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漫话童年趣事
  • 管理
    作者:上海老头 发表时间:2015-04-07 12:29:5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作者以八十六岁高龄,诉说八十年前的童年趣事,实乃难能可贵,对我们也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可喜可敬。老人家以八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愉悦的享受。尤以“东施效颦”,八十年前的杨允康老师,就如何对待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粹有着深刻的见解,并以讲故事的形式,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诫学生们应该汲取其精华,继承并发扬其精神,不必照搬其表现形式。再说小学生古文根基太浅,离写文言文的要求相去甚远,不适当地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这种教诲令人记忆深刻,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可令人警醒,给人启迪。现今仍有家长不懂因人施教,逼迫小孩子学古文。看过此文后必会大有益处。

      说也奇怪,自己年纪越老,但对童年有些小事的记忆越清晰,甚至连一些细节也会浮现在眼前。童年的魅力无比。

      【手拿双爷】

      那还是八十多年前的往事。那时候读书识字启蒙较早,不到五足岁便上学读一年级。学前在家里兄姐的帮助下已识得几百个“方块字”。上学不到三年,我们这批小学生便开始在课外阅读《水浒传》。我们喜欢读这类章回小说,像“武十回”“林十回”等等,故事情节不一下子全面铺开,而是环绕一个主人公逐步展现,娓娓道来,悬念脉络清,每一章回都有高潮和结局,引人入胜。有关人物也逐个出场,不喧宾夺主,我们容易看懂。如看到枯燥难懂的章回,还可以干脆略过,但整篇小说主要情节仍能衔接。不像有些外国小说,一开场交代,众多人物同时出场,实在应接不暇,加上稀奇古怪冗长的姓名,往往一头雾水,不易记牢。在家里,我们将水浒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名字当作乘法口诀那样熟读背诵。课余三三两两开展比赛,看谁能一口气背出梁山英雄的名字和浑号,以多者为胜。记得有一位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一开口便连珠炮似地数出“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最后大声说道“黑旋凤(风)季达(李逵),手拿双爷(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然后戞然停止。顿时引得大家喷饭大笑。原来他是冷面滑稽故意读错搞笑。后来我们便不叫他姓名而直呼“手拿双爷”,他也欣然应诺。幼年记忆力强,早年读书,一世受益。

      【路遇拐骗】

      我们就读的八仙桥崇真小学是一所天主教学校。从家里走到学校也要走上十五分钟路程,一路上机动车辆不多,穿越马路也比较方便。那时小小年纪都是自己背着书包到校,不像现在由家长接送。放学后便邀同路的小朋友一起回家。有一次我和邻居的小朋友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个四十多模样的妇女。她佯装关心的模样说道我们的家人在附近的她家里等候。我们不防是骗,信以为真,便跟随她走。这时正巧我大姐回家,见我们跟随生人逆向行走,马上喝住。那妇女见势不妙拔脚便逃之夭夭。事后方知是专业的团伙拐骗犯,女的往往在日前踩点物色对象,男孩是重点猎物,然后下手拐骗,到手后男的同伙以暴力将小孩在异地贩卖,据说价钱还不低。之后我们便有了警惕性,并懂得万一遇上就如何赖在地上大喊大叫,引得路人关注而“金蝉脱壳”。吃一堑,长一智。生活是活的教科书。

      【汉河楚界】

      从一年级开始我便与李惠生同桌坐在一起。李惠生的三个姐姐恰恰分别同我的三个姐姐同班同学。他的小姐姐便是后来成为大明星的李丽华。记得当年有一张毕业照,李丽华前排席地而坐,她身后便是我三姐。昔日的小姑娘今年应该是九十一、二岁的高龄老太太了。我与李惠生是一对欢喜冤家。热络的时候,铅笔橡皮不分家,相互借用。平时各自所带糖果零食,可以分而食之。他家住在学校附近的霞飞路(淮海中路)宝康里,有时被邀到他家吃小点心。他母亲张少泉,是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班子里当家老旦演员,对独子十分宠爱。毕竟我们年小幼稚,不能控制情绪,其间如有不和,便仿照象棋棋盘格式“汉界““楚河”,在课桌上划线,断绝“外交”,彼此肢体不能越池雷一步,否则便算越界犯规要“将军”,自找没趣。有时矛盾私下解决不了,便由双方姐姐出场调解,握手言和,各自撤防,互通有无。现在回头想想童年友情毫无掩饰,十分纯真无邪。

      【二度骨折】

      一个雨天,我在校内追逐游戏不慎跌倒在地,不能站立。急送到蓝十字会伤科医治。老中医一看一摸,便诊断为左腿下侧骨折。于是在伤处贴了伤膏药,不上石膏而用几块夾板绑带固定。旧膏药药性消失便重新更换。至今我仍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可取。一是医生可以在换药时看到伤处断定伤势变化。二是“固而不死”,不影响血脉流通,可加速复原进程。谁知正当我接近痊愈之时,我哥哥开个“玩笑”,在我不备之际用雨伞弯柄勾我一下,导致第二次骨折。幸而治疗得法,伤愈之后未留下后遗症,行走自如。我年轻时一百公尺短跑成绩跑进十二秒大关。一生中难免不慎跌倒,但不影响日后继续走路。

      【东施效颦】

      由于骨折修学在家,再加上非天主教徒的男孩到达一定年龄便不能留校升学。于是我伤愈后考入法工部局新建的喇格纳小学,成为该校第二届毕业生。它是一所崭新的小学。四层楼的水泥钢筋建筑,教室里都有热水汀取暖器。除露天大操场外,还有风雨操场。从当时师资力量来看是上海超一流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跟班三年的国文(语文)杨允康老师。上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他学识渊博,语言风趣。作文的批改,十分精倒。到了六年级,我们已学了些文言文。一些同学好高骛远,不适当地效仿当时还有一定市场的“言夾白”文章”来。一天,杨老师不动声色,他先在黑板上板书“东施效颦”四个大字,让同学发言解释。然后又要同学一对一面对面地学东施皺眉头,这下子教室里笑声四起。然后他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他指出语言文字是交流与记载人们思想的工具。它们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文言文好象人们用古老的牛车马车来载人载物持续了数千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人已改用汽车、火车甚至飞机来替代。这是进步。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来,大力提倡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学起来方便,其优点显而易见。因此不要倒退。诚然,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粹都以文言文来记载,我们应该汲取其精华,继承并发扬其精神,不必照搬其表现形式。再说小学生古文根基太浅,离写文言文的要求相去甚远,不适当地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以后扩大阅读范围,逐步积累,融会贯通,便能运用自如。文字修养需长期磨炼才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有序,欲速则不达,读书无捷径。从此以后我们很多同学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和《儒林外史》,没有同学再写不伦不类半生不熟的言夹白了。

      【后台看戏】

      受日军侵华战争爆发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德国鲸吞欧洲暴行的影响,我们当时就读的喇格纳小学改为法国临时兵营,我们便借在西藏路的中法学堂(后改为光明中学)内上课。当时上海法祖界的教育格局是震旦大学……徐汇中学和中法学堂……喇格纳小学和萨布赛小学。一大、二中、二小。小学四年级开始,法语和英语课同时并进。中法学堂的对面是专演京剧的黄金大戏院。其老板是上海大亨黄金荣。当时上海戏剧学校的第一批学员下午在该院实习演出。京剧由家庭式科班改为现代化的学校是一大进步。它集中了当时各派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资深老师面授技艺,开创了京剧教学的新局面。下午场门票不贵,我们小学生看不起。恰好有同学的亲戚在该院任职,我们四、五人被允许在后台看戏。由于都在课后时间,演出的倒是压轴重头戏。记得像关正明、顾正秋、陈正薇,王正崑、孙正扬等这些小演员,年龄都同我们十一、二岁差不多。可是小小年纪,功底扎实,行头崭新,精彩演出十分到位。这些初露头角的小演员,深受前辈赞赏,后来都成为大名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浪推前浪。千真万确。我喜爱京剧,成年后也业余学唱几段老生戏就是当初后台看戏播下的种子。

      【同病相怜】

      俗语“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是比喻有相同痛苦遭遇的人相互同情帮助。可是我和我哥哥倒是名符其实的难兄难弟同病相怜。当时我读高小他读高中,我们同时感染了伤寒症。同样的症状,发高烧,浑身乏力,消化不良胃口全无。结果请一位中医,开一张药方,煎同样中药,同时服汤药,吃同样的稀饭,同睡一只大床。前前后后不下三个星期。更有趣的是,在床前他帮助我补上病假期间所缺的功课,最后得以顺利通过期终考试。因此,我对“同病相怜”和“亲如手足"的理解特别深刻,倍感温馨,回味无穷。

      【混水大蟹】

      当年我考入省立上海中学时,原校舍已被国民党政府征用,所以借在菜市路(顺昌路)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专上课。刘海粟次子刘蛟是我同班同学,我与他相交很好,尽管是名人后代,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一九四二年日军侵入租界,为了避免给汪伪政府接管,省立便改为私立沪新中学,改头换面由吴瑞年老师接替卢校长。学校师资并无变动,力量雄厚,如英语老师姚志英、数学老师朱凤豪等后来都成了大学教授,著书立说,亨有盛誉。许多学生慕名前来,新生录取率为十取一。九月,日本当局派来了一个五十岁左右名叫“淸水”的日本人为日语教师。每周两节课。迫于无奈,我们不吵不闹只是蹩着一肚子气,阴阳怪气消极抵制。不久,发现“清水”是个酒鬼,身上酒气冲天,整天混混沌沌贪杯混日子,他从不闻不问学生听不听课做不做作业。所以我们学生原来背后叫他“清水大蟹”便给改名“混水大蟹”。“清水”混了几个月,不知什么原因被撤回,日语课也就此短命告终。抗战八年胜利,一九四五年终于将倭寇逐出国门。

      从童年到老年,这一幌便是七、八十年。祖国从当初的四万万同胞发展到现在的十三亿,从遭受列强侵略欺凌的旧中国成为当前举足轻重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在这一巨变中,我个人有过度日如年的不幸遭遇,也有度年如日的愉悦感受。如今,回忆童年,在心理上有几分返老还童的感知,妙不可言。但能联系得到童年的朋友已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不免有些伤感。

      上海老头201545清明节


     
    赞6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刘金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吃亏是福 下一篇:清明寄语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