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吃“狗不理”
  • 管理
    作者:耕石 发表时间:2014-01-14 08:45:30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闻名遐迩的狗不理包子在作者的笔下变得乖巧玲珑,那包子上褶儿24或者18个不多不少皮薄馅精,古色古香的装潢房间雅致又很协调,穿着大红段子起金色暗花的旗袍女服务员,交手侍立在我们的身后,生动细腻的描述还原了当年天津卫人文的雅致的模样。一趟父女俩回老家的经历把我们带进了天津那些熟悉街道和那些迷人的文化氛围,仿佛我们又去了一趟劝业场,倘不知多年未曾光顾的劝业场是否还如当日的模样。问好欣赏!期待更多佳作!荐读!

    〇〇五年我和女儿回天津,女儿说要尝尝闻名遐迩的“狗不理”。我说:“那当然,我带你去总店。”于是在舅奶奶家过完中秋节,我带她去了劝业场不远的山东路。

    那天下午五点多钟,总店的人不算太多,我们被让进了二楼的包间,古色古香的装潢,很雅致,一位女服务员身穿一件大红段子起金色暗花的旗袍,和房间很协调,交手侍立在我们的身后,显出了人文的高雅和尊贵。好不容易父女俩一起回一趟老家,就讲究一下吧。

    女儿喝啤酒,喜欢吃海鲜,在天津玩了几天,海鲜几乎尝遍了,天津的扎啤又是远近闻名的,于是我们要了一罐一公升的扎啤和一大盘温拌鲜贝,点了三个七块到八块钱一个的包子,父女俩先喝起啤酒来。

    在喝啤酒的时候我和女儿闲聊着:“其实咱家的饺子馅儿就是‘狗不理’的配方,现在的‘狗不理’不比从前了,甚至赶不上咱家的饺子。也不能怪他们,我和你舅奶奶说的‘鸡爪子葱’和‘冬底下大白菜’,连你表姑都没见过,不过那传统工艺未免有点逊色。”

    正说着上来了包子,每个笼屉一个,分三格,乖巧玲珑,我一看包子上的褶儿,不由轻声对女儿说:“看见了吧?已经不是‘狗不理’了,这只能糊弄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什么这么说呢?真正的‘狗不理’包子首先看它上面的褶儿,起先是二十四个,后来改成了十八个,不多不少。这是因为褶子越多上面的面层越薄,但太费功夫,所以‘狗不理’传统采取了十八个,薄皮大馅儿,吃起来上、下的面皮一样薄厚,可是现在褶子只有十三个,乱来的,上面的皮子就显得厚了。”

    我用筷子戳了戳馅儿,恰好是猪肉的,又说:“这肉是机器绞的,像肉泥,不信等会看,一塌气就瘪下去了……”

    只顾着爷俩说话,女服务员挂不住了,她走了出去,不一会喊来了一位男子,大约五十来岁,身穿一套便服,也是和女服务员一样的面料,看样子是管事的,姑且叫他“大班”吧。进门来非常客气地对我说:“老先生多提宝贵意见。”

    我说:“没什么,我和女儿说闲话。”

    “您是天津人吧?”

    “回故里探亲。”

    “请问您高寿了?”

    “刚满七十。”

    “来过我们总店吧?”

    “我每五年回一次天津,总店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天津地震那年,还挂着‘天津包子铺’的牌子,是我舅舅带我来的;第二次是十年前,同学毕业四十周年聚会,留天津的同学请客;这次是和女儿回老家探亲,所以来了总店。”

    “这么说您是老天津了。”

    “这话不假。”

    “那您一定要留下宝贵意见……”

    说着啤酒喝完了,女儿又要了一公升,我请那位先生坐,他说“不敢”,也难怪,哪有店家陪顾客喝酒的?我劝他“忙去吧”,他像很执着,一定要向我“讨教”。于是我说:“首先祝你们生意兴隆!其实总店分店都挺不错的,办的很讲究,服务也很周到,只是我这次来总店,发现比十年前来的人少了,不知道是天津人把‘狗不理’吃腻了,还是外地的游客找不到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的时候是在食品街分店吃的,说句老实话,没有吃出‘狗不理’的特色。”

    在他的诚心“征求”下,我也只好盛情难却了,于是说:

    “‘狗不理’的特色在馅儿上,配料就不说了,各有不同的风味,只这肉馅儿传统的方法都是用刀剁,而且肥、瘦肉有一定的比例,不能用机器绞,绞出来的肉将成为‘肉泥’,稀而黏度小,不能成‘丸’,咬起来稀呼呼的,不爽口。”说着我现身说法,用筷子扒了扒那馅儿,黏糊糊的,对他说,“你看这馅儿,要是剁的肉可以扒出来细丝儿,这里没有。这是用眼睛看,吃起来里面还差麻油和花椒水,参花椒水剁肉可以说是‘绝方’,用人工搅时隔多远就可以闻出香味,甚至连咸淡都可以闻出来。”

    说到这里那位大班接话了:

    “请问老先生也是干我们这一行的吧?”

    “我是电力部门的退休职工,和餐饮行业毫不相干。”

    “您怎么把我们这行知道的这么清楚?”

    “实不相瞒,我父亲生前在奥地利领事馆帮过厨,外国人最喜欢吃咱天津的‘狗不理’,跟着大厨学会的。”

    “这么说您在家里常吃?”

    “都是包饺子,毕竟南方人多吃大米。”

    “您的孩子们跟您享口福了。”

    “也说不上,有时候他们嫌麻烦,多在过年和请客时才吃。”

    “告诉他们配方哪来的吗?”

    “和孩子们倒是讲过,现在他们基本上学会了。”

    “哦,三代人啊!把您的话一听,闺女一看,就知道您的晚年很幸福。”……

    这位大班走了以后,我对女儿继续说:“据你爷爷说,当初的‘狗不理’就开在这附近。一百多年前也是一个最繁华的地方,洋人经常出没,有人在这里开了一家包子铺,因为劝业场里就有几家大饭庄,谁还吃包子?掌柜的也无奈,本钱小说不起狠话,只得听天由命。这一天有两个行人从这儿路过,一个对另一个说:哼!连狗都不会理它。掌柜的听进耳里动在心上:干脆挂个牌子,就叫狗不理包子,也是有点赌气的意思。谁知又有个有心人买了一个尝尝,感觉特香,又买了一个竟吃饱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狗不理就这么成了百年老字号。”……

    啤酒喝完了,温拌鲜贝吃光了,包子下肚了,故事也讲完了。此后,我再没有回天津,“狗不理”的包子是吃不上了,可是独家风味的饺子却被儿女们继承了下去。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知你者你的一芳流云 下一篇:惠灵顿山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夏天的回忆阅1911次
    夏夜美感阅1957次
    下课阅7721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11553次浏览

    热门作品

    3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6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3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4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