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家祭无忘
管理
作者:蒋韶华 发表时间:2015-06-05 02:58:18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一首《寒食》意,首尽千古情。寒食节与清明节本来是两个分开的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寒食节与清明节连在一起,春天里就成为了千百年来专事祭扫的日子。正是有了这样一代代人往下传的祭扫与缅怀,正是延续了这些习俗和文化我们的炎黄子孙才有世代相传的香火,才有了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作者的文章延续着一个民间传统,那就是祭祖。不能记得祖宗,就是不承认自己。祖上的仁人志士,对社会有贡献者,自己的真系祖先都是优先祭扫的对像,目的是教育后来人,懂得做人是第一位的,不论过了好多年,只要你为国家民族做过贡献,只要你兢兢业业做人做事,一定有人在身后记得你,想起你,这就是祭扫能够延续下来的因素。就如作者所写,“当我去下跪叩拜的时候,那种与先哲们心灵的碰撞,远远超出了仪仗本身的意义。”欣赏!期待中更多好作品!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寒食》。写的是寒食节古长安城白昼夜晚里的风光,柳絮飞舞,蜡烛轻烟。 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所以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祭祖扫墓的正道日子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如今地处汾河之阴,距山西介休市区20公里的绵山,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故事渊源,已成为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由此而言,“寒食”因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紧邻,所以“寒食”祭祖也逐渐被人们刻画上了“清明”的印记。无论是“寒食”也好,或是“清明”也罢,人们都一致地在这几日里去祖坟上焚香烧纸,添土奉馔,扫墓拭碑,寄托相思,与家祖先人举一场灵魂的聚会。 每年的“寒食”或“清明”,我们也会去祭祖上坟。小时候是跟着家里的大人去,那时的我们少不更事,只是感觉好玩。后来我辈人逐渐长大,老辈人自然也因年迈很难再奔走上远的路,甚或要翻山越岭,爬坡过崖,于是扫墓的主力便渐渐承续给了我们晚辈,年年如此,从无间断。 据我所知,各地祭祖上坟的习俗不尽相同,隔一个村镇,就有些许差别,更不用说更大地域性的差异了。但这些习俗都大同小异,形式虽有差别,内涵却都一致,尤其是清明、寒食的习俗,南北皆同,东西无殊。这几日,人们怀着对先祖的敬畏,对亡故人的敬畏,更是对血脉相传的“生命之根”的敬畏,去礼拜先人,祭奠祖先。 正是有了这样的习俗和文化的延续传承,使得炎黄子孙世代都不至数典忘祖。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民,每每都会怀揣一份至上的谦恭礼敬,毫无懈怠地去祭奠先人,惟有这样去做,才感觉到心里踏实。不然,往往会因为一点差失或不当而内疚很久。 清明扫墓的习俗中,人们那与生俱来的虔诚,驱使家家户户对先祖的怀念没有半点断续,也从无一次疏忽。乃至后人在清明时节对先祖的祭奠已经远远超出扫墓本身形式上的意义,而是将心的归属寄托于此,励志于斯。 今年清明节前的几天,我接到我家大哥的通知,说是寒食那天要在家祠举行祭祖仪式,问我参加否,我当即痛快地应承下来。其实,我们家族每年寒食节都要举行祭拜,只是我少有空闲参加。今年难得我提早出差回家,于是便顺承地答应下去参加祭祖活动。 我的家族,博山蒋氏,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是本地的望族。尤其到清朝至民国,家族中辈出俊彦。据史料记载,我们家族在本地600年间,共出现官员三十人,进士一人,举人三人,太学生十六人,贡生八人。从辛亥革命至共和国解放,我家族共出现革命烈士14人,副部级以上官员三人。 特别是与孙中山、黄兴一起在日本创建同盟会的革命先驱蒋洗凡,更是将我族荣耀推向顶峰。 蒋洗凡,又名蒋衍升, 十余岁中秀才,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同徐宝田、张季元等人创办公立高等小学堂,开博山新学之始。同年,考入山东省师范学堂,后被选送日本留学,就读于弘文学院,次转入明治大学法政专科。 赴日不久,听到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的消息,刺指血书“不清中原,有如此血”。与徐镜心、丁惟汾、谢鸿焘等10余名山东留日学生一起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创立的同盟会,1906年,同盟会山东分会创办《晨钟》周刊,他任主编,宣传孙中山反清抗清救国救民的革命主张,痛斥清廷贪官酷吏的罪恶。尔后,《晨钟》周刊秘密传入国内,对革命产生影响。 基于这样的荣耀,我族后辈总是将每年的祭祖都办的有声有色。不仅要召集很多族人参加,而且还有形式隆重的诸多仪轨。我自是想去见识一下这些场面,一来与大家一起缅怀先祖事迹,二来也是出于好奇想去体味一下这样的场面。 祭祖仪式定在寒食节上午的十点准时举行。我提早十几分钟来到现场。家祠前已经聚满了人。大家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闲谈着等待仪式的开始。 我们的家祠是当地有名的建筑,建于明朝。但在上世纪末旧城改造中被拆除,政府又照原样在原址附近盖了两进院落。不过,盖好的家祠没有再回到我们族人手中,而是由政府租赁给了一家饭店经营。 不管怎样,那个地方还在。每年家族的人都在这家饭店的门口摆设祭坛,行使例规。这家饭店的主人也配合,让我们的族人在祭祀完毕后,进入院落中参观一下,权当去礼拜祖先之灵。虽然家祠已是别人的经营场所,但不管怎样,乾隆年间的家祠牌匾还在,家祠的仪轨还在,家祠的祭祀还在,家族的文化就没有丢失。 时间到了,人们从组织者手中接过土黄色的长围巾,挂在双肩,每人又领取了一张黄纸印制的祭文。自然地列队站在香案前。主持人宣布祭祀祖先活动开始。 但见香案后面是两张八仙桌摆就的祭台,上面摆满了祭祀的点心、菜肴、水果。祭台正中的墙上高处挂着家祠的牌匾,苍劲的行书书就“蒋家祠”三个大字。牌匾因年代久远而显得陈旧,但是匾额上却没有一星尘土。 家祠牌匾下方挂着三幅布染的画像,一幅是中华蒋氏鼻祖周公旦之子蒋伯龄画像,另外两幅是我们博山蒋氏鼻祖明永乐年间通政使蒋思文和蒋明的画像。画像下是一个斗大的篆书“蒋”字。三幅画像左边挂着民国革命先驱蒋洗凡的画像,右边挂着在辛亥革命、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家族先烈的画像。 香案前面是一个偌大的香炉,里面密密插着点燃的香火,升腾着袅袅青烟。香炉前面是一张方正的红地毯,显然是为人们跪拜准备的。 仪式的第一项是宣读祭文,在幽沉的古筝音乐中,族中的一位长者手执黄绢,大声宣读着今年的祭文: 伟哉吾蒋,源远流长。黄帝后裔,周公儿郎。春秋立国,赐姓封疆。族徽烨烨,世泽泱泱。岁月漫漫,播土四方。始祖思文,长沙故乡。永乐三品,青州呈芳。百零伍世,明迁孝乡。精英奕代,彰显郡望。光昭史册,名载庙廊。欣逢盛世,万物征祥。裔孙济济,湖海归乡。根亲佳节,盛世共襄。祖庙灵前,奉馔诵章。皇天厚土,鉴我衷肠。一拜先祖,大地苍苍。贻传薪火,硕德昭彰。再拜先祖,世绩不忘。巨龙播雨,恩被炎黄。东风浩荡,百业弥昌。三拜先祖,世世攘攘。承前启后,迈步康庄。荣宗耀祖,共振国桑。三番稽首,思绪翱扬。谦记祖训,永世不荒。列祖宛在,佑我正上。吾依俯伏,诚恐诚惶。心香一瓣,举帜继往。 祭文是族中的文化人撰写的,文字功底自然了得。五十六句对仗的四言古句,共计二百二十四个字。字字千钧,句句经典。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心思凝重。 宣读祭文后,是参加祭奠的族人,跪拜祖先。族人们依次列队上香,在红地毯上行使了三叩九拜的大礼。随着执事(主持人)嘹亮的口令:“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拜、倾……”族人们无论年长年幼都依次行了大礼,把祭拜仪式推向了高潮。随后人们整齐地排着队,瞻仰先哲们的画像,整个仪式紧凑庄严。参加活动的族人也都神态严肃,礼敬有加。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左顾右盼,只是默默地、默默地跟着前面的人缓缓地、缓缓地走着,看着。 当我列队叩拜的时候,心底旋即升腾起一股浓浓的敬畏,敬畏祖先们匡正的家风和伟大的人格。在列队瞻仰时,抬眼望去,画布上的先人仿佛在朝我微笑,一种莫名的豪情在心中泛起。 这就是祭拜先人的力量,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仪式时间并不长,结束后,族人们却都不肯离去,而是围着几个年长的族人询问着先哲们的事迹,聆听着长者的款款而谈。 此时的我并不在乎祖先们曾经做过何等的官品,也不在意先哲们曾经拥有过多少财富。唯有那近期的英烈们,让我的心跳得砰砰作响。 正是他们当年的壮志情怀和为国捐躯,给我们的家族赢得了荣光。也使得今天的祭祀平添了几多不凡的意义。当我去下跪叩拜的时候,那种与先哲们心灵的碰撞,远远超出了仪仗本身的意义。 当我再次凝望先哲们的画像时,与画像中的他们对眸的刹那,分明又看到了他们可亲的笑颜。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梦里花落知多少? | 下一篇:鞋为媒,踏遍山河来爱你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22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30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22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47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62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70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8次
乡村的天空阅182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