以转变成其他物质,假设你身体缺少了氨基酸,葡萄糖就可以转化成氨基酸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葡萄糖的转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激素、神经信号以及细胞内的代谢状态。此外,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也有所不同。
因此,生活中人们应该平常习惯吃什么就吃什么,别刻意去补充那些违背常理的物质,否则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