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我持百花待清明
  • 管理
    作者:平时 发表时间:2015-04-05 19:24:27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又是一年清明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的诗句里,最爱的便是这一句,因了这春风满口,恰似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清明,风清景明,慎终追远,祭祖扫墓,都说这是个悲恸的日子,你看那绵绵细雨便是离人泪,淡淡情殇萦绕眉头。窗透初晓,日照西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这又是个扑蝶插柳、放歌逐春的季节,它有着所有节日里最蓬勃的生机。那么,且让它沉重并轻盈着,于时光深处,寻一隅心灵原乡,赴一场时空之约,伶仃心事,诉予你听。是了,时光在飞花日影中平静地流逝,往来间,多了几分宿命的苍凉。而这尘生百态,人世况味,在踏尽山水之时,若已心似明月,又何惧聚散得失?繁华三千,终归尘埃落定。那么,许一颗无隅之心,不欢不叹,守着年岁,与幸福,双双终老,这是与人世最良善的约定。嗯,这隽永的字里行间,让我来不及惆怅,就被这春景填满了思绪,正应了这清亮明朗的时节。收尾处,作者以花为媒,寄托心中情思,以慰拳拳眷恋之心。

        清明时节,虽有细雨纷纷,但漫江之外葱翠一片,春山之麓姹紫嫣红。芳川平原放风筝,烟柳深处遍游人。有友人去郊外祭扫了回来抱怨说我真不容易,路上尽是车,山上活人比死人多,我无语。只好补救朋友不恰当的措辞,应该是后人比先人多,人丁兴旺。

        清明,㥧终追远的节日。而人在旅途,清明节就只能是一种缅怀的概念。羁旅在外,清明节是否能回去祭扫总是存疑。路途遥远是不变的理由,俗事缠身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纵然是心有万千哀惋,也只能遥寄心中的怀绪。清明节里,我们也曾断断续续地回去,一阵青烟,一片哀思过后那心里倒显得空落落的,始终觉得那片心没有落到实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到心也到了的自潮,并不能代表你心就有多么诚,那些悲悲切切恐怕也只是人们触景生情的哀伤罢了。

        其实祭扫只是个传统的仪式,去纪念馆或者烈士墓是为了缅怀先烈,弘扬一种精神。去自己先辈人的墓地,除了缅怀的意义外,更多的意义在于告诉身边的亲属晚辈们,要永远记得那些逝去的人们,缅怀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的好,其作用是前传后教,让还活着的人们觉得自己即使逝去了也还有人惦念着,这是对人生不易的一种承认与肯定。其实,你就是在那里磕破了头,长眠于地下的人们也浑然不觉。有可能长眠于地下的人们生前也去祭扫过前人的坟台,也许在告别人世的那一刻,一定想到了自己身后会有人来祭拜而含笑九泉,这就是清明节留给人们的一种反思。

        这个清明节,人们都纷纷从远方奔向故乡,去祭扫,去缅怀只是其中的一个理由,聚集才是节日的主题,清明节正在因为人们的观念变化而变化着。清明节正在像其它传统的节日那样演变成一种回归的召唤,也还有一种人文的精神在鞭策着你应该守制,这种制是约定俗成的道德的制约,也有可能是衡量个人品质的试金石。我们只能理解成这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亲缘与血缘关系带来凝聚力的体现。因路途遥远或时间仓促而犹疑是否回去,那就如给自己戴上了一种精神的枷锁。

        岁月如流,时光不歇。三月桃花水长,四月梨花风轻。本是清新明朗的春天节气,却因为传统而被烙上了哀惋的烙印。使人一想到清明,耳边就有杜鹃声声啼夜雨,东风渐渐泪清明的感慨。由此,几千年来,人们对清明节的印象就是清明时节纷纷雨,荒塚处处有青烟。
       清明节,这个从中华民族遥远岁月里走来的传统节日,虽历经千百年的社会变迁,却依然保持着它那包容性的文化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它自始至终都带着一些泥土的味道,把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植于我们文化历史的沃土中生根开花发芽,并逐渐地沉淀为一种被各民族人们所认同的传统节日。而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古老的清明节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祭奠与祭祀的形式,而发展成为既搭载着古老的文化意蕴,又蕴含着诸多现代社会元素的集萦思缅怀、探春踏青,聚会远游等等现代人的活动内涵。这些被时光派生出来的现代情调,才是像清明节这样的节日能在时间长河中终能历久弥新的动力。

        清明节里,无论古人今人,都有一种相同的观念,那就是为故去的人而追思萦怀,为健在的人们寻求幸福安康。即使你是无神论者,到了那种场合,你的心里就会觉得故去的人一定会九泉有知,一定会觉得那些亡灵正眼巴巴的等着你来烧钱化纸。正是源于这种认识,清明节里,人们不怕路途遥远,不畏风飘雨狂,哪怕是千里迢迢,水深河宽也会奔向自己心目中的圣地,即使人们不相信有天堂与地狱,但还是相信冥冥之中的有知与轮回。那种时候,那样的环境,人的心是虔诚的,感情是真挚的,哀惋也是真诚的,所以,活着的人们就因为这种信念,把这种清明祭扫的文化一代人一代人的往下传承,直到让我们看到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凄惋哀切,年年岁岁香火不断。
        新潮的人们沐雨披花踏青春游,守旧的人们携老扶幼祭酒叩拜哀歌动地。两种清明节的态度交相辉映着,人们爬上绿树山岗,走进野田荒塚,渺渺清烟随风,烧钱化纸祭扫。清明节发展到了今天,这种风俗如其说是一种传统,倒不如说是延续着数千年的一种古风。一杯酒冷,三柱香火,千山尽翠,万水尽苍。清烟飘渺里是感叹生老病死红消香断的哀怨,花谢花飞里是莺啼柳林歌声曼妙的燕啭。古人常常这样描述,清明细雨载酒行,一壶祭酒一片心。梨花落里乱石岗,清新明快柳风烟。

       清明节里,闲来人们就会随口问问,清明节哪里去,或者说清明节回去么。正是有此一问,那种过节的心情就贬值了一大半。一帘春风,半窗烟雨。走过夏之丰盈,秋之萧瑟,冬之凌寒,莫过于春之清明在心里有别样的意䪨。透过迷茫的烟雾,远方一片缭云与山厮缠在一起,浓浓的云堆得像山,苍郁的远山又淡得像云。云也!山也!不好区分。风飘云散鲜花满坡,先生要花吗?我正在出神的时候有白色的花递过来,很洁白的束在一起,像满山盛开的杜鹃。可以邮代为邮递吗?没待侍花者回答,那花已经绽放出沁人的芬芳,只是那坟岗已杂草丛生。

        清明,早已不是往昔专事祭扫的代名词。一场新雨,一天清明。东湖水清,西湖荷欣。踏青探春的人们,荡小舟一叶在春水上,半睡半醒随浪行。水阔浪浅远笙歌,青荷野柳属流莺。就如那浮莲;飘飘摇摇站不稳,其实你不必着急,那山岗就在林深处,只要你心诚,没人怨你回来得晚,没人知道你离开了多少年。

        暮沉云浮,晚空迷蒙无边际。心绪漫卷晚来风,清明夜雨细如帘。绵密就如涟涟泪,十之八九滴窗前。那天太黑,那缠绵雨丝如梦般在夜风中飘荡,无从捉摸杨柳岸,杜鹃声声啼雨林。鸣必向北夜啼达旦,哀思弥漫在绿茵堤。只是岁月太深,嗟哦的时光太久,桃花流水的季节已老,你即使想现在回去,早就过了清明。
        有云在飘动,被风一吹散得很快,就像心绪毫无规律地飞舞着。窗外雨滴芭蕉,彻夜不眠。
        把那一束花抱得很紧,与心牢牢地簇拥在一起,与心一起静静地走入清明。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刘金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寻找 下一篇:亦雨亦风话清明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