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养儿防老与养虎遗患
管理
作者:上海老头 发表时间:2015-03-19 10:52:23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作者列举了社会上所见所闻的一些真实事例,鞭挞了一些不孝子孙违背传统道德,泯灭良心,大逆不道的行径。本来,父母的恩情,宏大久远,纵然有心报恩也远不及受恩之山重。在人性中,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无怨无悔,舍得掏心掏肺而不图回报。然而这些逆子丧尽天良,读来令人痛心。当然,这样的子女毕竟还是少数,但也足以让社会有关部门以及人们引起重视。作者也旨在呼吁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传统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彰显正义,打击歪风,彻底扭转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法庭的威攝力,让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安度晚年。 |
人类的道德良知有很多方面是相同相通的。西方有句俗语叫做Charity begins at home,意思是说,仁爱始于家,行善要从家庭开始。它同我国古代相传的“百善孝为先”,异曲同工。善行也是要从家庭开始,那就要首先孝敬父母长辈,以反哺之心报答当年养育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名句“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代代相传,烩灸人口。从字面讲,稚嫩的小草怎么也不能完全报答整个春天阳光所施予的恩泽。“寸草心”,谦卑地极言自己所报之恩乃是微小短暂;“三春晖”,则比喻蒙受慈母恩情之宏大久远,所以纵然有心报恩也远不及受恩之山重。 孟郊是在离别母亲时感到愧疚不安,抒发了他依依不舍难忘感恩之深情。而另一位唐代诗人白居易则是从侧面间接歌颂母爱,弘扬孝道,殊途同归,另有一番情趣。今天读来深感诗人的道德底蕴深厚和语言修养之精妙。 “慈鸟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 未尽反哺心。” 这首题为《慈鸟夜啼》的五言诗琅琅上口,倍觉既亲切又凄凉。白天,诗人看到慈鸟(一种鸟鸦)因丧母常年终日守陵陪伴亡灵,不时长吁哀叹。夜澜人静,慈鸟思亲绵绵,连连哭出断肠声声,诗人夜夜从梦中惊醒,领悟到小鸟因未能尽到反哺报恩的孝心而自责悲恸不已,而他则为慈鸟之纯真孝心所感染,也不由得泪湿衣襟,心灵息息相通。 古代,人与鸟思想感情共鸣的动人诗篇,它引发了现今读者心理的强烈震荡和深刻反思。 在我们日趋老龄化的年代里,老人问题十分突出。传统的道德观念几乎荡然无存,凭着残缺的道徳底线已保护不了老人的权益。 有些老人且不奢求享受反哺报恩那样孝道的老来福,就连儿女常回家看看父母,都要靠法律硬性约束和政府的有效监督来维护老人最基本合法权益和最起码的尊严。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时看到子女长期不回家探望老人而被告到法院,原本紧紧骨肉相连的双方落得非对簿公堂才能见上一面。亲情不幸“骨裂”,老人要乞求法院发力,靠“石膏绑带”才能达到形式上的勉强凑合。原本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已变作了陌路人,不知亲在哪里,焉知情在何处?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播放过一则痛心疾首忤逆案件的审判录像。令人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北京郊区有位育有五个儿子的老太。平时由儿子们轮流负责送饭上门。谁知他们之间相互推诿,漠不关心老娘死活,结果老太太孤独独活活饿死在家中。原来老太临死之前饥饿难熬,奋力从床上挣扎起来艰难地爬到房门口求助,终于力竭不支身亡。这还是被老太的邻居所发现的。据查老太已断食不下十天之多。最后法院将其中都已足五十多岁的三个儿子分别判处二年到二年半徒刑不等。 当年 ,作为母亲 期望“五子登科”荣宗耀祖日后坐享清福,有谁能料到自己最终横遭绝情断粮,“五马分尸”成为“饿死鬼”,其不幸遭遇惨无人寰,骇人听闻。儿子天良泯灭,人面兽心,世道可悲。且看小鸟尚且懂得反哺孝亲,痛感反哺不足而夜夜啼哭。这些逆子无情无义可耻可悲还远不如禽鸟。 再看看下面一个逆子的败行劣迹,足以说明有些人天良泯灭,还远不如走兽。 北京有个叫周二喜的汉子,正值“不惑之年”。他整天不务正业,嗜赌成性。他昧着良心,暗地里背着年迈双亲,以偷天换日的手法,擅自将老人仅有的居室以三十六万元的廉价出卖,以致逼使二老流离失所,露宿街头。老人百感交集,投诉无门,无计可施,只能在路边一角违章临时搭起一座矮小窝棚权且蔽雨遮风,而一日三餐则依靠热心的邻居轮流派饭。好端端的一个家竟断送在自己骨肉的魔掌上,真是欲哭无泪。 老人连做梦也想不到当年的想养儿防老如今变成了养虎遗患,到老来还得在路边窝棚里靠吃“百家饭”苟延残喘。虎虽狠毒,但兽性中尚有“虎毒不食子”的天性。而周二喜枉空白活了四十多年竟侵吞亲生父母,黑心肠比虎还狠毒! 忤逆不道的周二喜盗卖的不仅仅是父母的房屋,而是出买了良心,盗卖了爷娘。人面兽心,又何其毒也! 三月十六日中午,在湖北东湖高新虎泉街上,一个儿子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下恶狠狠地扇了八十多岁老母两纪耳光。原因是该男子因事要离开片刻,叮嘱老母原地等候,怎知这位退休多年的高级工程师老人反应迟钝,一时走失。不久寻到,顿时火冒三丈,竟丧尽天良以耳光教训老娘亲。 天理不容。 哀莫大于心死。 苍天有灵,善鸟尚未断种绝迹。在山东济南城乡交界处也有一个窝棚,里面居住看一位七十二的孙秋菊和她九十五岁的老娘。老人孙秋菊平时靠拾垃圾勉强维持母女俩的生计。她认为赡养并善待老㫰夭经地义,从不喊怨从不叫苦。年复一年,赢得周围群众的同情和尊敬。 原来这位九十五岁老太的户口所在地是在泰安,生有五个儿女。前几年她投奔济南设摊卖海鲜的小女儿一起生活。无奈小女儿生意欠佳经济拮据,处境非常困难。大女儿孙秋菊闻讯后便从江苏只身来到济南以每天变卖垃圾所得的三、四元钱赡养老母。秋菊的其他三个兄妹都在江苏,他们同样经济窘迫有心无力,爱莫能助。有的甚至连探母的路费都凑不齐。这一切孙秋菊都能理解和宽容。她生活贫穷,但感情丰富,亲情深厚。 济南市民政部门有意依法照顾这母女俩的特殊困难,缘因户籍均不在本市,只能给以有限的临时补助。幸而当地派出所同志奔赴泰安和江苏两地将她们户口迁到济南。从此二位高龄老人得以住进政府所办的养老院颐养天年。 从孙秋菊老人反哺九十多岁高龄老母的模范事迹看来,物质条件好坏和文化程度高低与道德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过去,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在长期使用粮票油票的粮油定量配给时期,整个社会尚能体现出“家有一老,如同一宝”那句老话的精神,老人普遍受到尊重,极少有家人虐待老人的事件发生。 如今,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了改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什么老人的境遇却日益下滑。只要对世事略加省察,无庸讳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社会道德亏空缺失。因此, 这就要求从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传统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彰显正义,打击歪风,彻底扭转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法庭的威攝力,让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安度晚年。 2015.3.17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瑞安学计馆办学始末 | 下一篇:瑞安中学抗战史话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23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30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22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47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62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70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8次
乡村的天空阅182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