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古韵润新村
  • 管理
    作者:石荣臻 发表时间:2015-03-18 21:20:3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一篇优美的散文,把读者带入了一副古朴的画卷中。作者笔下的疃里古村一墙、一瓦、一石都蕴含着古典美。这里古朴明净,文化底蕴深厚。置身其间,如临仙境。作者笔法娴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古老乡村之美与和谐以及世外桃源般的那份宁静。欣赏,期待更多佳作!

        黄羊山脚下,汶河岸边,有一个叫疃里的村庄。这一方宝地,大家并不陌生。疃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疃里,和谐社区的楷模;疃里,基层党建的先进……多彩光环映照下的疃里,早已成了人们心目中新农村、新生活的“世外桃源”。然而,疃里,也曾是一座古韵悠悠,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庄。

    据村碑记载,明朝中叶,屈、邓、寇、贾、侯、程、宋七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址呈凹形,相传为黄羊山之黄羊践踏而成,故名疃里。经过五百余年的世代繁衍迁徙,现已有魏、吴、李、柴、赵、吕、任等十八姓,一千一百余口人。

        疃里之古,当从那株枝条枯朽大半的老槐树说起。

        “千年松,万年柏,顶不住老槐拐一拐。”老百姓常以这句俗语来形容槐树之长寿。疃里村,就有这样一株被尊为“不老槐”的古槐。说它“不老”,是因为树龄长。古槐树干需四人才能合围,树冠历经风雨沧桑,虽枝干枯朽大半,但仍见其苍劲雄姿。据村里的年长者称此槐是明朝中叶,七姓建村时栽植的,距今已有五百余年。传说此树富有灵性,能驱鬼避邪,过去有些身体较弱的儿童便来认此树为干娘。村里有些身体不适的人也常来祭奠烧香,祈求安康。传说虽带有迷信色彩,却体现了人们对古槐的崇敬和神往。

        如今,古槐周围已是高楼林立,为了保护古槐,村民绕树基砌起了圆形护墙。古槐,经受着大自然的侵袭和战火的摧残,尽管部分枝干已经枯朽,但它仍然顽强地生长着,年年发芽吐绿、开花结实,令人称奇。在疃里村民眼中,阅尽数百年风霜的古槐不仅是他们的骄傲,也代表着一种蓬勃向上、不屈不挠的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如神祇般庇护着一方安康。

        疃里之古,离不开那些由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古民居。

        疃里村古风犹存。除了“不老槐”为后人称道,村中还保存下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旧村改造前,村中曾有十余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旧村改造时为了保存这些古建筑特意划定了保护范围,可惜,大部分因不集中还是被拆除了。现存的几座古建筑主要集中在村办公大楼以北。几座低矮的古民居,在高大壮观的楼房的映衬下格外静谧。几座古民居中,一座南北走向的古楼格外耀眼。此楼是魏氏酒坊的看门楼,始建于一九二九年。此楼为砖石结构,上下两层,顶层起脊,青小瓦铺成,此楼的奇特之处是在二楼的东西墙各开两个小窗户,南墙开有一个和东西墙一样的窗户。开设如此多的窗户,是用来观望外面景象的。过去,此地多为匪患,酒店生意兴隆,自然是土匪劫持的重点目标。魏氏建设此楼,一是用来观望,二是用来防御。观望,既观望外来入侵和贼寇,又观望村中烟火。魏氏酒坊,在民国时期知名秀才魏秀甫和六个弟弟的精心经营下,生意红红火火,魏氏酒坊酿的酒香飘四方,盛名远扬。魏秀甫,原名魏继俊,生于一八八五年二月末。民国前教私塾,民国初期担任颜庄高等小学副校长,后到莱城教书。抗日战争前夕,曾任参议会参议员。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当地知名人士积极为八路军筹粮筹款,多受民军赞誉。魏氏家族在知名秀才魏秀甫的影响下,不仅有较强的商业意识,懂经营、会管理,而且乐于施善,接济贫困百姓。站在看门楼上观望整个村庄,村子里谁家的烟火旺,谁家没动烟火,看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几天不动烟火的人家,总是接济点粮食帮助他们度日。一座古韵悠悠的看门楼,向人们诉说着魏氏酒店过去的商业辉煌和济贫扶困的善举。

        疃里之古,不得不说的还有那座始建年代不详的古庙。

        古楼以东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庙。古庙始修于何年何月无人知晓,人们只是传说是建村初期,老七姓人家出资请泥瓦匠修建,并立碑纪念,石碑早已不知去向,故修庙事宜不详。从庙内掩埋半截的重修庙石碑上得知,该庙曾于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年),进行重修,文革后又进行了第三次修建。原庙四梁八柱,飞檐斗拱,画梁雕栋,甚是壮观。现存古庙依然保持了基本原貌,只是画梁雕栋,随着年岁的久远和数次漆刷,不再清晰,但依旧古色古香。

        古庙为观音庙,原来供奉观音菩萨像,后来曾先后被当做学校教室,村办公室和卫生室。

    古槐正南方约五十米处,过去曾建关帝庙一座,庙内塑有关帝神像。此庙正对汶河,村民常来祈求关帝老爷赐福保平安。一个村落同时建有观音庙和关帝庙,将以忠义著称的武圣关羽与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一同供奉,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各种文化元素的兼容并包,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永恒向往。

        疃里之古,和任何一座古村一样,总也离不开那石板街、石碾、石磨和古井。

        旧村改造,统一规划,旧房拆迁,新楼建起。石板街早已重新整合,只是古楼西侧保留了一条完整的街道“古楼巷”,有古楼西墙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挂上的巷牌为证。其他的早已融入了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绿化如画的新村。石碾、石磨、水井,过去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早已成了“古董”。观音庙前的古井,尽管富有“官井”之名,是过去全村人唯一的饮用水源,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也早已弃之多年,成了文化广场的地基。村里的石碾和石磨,被有心的村干部,集中收敛起来,用来铺设了文化广场以南花园栈道,打造了一条“金钱道”,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村民休闲散步,脚踏在“金钱道”的磨盘上,沐浴着现代文明的暖风吹拂,回味着疃里久远的历史。

        红色记忆,演绎历史经典。疃里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疃里虽没有经历大的战斗,村民的抗战热情却异常高涨。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村民积极参战,支援前方。村里先后有五十多人参军,并颇有功绩。村民魏继汉于一九四〇年参军,屡建战功,后任某部师长。村民吴钦荣在淮海战役中任某部八班班长,奋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村民屈士孝在朝鲜战役中英勇无畏,时任师司令部参谋。另外,还有多名参军战士荣立了战功。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村民积极支前,涌现出了大批支前模范,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做军鞋,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疃里积淀、蕴藏和遗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几百年中,村里居民不但勤于耕作,精于经商,更注重于崇文重教。民国时期,村里就建起了学校,并把观音庙改建成了教室。文化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使疃里能人辈出,在当地颇有名气。

        疃里,五百年前七姓家族的一次择居,让后代在此繁衍。历史的沉淀,造就了一个魅力古村。时代的发展,让古韵悠悠的疃里成了文明、和谐、幸福的新村。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茹小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去禹王台看樱花 下一篇:九堂行宫古韵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