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父辈的骄傲——《岭上人家》系列之九
管理
作者:程庆昌 发表时间:2013-08-04 09:41:13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桑蚕,成了岭上人家的致富法宝,甚至成了岭上人家的招牌。父辈的骄傲,不会湮灭,正是有他们的勤劳和开拓,才使得岭上人家,在方圆几里,小有名气,声望不错。本文叙述详细,语言规范。 |
谈到岭上人家,应该着重说说我们的父辈。他们这一代,虽然也是传承祖辈的衣钵而来,但他们赶上了新时代,并且全身心投入到国家、集体和家庭的建设,他们舍得出大力、流大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彻底改变了旧面貌。他们既是新生活的创造者,又是见证者,他们从自身的努力中,收获到了果实,也为自己的生活变化,创造了种种条件。 从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中国农村新纪元开始,到后来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再到以后的大集体,尽管现在有很多人质疑当时的政策,从父辈的述说中约略知道当时确实存在一些状况,但是,政府的号召力,老百姓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确实是想象不到的高涨;也正是有这样的背景,才会有那么多的动人故事、情节出现。尽管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但是这三十年的探索、积累,同样值得后人关注,某些模式,更值得后人去探究,不能因为出现过问题,发生过某些状况,就把那个年代,还有那个年代的人们,全盘否定。 大跃进、大炼钢铁就不说,但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就值得特别写上一笔。拦河造堰,围河造田,兴修水利,大搞园田化建设,沉寂的乡村,一片欢腾。那时候,到处是红旗,到处是歌声,尽管生活水平还很低,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人们的热情很高涨,心里都有奔头。 当时岭上有一群精干青年,父亲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房头里当兵复员回来的伯父,还有几位年纪相仿的祖辈,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当时岭上还不是一个小队,小队的另一部分是相邻的刘姓人家,也不乏好手,只是相较于父亲他们这一帮,人手少了些。这两个宗姓的青壮年,服从上面的安排,去老远的地方围湖筑堤,开山修路,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妇女儿童;即便如此,大家小家两不误,父辈们受到公家的表扬,哪是一回两回?老人和妇女,又让他们赞不绝口。苦是苦一些,累是累一些,在那个年代,谁不苦,谁不累? 父辈们的远见卓识,就是办起了集体经济。那时候,发展经济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但是,父辈们还是没有被束缚住手脚,也可以说是思想,他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去一点点达成内心里的期望,这种见识和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也为下一代的发家致富,打好了基础,树立了典范。 当时,生产队上有小型的养猪场,一般,会养四五头下崽的母猪和七八头肉猪。肉猪出栏可以交给食品站还任务,母猪生小猪,小猪大了可以卖给附近的生产队。为解决猪的精饲料问题,队上自己打豆腐、炸生条、做粑卖,豆渣和麦麸都是上好的饲料。豆子自己种,小麦也自己种,如此循环,不仅养猪的饲料得到合理解决,而且大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又加大经济林的发展,多种茶叶,种生漆。茶叶在当时零星种植的多,成片种植的少,对上用好地专门种植茶叶,又在合适的山地里种漆树。茶叶就不用说了,历来就是农家的经济林,生漆在当时也是一宗很有价值的经济作物,虽说周期长一些,见效慢一些,比起种芝麻绿豆、小麦红薯,那产值就不在一个台阶上。在大集体年代,父辈们就在开始尝试多方面着手、多面开花的生产模式,所以,在当时工分值十分低迷的时候,我们队的工分值,高得有些叫人不敢相信。在当时,一般的公社,一般的大队,一个壮劳力,一天十分工也就值一毛多两毛钱,我们队,一般都在七八角,最好的时候,到过一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收入,正因为有不俗的成绩,我们队,全公社、全区都表扬过。也有人质疑过这样做对不对,可父辈们不管他这一套,反正是集体经济,别人能怎么样?父亲当了三十余年的生产队长,这些细节,他自然熟悉无比,之所以我会知道,全是他跟我说起的,实打实的事情,自然不会有浮夸,不会有虚假。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大队上兴办了桑场后,父亲和他那一帮叔伯兄弟又决定,自己队上也办一个小一些,栽桑养蚕。都是些实实在在的庄稼汉子,说干就干,头年栽桑,第二年就开始养蚕,蚕茧的收入,又让一干老少,心里美不胜收。 就是这个桑蚕,成了岭上人家的致富法宝,甚至成了岭上人家的招牌,完全无异于各家饭店的“招牌菜”。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这桑蚕,在岭上的发展,说得上迅速、有效。岭上人家,家家栽桑,户户养蚕,姑娘媳妇都成了养蚕的好手。站在村子前的平岗上注目一望,每一片山岭,每一个山宕,都有桑园,桑园,成了岭上人家的摇钱树! 这自然得益于父辈们的远见卓识,如果没有他们开创性的布局,又如何有接下来顺利成章的发展,所以说,我的这些平常寡言少语、大字不识几箩筐的父辈们,顶了不起,一个家族在他们的手心里长得如此兴旺,他们又为后代留下了不少财富,怎么说,都是他们的骄傲,他们这一辈,确实因为有这些创造性地建设,自豪得很。 只是有限的生命,如何抵挡得住光阴的流逝,父辈那一代,渐渐衰微,渐渐走向了生命终点,一个又一个,也将一把老骨头,埋进了青山,埋进了祖先的土地,和列祖列宗长眠在一起,但是,父辈的骄傲,不会湮灭,正是有他们的勤劳和开拓,才使得岭上人家,在方圆几里,小有名气,声望不错。 尽管现时的年轻人,不见得都依赖那片土地过生活,但父辈的影响,父辈的形象,都会留存在心里里边,父辈的骄傲,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只要有心,一定会读得出很多味道来。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海边拾趣 | 下一篇:十里麻石路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17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29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15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42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54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65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5次
乡村的天空阅179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