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草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 管理
    作者:上海老头 发表时间:2015-04-02 16:15:07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作者由自家保姆的儿子考取了大学为题,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所抒发的感慨。大学生母亲含辛茹苦,倾其所有,甚至不惜借资也要保证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以望儿子能从麻雀变为凤凰。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免感叹:近年来全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六、七百万,今年更是突破纪录为七百四十九万之众。加上历届工作无着的待业大军好几百万,这样每年就要有一千多万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激烈竞争。大学生母亲鲤鱼跳龙门的心愿能否如愿得偿,的确很令人担心。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没有文化是难以立足的,不论干什么工作,都需要文化为基础。当然,对于草根阶层,对于一位保姆的孩子,家长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作者旨在唤醒社会和有关部门多理解草根阶层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多么不容易 ,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希望农村大学生能在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走出困境,能在创业创新中锻炼自己,贡献力量。

        上海大女儿家保姆小张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村里男女老少都引以为荣,草窝里终于也飞出了金凤凰。

        小张是安徽宣城人,今年四十二岁。前年秋季儿子考上了河南的一所高校后,便脱身到上海來打工做保姆,以自己的劳动所得供给儿子读书的一切费用。

        一天,她扼要地向我介绍“麻雀”变成“凤凰”的经过。

        小张婚后不久生了儿子,不幸丈夫暴病早逝。农村里有“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习俗,免得被人说三道四,不多久她就同现在的丈夫结婚。只因山区农村土地贫脊收入甚微,夫妻双双曾到上海打过工,做过小商贩。又因担心儿子读高中时贪玩荒废学业,便只身专程回乡“陪读”三年,日夜守护。

        宣城地区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唯有XX完全高中的师资较强,高考録取率遙遥领先。但门槛高入学难。为了儿子的前途小张四处奔走托人找关系。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前后后花了一万多总算如愿以偿将儿子从边门塞进了该校。这一万多元是历年来省吃俭用下来的积畜再加上向亲朋好友商借凑成的一笔巨款。它凝聚着夫妻俩几年的心血和汗水,壮着胆孤注一掷希望有一天用这块金砖敲开高等学府的大门,使儿子成为一个有文化知识的白领,从此斩断世世代代务农的穷根。

        这三年,她天天向儿子唸读书经,日日教儿子向前看,而自己含辛苦省吃俭用心甘情愿。

        这一块不寻常的敲门砖能敲开大学殿堂的大门吗?

        朴素的母爱,执着的追求,无怨的忍受,这一切终于激励儿子考上了渴望多年的大学。

        麻雀变成凤凰是全家苦苦长期修炼所结成的正果。

        如今,一个在河南读书,一个在上海打工。母子俩隔天定时用手机联系。小张以恒动的母爱牵动儿子步步向金字塔攀登。

        儿子埋头苦读。 她不知道儿子选什么读什么,只知道按月汇款供儿子读书,并为儿子买了一部电脑。她自己一无所求,将每月的休息日作为加班日多挣一些钱,为儿子充电而消耗自己的能量。她说,“自己已撑了十二年,现在再撑二、三年也可以熬出了头。瞎子磨刀:快了。”

        她憧憬着儿子美好的明天。

        我由衷地钦佩小张克己奉献矢志不移的精神,平凡中见母爱的伟大。可是也引起我一些疑虑和担忧,但又不敢对小张直说。

        用苦草和汗水酿成的酒倒底是苦还是甜现在还难以预料。

        在解放初期 ,由于旧中国家底薄,初中学历以上的人便被统计为知识分子,全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十一万七千人。所以大学毕业生传统地被视为社会金字塔的顶尖群体,通常冠之以“人才”“精英”头衔。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大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个个落实,而且还嫌人才短缺,供不应求。

        如今,市场经济商品社会,大学生劳动力也是特殊商品在人才市场上流通待聘。近年来全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六、七百万,今年更是突破纪录为七百四十九万之众。加上历屆工作无着的待业大军好几百万,这样每年就要有一千多万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激烈竞争。

        本科生已不再视为人才,他们的社会定位已从金字塔塔顶上滑落下来,塔尖的宝地已被众多的博士生和海归通才们占领。因此一些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身价大跌。一般月薪在二、三千元左右,但还是一职难求。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大学生保安员、大学生清洁工甚至大学生扦脚工的新品种问世。

        凤凰折价当麻雀卖!

        有人翘起二郎腿讲风凉话,说什么根据社会需要,今后的社会成员都需要有高等学历的基本要求。不错,话可以这么说,可是千万不要忘记日子是一天天过到“今后”的,眼前的温饱,生活的基本保障没有着落,美好的“今后”又何从谈起?别忘记当前的社会坐标,我们在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也有思想先进到位的急先锋为“大学生扦脚工”护航。说什么“只有社会分工不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笼统地讲,这个讲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世俗的偏见根深蒂固。尤其在贫富、城乡差别空前扩大的今天,没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哪里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也正由于无形的社会压力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本来读不起大学的家庭,全家咬紧牙关束紧裤带,拼死拼活把孩子推到大学去深造,巴望学成之后可以提升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改变宿命。寒窗十六年,拼死拼活拼来一个扦脚工,成本要那么高吗?

        退一步说,人家倒不嫌扦脚工社会地位高低。试问培养一位扦脚工需要读十六年书打底吗?这岂不是高射砲打蚊子,大材小用了吗?岂不是对高等教育的一大讽刺?

        我想这涉及到国家的宏观调控问题。我不清楚全国高等院校每年招生名额、课程设置、师资分配、资金投入和培养目标是否根据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加以协调,还是单打一各管各。看来教育的结构改革迫在眉睫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打开这一用人瓶颈,好让这些大学毕业生学以致用有用武之地。

        “穷人,你沒钱就不要接受高等教育,因为消费不起。”“上学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一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一百元一套的衣服穿”。

        以上这番话并非茶肆酒楼街头巷尾的小市民的闲言碎语发发牢骚,而是一位姓王的堂堂教育部发言人二零零六年三月十二日在答复两会代表和媒体提问时的解答。当时引起会场一片哗然。他讲来轻轻松松,随口而出,神色自若,不过听来纠纠结结,神色凝重,心绪难平。

        广大农村大学生并没有听从这位行家的“忠告”而知难而退。他们长的是志气,靠的是毅力,脚踏实地一心穷读不回头。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测试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含金量,相信总有一天能熠熠生辉,凤凰起飞。关键是政府和社会要给予好苗多多帮扶。

        学无止境。 读大学,是步入现今社会的的起步。 尤其在高端科技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已从过去的一百年、五十年、十年缩短目前的三、五年,世界范围竞争激烈,是没有硝烟的无声战争。我们的年轻一代是生力军,要活到老,学到老;活一世,读一世。我们国家的幸福前途靠不牢一些官二代富二代,而相当程度上要靠广大人有志气身接地气的穷二代。为此,政府和社会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当前,中央提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我真诚地希望农村大学生能在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走出困境,能在创业创新中锻炼自己贡献力量。

                           

        上海老头2015.4.1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刘金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活着,好好活着 下一篇:北方晓歌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