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追梦之旅山西行
管理
作者:石荣臻 发表时间:2015-06-05 02:23:38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山西最早是从晋商出名的,历史上的晋商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领域,其足迹遍及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作者的山西追梦,洋洋洒洒过万言,把读者带入三晋之地,带入了巍巍太行。山西位处华北,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现在山西省的大部分地区春秋时期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到了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 穿越太行山,看山河之壮丽,探寻古今之烽火余烬。上五台朝拜;游晋祠怀古;走进乔家大院,夜宿古城平遥,若问祖先故居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历史的与现实的交织在一起,莫过于农业学大寨之风情。那是一段岁月的记忆。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建设成美丽的公园。山西,一个古老的的地名,一个浸透着历史文化的省份在作者浸满文化思想的笔触下,博大而充满气魄,就如带有历史文化的灵魂般的栩栩如生。欣赏!期待中更多好作品! |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每当听到这首悠扬的歌曲,心里总是想象出许多美丽的图画:太行山、五台山、晋祠、平遥古城、大槐树……山西,我从小就十分向往,可惜离得太远,无缘拜识。时值麦子黄稍的季节,我有幸踏上了山西之旅的征程,实现了几十年的夙愿。 穿越太行山 豪华旅游车在京沪高速路上飞驰。车窗外的高山渐渐地趋于平缓,进而便完全看不到山的影子。一马平川,麦浪滚滚,看不到山的感觉,很是失落。 山里长大的我,对山简直是太熟悉、太亲切了。旅游车在平原上行驶,眼前没有山的晃动,早起赶车的困意,使我依靠在座背上打起盹来。“快看!又到山啦!”朦胧中,听到有人喊,我张开惺忪的双眼,斜视窗外。“中国甜枣之乡”的巨幅广告牌,一闪而过。眼前便是陡峭的山,山上栽植着茂密的枣树,车行四十多分钟,眼前全是连绵起伏的山,山上是清一色的枣叶绿。那气派一点也不逊于我们钢城“中国蜜桃之乡”的桃树山。 车窗外晃过一段很长的枣树山后,车前隐隐约约呈现出一道高大魁梧的“山墙”,随着车行,“山墙”越来越清晰,山体犹如刀削,山顶起伏波动很大,就像锯齿一样。“前面就是太行山,过了太行山就是山西了。”我们要穿越太行山?我简直不敢相信。有道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况现在的交通如此发达。心中的疑团很快消散,于是便全神贯注地观赏起车窗外的山景来。车子先是沿着山脚行驶,逐渐钻进了我们远眺的“山墙”,左望是峭壁,车身从峭壁上划过,看了就眼晕。右望是翠绿的高山,近的有伸手就够着的感觉。前方高山林立,自上而下不时有各色车辆在山体上缓缓移动。山多高路就有多高,不然那山顶上哪来的车,除非它们长了翅膀。我提心吊胆地坐在车上,任由车子从这个山梁上驶入那个山梁,又从那个山梁上驶回这个山梁。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旅游车终于接近了山顶。我正要长舒一口气时,车突然停了下来。看来是堵车了,前方停留着长龙似的重型载货车,给了我“堵车”的信号。短暂的停留,让我有幸在太行山顶观望太行山,尽管隔着车窗玻璃,依旧能够体会到那种站立山顶俯视四方的懈意感觉。先前远望的“锯齿”,此时已是眼下的“山林”,一个个山头,恰似一株株高矮不一的翠柏。崎岖的盘山公路,就像一条缠柱的银练时隐时现。翠绿的山体大都是些低矮的花草树木,很少有参天大树。车停留在太行山上,十几分钟过后,导游便见缝插针介绍起太行山的“兵要之地”来。 脚下的太行山,虽没有珠峰的巍峨,也没有峨眉的清秀,更没有黄山的烟云和庐山的瀑布。然而,它却蜿蜒上百里,起伏不断,以它博大的胸怀与气魄而着称。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二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公元前六五〇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公元前二六三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公元前二〇四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之津,终于转危为安。东汉元初元年,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南端三十六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止起义军向北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发轫于太行山的游击战,迅速发展到西起同薄、汾河,东至渤海,南靠黄河,北沿正太、沧石路的广大地区,先后形成许多重要战略区。 赏太行山景,听太行传奇,沉醉中车又缓缓地移动起来。太行山西下没了东上时的陡峭,山平稳了许多,再也看不到刀削般的怪石。“槐花!”一簇簇雪白的槐花忽然从我眼前晃过,我不由得高叫起来。因为,家乡的槐花早已开败一个多月啦,此时看到盛开的槐花甚是惊奇。“山西的气温比山东低好几度,五台山上现在还会有积雪。”见我惊奇的样子,邻座的一位长者笑着说。后来印证了那位长者的话,虽没有攀上五台山顶寻积雪,一下车就感受到了一股凉意,我不得不穿上随身带来的长衫。 山里长大的我,曾感叹家乡周边的黄羊山、九龙山、卧虎山、棋山和莲花山的高大魁梧,今天穿越太行山,才真正体会出“山外有山”的深刻道理。 朝拜五台山 山西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大智文殊菩萨道场,方圆二百五十公里,属太行山支脉。五台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又称清凉山。层峦叠嶂的群山中,有五座形状各异,秀逸出众的山峰耸立,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五峰峰顶,宽广平坦如台面,五台山由此而得名。 穿越太行山,又经几个小时的路途颠簸,旅游车终于在五台山南进山门停了下来。南进山门距五台山旅游景点乘车还有十几分钟的路程。买过票后,旅游车顺着一条清水河沿河路进山,一路山上不时看到一排排青砖青瓦,古色古香,颇有寺院的古朴风格的民宅,据导游讲这是五台山改造新搬迁出的居民的住房。望远观山,满山翠绿,整个山体就象披上一层漂亮的盛装。不一会儿,五台山的象征——大白塔就出现在视野中了。 结缘五台山,往往要从大白塔开始。作为佛国圣地的形象大使,清凉胜境的独特名片,其浑身发散的异国情调,朴拙丰润的优美线条,素心慧质的傲然风骨以及内心隐藏的种种秘密,吸引了无数双充满向往与景仰的眼睛。大白塔之于五台山,犹如艾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大笨钟之于伦敦,自由女神之于纽约,天安门之于北京。青山翠谷、蓝天白云之下,层叠错落的伽蓝梵宇之中,大白塔卓尔不群的形象已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因此说,游览五台山,一定要朝拜大白塔。 由于时间紧迫,旅游车直达菩萨顶,游客步行沿菩萨顶下行浏览。由于心中装载着对大白塔的那份虔诚,浏览菩萨顶、灵峰一百零八蹬、显通寺我一直很平静。进入了以大白塔命名的塔院寺,忽然庄重起来。塔院寺坐北朝南,方正端庄,建筑格局可谓独具匠心,均匀对称。木牌楼和山门以为前哨,廓屋禅院雄起两翼,中轴线上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和大藏经阁前后呼应,突出了主题建筑的高大巍峨。大白塔全称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略称释迦牟尼舍利塔。 大白塔,砖石结构、线条流畅、通身洁白,弥漫着尼泊尔式风情,是一座喇嘛式塔。专家考证为明代建筑,虽数度修葺,风骨未衰,体例依然。白塔高约六十余米,形如藻瓶,上下悬挂了二百五十二枚铜铃,清风徐来,铃声余音不绝,故而鸟儿不敢在此停留,不会沾染鸟粪,使白塔得以保持洁白如雪。 大白塔下一周是一百二十个法轮,法轮是中空的铁皮柱状结构,中间有轴,可以转动。法轮上书“唵、嘛、呢、叭、咪、吽”六个梵文字,这叫做“六字真言”,也被称为“六字大明咒”。佛家说:“若将六字大明咒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或书于门,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观光塔院寺,朝拜大白塔是一项主要环节。据导游介绍朝拜大白塔通常有三种方式:跪拜礼、叩长头和绕塔转法轮。叩长头,在大白塔下就遇到一位赤足的藏族姑娘虔诚地进行着,此礼难度较大,一时难以掌握。于是,我便选择了第三种朝拜方式——绕塔转法轮。转法轮也有很多讲究,必须顺时针方向行进,否则就将被视为对佛的不敬,通常绕塔三圈,据说只要心诚,就会心想事成。转法轮的人很多,几乎是绕着塔身一个挨着一个,等了很长时间我才挤入转法轮的队伍。随着人流顺时针移步,右手虔诚地转动着法轮,一个、两个、三个……一百二十个法轮一个不落地转动了一次,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又转动了两次。说来也怪,右手不停地转动法轮三百六十次,竟然没有丝毫的手麻感觉,只是感觉很轻松、很愉快。也许是转动法轮三百六十次表达了对家人、对自己、对事业一份虔诚的期盼的缘故吧。 朝拜大白塔,既是一种对自己、对家人、对事业期盼的一种虔诚表达,又是对古人高超建筑艺术的一种崇拜。仰望着巍峨的大白塔,我不由得感叹万千,浮想联翩。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七百多年前,勤劳勇敢的先辈们就能发挥出这样高超的智慧和技术,用数以亿计的砖石瓦块垒起了这六十多米高的大白塔。多少年来的漫长岁月,大白塔不仅经住了风雨的侵袭和地震的考验,迄今仍完好地屹立着那里,还成为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磕头还愿的“圣地”。真不愧是我国古代建塔史上的一项奇迹。 据说五台山台内有寺庙五十七座,台外有寺庙二百多座,共有三百多座寺庙。一一浏览需要很长时间,不是组团旅游所能及的。远道而来,浏览了塔院寺,朝拜了大白塔,在山上宿住一晚,次日早起到五爷庙上过香,也算是朝拜了整座五台山吧。 游晋祠看三宝 山西之旅,导游不止一次地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看山西,晋祠是必看之地。因为晋祠的历史,就是晋阳的历史见证,早在隋、唐、五代,晋阳就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被称为中国三大都城。 晋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起初是祭祀晋国诸侯王唐叔虞的专祠,后来不断扩建和完善,成为集儒家和道家释于一体的祭祀祠庙。 游览了晋祠,看了晋祠的瑰宝,我才对“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之说有所领悟,作为山西文明的代表——晋祠,珍藏着华夏文明的璀璨瑰宝。尤其让我叹为观止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献殿和鱼沼飞梁。 跟随着人流,步入晋祠门,经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直至鱼沼飞梁、圣母殿,依次浏览的景观是晋祠的主体和中轴,其间的建筑结构雄伟,以艺术价值高贵著称,三大国宝建筑具在其中。 “三宝”之一是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大殿,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故成为全祠的中心建筑和主体建筑。这座重檐歇山式的殿堂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四周建有回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前廊进深两间,宽敞明亮。廊内有盘龙柱八根,雕工精细,栩栩如生。这是我国现存时间最早的盘龙木柱,十分珍贵。 整个殿堂采用减柱法修造,殿内没有一根木柱,全殿的重量由廊柱和檐柱支撑,在我国建筑史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范例。大殿的屋面上铺着彩色琉璃瓦,屋檐曲线突出,檐下施展各式斗拱。在殿顶的木板上,至今还保留着“大宋崇宁元年九月十八日奉敕重修”的字迹。据此可以了解,现存的圣母殿仍然是宋代遗物,实属异常珍贵。 据说,圣母殿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邑姜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淑妇女,在母以子贵,妻以夫荣的古代社会,再加上一个著名的老父姜子牙,邑姜作为妇女享受如此高规格的祀奉就不难理解了。关于廊内的八根盘龙木柱,也有个说法。凡是皇帝都是九龙,圣母作为女性,减少一条龙,以示区别,所以圣母殿盘龙柱是八条木雕龙盘在八根柱子上。那个时代木雕盘龙如此精美细腻,是宋代建筑中极其珍贵极有价值的佳作。 “三宝”之二是献殿。献殿是供奉圣母邑姜的享殿,为陈列祭品的场所。献殿创建于一一六八年,位于鱼沼飞梁之东,是一座凉亭式的建筑物,结构简单轻巧,玲珑稳定,宽敞通畅。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现在的献殿是一九九五年按照原来式样重新翻修过的,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献殿的创建年代比圣母殿晚了一百多年。是不是献殿建造以前,圣母殿前就不举行祭祀活动呢?答案显然不是。史书记载国人祭祀习俗形成为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而祭祀正是在这种灵魂观念支配下产生的。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 献殿的建设之所以晚于圣母殿,应该是为了对祭祀活动进行统一规范,同时,也体现出了祭祀仪式的极其重要性。 “三宝”之三是鱼沼飞梁。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临献殿,建于北宋天圣元年间,其形状呈十字形,东西桥面宽阔,南北形如鸟之双翼,翩翩欲飞,典雅大方,结构奇特别致,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孤例。 缘何叫鱼沼飞梁呢?导游的解释是:沼是古人对方形水池的称谓。沼中多鱼,故名“鱼沼”,它是晋水的第二个泉源。往水里看,“鱼沼”里有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柱头上架着斗拱和梁木,十字桥面就是由它们承托而起的。这座梁桥横跨于难老泉、善利泉汇集的水池——“鱼沼”之上,东西分别连接献殿和圣母殿,桥下斜处与地面相平,南北状如鹏鸟振翅欲飞,“飞梁”名字即由此而来。 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珍贵之极,此外之外,晋祠还有三个三瑰宝,其一是晋祠三绝:难老泉,宋塑侍女和周柏。其二是晋祠三名匾:难老泉亭上的“难老”匾额,对越坊的“对越”匾额,和水镜台的“水镜台”匾额。其三是晋祠“三铭刻”:《晋祠之铭并序》、《晋祠华严石经》和《周柏山房记》。游览晋祠如果把这四个三看明白了,那么晋祠就没有白来。 晋祠珍藏着“三大国宝建筑”以及晋祠“三绝”等华夏瑰宝,不仅是充分展示古代建筑卓越成就的博物馆,更是悠久文化传统和璀璨艺术珍宝的聚集之地。晋祠一游,让我对“不游晋祠,枉到太原”之说深有同感。晋祠必将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赏宝。 走进乔家大院 “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不能够容我细思量,繁华瞬间,如梦幻一场,世上人又几番空忙……”著名女歌唱家谭晶充满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记住了《乔家大院》,萌生了走进乔家大院,一睹大院风采的夙愿。 也许是一种缘分吧,山西之旅乔家大院列入其中,我随着旅游团从山西五台山一路赶来,游览了晋祠后,又赶到了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走进了承载着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男女主人公人生理想和生命悲欢的古老大宅院。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使乔家大院变得家喻户晓。其实,乔家大院在电视剧播出之前,早已举世闻名。乔家大院的出名,既有乔家商号、票号的深远影响,更有其宅院建筑的巍峨高大、气势宏伟的精湛艺术。祁县乔家是历史上很有名望的家族,从创业始祖乔贵发,到今天海内外金融界、教育界、科技界的后裔,出了不少名声显赫的“大腕”。在历代“大腕”中,尤以“亮财主”着称的创业史上第三代传人乔致庸最为出类拔萃。 看电视剧《乔家大院》,我已深深地了解了乔致庸善于筹谋,重信誉、重实效、重人才的治商之道,对他的治商才智佩服不已。乔家的生意,在乔致庸的精心经营下,先有“复字号”商号称雄于包头、京津、东北等地,后有大德恒、大德通两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中城市、水陆码头。乔家的生意火了,乔致庸在苦心经营的同时,十分注重大兴土木,光大门庭。据说,乔家大院现存三分之二的建筑都倾注了乔致庸的心血。 走进乔家大院,我不禁为映入眼帘的富丽豪华、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所惊叹。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一万零六百四十二平方米,建筑面积四千一百七十五平方米,分六个大院,二十个小院,三百一十三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十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座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 “囍”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在乔家大院,院中盛满清水的大瓷缸,可谓是一大景观。每个院落的中央都放有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瓷缸。我原以为是用来防火的,因为古建筑木材占据着重要位置,备水防火理所当然。听了导游的解说才知盛满水的瓷缸用来防火只是一种用途,其更大的用义是代表“财源滚滚来”。山西古来少雨,水便成了人们的财富。“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就是源于山西。 乔家大院还有一大景观,那就是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听导游说,乔家兴盛时期并没有挂这些大红灯笼,现在之所以挂上了大红灯笼,是缘于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乔家大院的拍摄。从拍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这些大红灯笼就一直挂着,在灰色建筑物中点缀着点点红色灯笼,给这座灰暗的古建筑平添了许多生气。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宣传效果,更加提高了乔家大院的知名度。 走进乔家大院,我在惊叹其建筑风格上的奇异和精湛外,更加惊奇于乔家珍藏下来的稀世珍宝。在乔家珍藏的珍宝中,最为代表的有犀牛望月镜、九龙灯、玉白菜、古印、万人球等稀世珍品。当我亲眼目睹了这充分显示乔家资金雄厚,经济的繁荣和地位显赫的稀世之宝之后,越发对乔氏家族的经营繁荣所折服。由于乔家的经商、建筑等非同一般,名声在外,受到了许多古今人物的垂爱。慈禧太后、李鸿章、左宗棠、孔祥熙等先后光顾过乔家大院,至今乔家大院都保存着他们的赠匾和赠联。 跟随着导游在乔家大院走了一遭,乔家的各种逸事也铭记于心,最让我钦佩的是乔家的严格家规: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在那富裕之家普遍纳有三妻四妾的封建年代,乔家能严格的做到六个不准,我想也是乔家能够富甲一方的重要原因吧。此外,乔家还十分重视教育,高薪聘请老师,不惜银两送子弟出国深造,足见乔家诸位掌门人的远见卓识。 严格的家规,开明的思想让乔家曾经财富显赫,正如任何事物都逃不过兴、衰的过程一样,乔家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后来还是败落了。但是乔家的败落却留给了后人一座珍贵的文物宝藏,以供后人观赏乔家大院,了解和认识乔家从兴起到鼎盛再到败落的历程。 满载着对乔家大院的留恋之情,我走出了乔家大院后门。一缕夕阳落在身上,竟刺的我睁不开眼睛,恍若隔市的感觉,走在路上,好久都沉醉在乔家大院古色古香的浓郁氛围中。 大槐树寻祖根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洪洞一棵古大槐树,魂牵数代华夏儿女,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山西之旅,实现了我大槐树寻祖根的梦想。一大早,在平遥古城的清风轩用过早餐,我们乘坐着旅游车离开平遥古城,奔向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途中年轻的女导游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述着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在洪洞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洪洞)北二华里一个叫的贾村的村庄西边,有座广济寺院,该寺殿宇巍峨,僧人众多,香客往来不断。在广济寺院内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古树参天,树上老鹳窝挨挨排排,非常好看。 明朝初期,经过长期战乱人口剧减,各府州生产力大大衰退,开国皇帝朱元璋万分着急,最终决定:“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于是,移民工程开始进行。 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明朝政府想迁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是把洪洞当作迁民重点。政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办理移民事宜。俗话说故土难离,再加上社会环境刚刚稳定,百姓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对移民均不支持。对此,明朝政府便广贴告示,称:“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者在家等候。”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赶到大槐树下,不几天,大槐树四周就集中了十几万人。看人来的差不多了,一大队官兵便包围了大槐树下的百姓,百姓上当了,官员对被围百姓宣布道:“大明皇帝勒命,凡来大槐树之下子民,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雷,把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还有的呼儿唤女、哭爹叫娘,可是已经晚了,已经无济于事了。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发给凭证,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在每只脚小趾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备有人逃跑。现在我们小足指甲有两瓣的特征,就是传说中移民的后裔。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押解移民上路。人们望着大槐树,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鹳窝,依依难舍。人们走远了,还流着泪水遥望着老鹳窝。因此,天长日久,人们将老鹳窝作为家乡的标志。 由于怕移民逃跑,大家都被捆着手赶路,手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移民的后人也沿袭了这种习惯,所以到现在,我们大多人喜欢背着手走路。 在押解的过程中,由于路途遥远,途中不免有人要大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请求也就简略了,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押解的官兵就明白这人是要大便或小便。于是,“解手”又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移民们到了新的居住地点,到处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筑房屋,开荒种地。但是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留恋,大多会在自己大门口栽上槐树,表达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不信你留意看,现在大多村庄村头都植有槐树,并且年代久远。 大槐树移民的感人故事,让车上的人都流露出了激动的表情。小脚趾甲分两半、背着手走路、大小便叫解手、村头植有老槐树,四个特征一一具备,岂能不激动!小时候,我就经常听大人说:“咱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那儿搬来的。”以前还是半信半疑,今天确信是真的了。“大槐树是咱的老家,马上要回到老家啦!”车上不止一人喃喃自语。我也很激动,恨不得马上到达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到了。几十双眼睛四处寻觅,试图第一眼看到那棵神秘的大槐树。“哇!千年古槐!真是粗大啊!”走出停车场,人们直向古槐奔去。来到古槐前,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古槐雕塑大门。此时,人们已不顾古槐的真假,纷纷在古槐雕塑前拍照留念。购票入园,在“根”字影壁墙前,再一次掀起摄影留念的高潮。随后,跟随着导游来到了古槐遗址,一株高大的古槐雕塑屹立着,一处别开生面的“大槐树移民”剧正在大槐树雕塑下演出,再现当时移民悲惨壮举的剧情催人泪下,演出完毕,“县衙”将朝廷的“移民告示”分发给游客,以示留念。大槐树寻根,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祭祖堂祭祖。跟随着导游穿过宽敞的祭祖广场,来到了祭祖堂。祭祖堂庄重肃穆,在祭祖堂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一行人集体朝拜了古槐后裔姓氏牌位,然后个人朝拜。个人朝拜,从工作人员手中领取四柱清香,按照自己的姓氏分别上香朝拜。朝拜完了,工作人员不让离开,而是叫所有朝拜者签名、捐资,捐资最少不得低于五元钱,多者不限。捐献十元以上者赠送纪念品。我虔诚的朝拜后,签名、捐献十元钱,获得一枚精致的大槐树留念章。同行者中,最多的捐献五十元钱,获赠一本百家姓小册子。祭祖捐款,完全不同于其它寺院捐款那样“强迫”,而是在有最低底线限制下的自愿捐款,人们普遍能够接受。千里迢迢前来祭祖,总得留有一种美好的纪念,祭祖献爱心,获取纪念品就是一种快乐的事。走出祭祖堂,心怀一种负重释放的感受,穿越民俗村,体味着明朝乡土风情走出了祭祖园。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西别样的风土人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我感受到特别的新奇。一踏上山西洪洞,一种浓烈的寻根情结便油然而生。待到寻根祭祖后,心中越发对祖先无限敬仰和尊重。 夜宿平遥古城 “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到过山西平遥的人,几乎都有这种感觉。山西之旅,我有幸两夜宿住平遥古城,这种感觉越发深刻。 从乔家大院到平遥古城,一路“马不停蹄”,赶到平遥古城时,已是华灯初上,顺着路标,旅游车一直开到了北门。朦胧中,一座古城墙静静地矗立在眼前,端庄、大方、威严,从高耸的城楼向两方延伸在夜幕中,令人十分神往。由于平遥古城不让汽车驶入,旅游车只好停放在城外的停车场,我们搭乘电瓶车进城。 夜色已晚,古城的街道行人稀少,略显萧条。导游事先联系好了旅馆,初来咋到,又是夜晚,容不得我们自由上街闲逛。安顿好了房间,便闭门洗漱,卧床歇息。缘于对古城的好奇,第二天我便起了个大早,尽情地品味古城的古韵。平遥古城“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藏”的美誉,真是名副其实。不出我们入宿的清风轩客栈,便可见一斑。清风轩客栈位于古城内北大街,其建筑结构紧凑,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在客房木廊瓦檐上都饰有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彩画等,据说这些都属于明清时期的极品建筑。清风轩客栈院落分前后两院,中间有复式门楼,院落的中间摆放着一盛满清水的瓷缸,预示着“财源滚滚来”。中间门楼的影壁处摆放着一尊大理石元宝雕塑,也预示着财源广进。信步走出客栈,左顾右盼,只见整洁的街道全部是石板铺设,街道两侧全是清一色的古建筑店铺,店铺的招牌都题写在门庭之上。眼前仿佛映入了一副“清明上河图”。由于下午还要专门游览平遥古城,所以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品味古城风韵。 在清风轩庭院的八仙桌上用过早餐,我们便离开平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经过一上午的旅途颠簸,下午又返回平遥从南门购票游览了平遥古城。踏过古车辙深陷的古城城门过道,我们一行攀上了雄伟壮观的古城城墙。脚下的这座城墙,始建于西周时期,扩建于明洪武三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站在城墙上,鸟瞰平遥古城,更是令人称奇道绝。平遥古城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盘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城墙上还有七十二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三千个,传说它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象征。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大约行走了六分之一的古城墙,然后在导游的引领之下进城朝拜了平遥古城有名的镇国寺和双林寺,参观了平遥县署和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最后漫步明清街亲身体味了古城古韵。晚上,吃住在日升昌票号附近的裕成源客栈。缘于第二夜入住平遥古城,缘于这次入住的客栈位于繁华的南城,缘于时间的宽松,吃过晚饭,我们便三五结对漫步古城街道,广泛浏览古城的风韵。平遥古城的店铺经营项目富有浓厚的古城特色,吃有平遥的地方名吃冠云牛肉和香酥糖饼,穿有平遥的绣花鞋,用有平遥的推光漆器(金银首饰盒),把玩有平遥的剪纸和皮影,更多的则是古玩字画。平遥的古玩字画可谓琳琅满目,外行人看只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内行人慧眼识真货,说不定能够淘得一两件珍品。当然,不识真货者,千万不要乱购买。因为,平遥一般店铺经营的古玩字画,价格比较便宜大都是赝品,很少有真货。漫步街头,摊位上随处可见文革时期的邮票,一枚“珍邮”要价虽超过千元,但砍价后几元钱就可以买到。小心翼翼地带回客栈仔细欣赏几元钱买来的“珍邮”,发现原来是一张普通的仿真印刷品而已。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夜游平遥古城,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而言,稍有闲心去品味古城夜景的韵味和文化底蕴,几乎都是不惜掏包购买大包小兜的纪念品。待到满载而归,回到客栈时已近午夜。 平遥古城的客栈富有浓郁的古色古香。逛街回来,虽说已经很晚了,却也经不起对客栈客房摆设的好奇,仔细观赏起来。客房里没有木床,置有土炕,古式桌椅,带灯罩的床头灯,天花板上悬挂着大红灯笼,墙壁上挂着装裱考究的名人字画。我下榻的客房在二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绣楼”,墙上挂着一幅书法家的草书:“理为天下英雄胆,德是人间富贵根。”客串一楼的客房,房间的摆设大致一样,只是字画不同。一楼两人居的标准间大都悬挂着轻浮的古代裸体女子肖像画。二楼的“绣楼”则是清一色端正庄重的字画。相比一楼的标准间,“绣楼”显得冷清了许多,以至于第二天一早,一楼的游客就大声炫耀,昨晚做了一宿黄粱美梦。睡在“绣楼”里的土炕上,虽说黄粱美梦于我无缘,却也做了一个美好的梦。梦到自己穿越时光隧道,做客平遥县署,目睹了一宗县官升堂审案。从草民击鼓喊冤,到县衙威武升堂,再到县官公平断案,直至草民高喊:“青天大老爷啊!”梦里没了时间的隔阂,让我恍若置身于平和、繁华的平遥县城,聆听她诉说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一觉醒来我才发觉,平遥的古韵,原来美在她的毫不造作和浑然天成。 感受大寨风情 大寨,在中国的大地上,是一个响亮而特别的地名。它地处山西省昔阳县太行山腹地,为荒山秃岭所环抱。由于气候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过着苦日子。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名叫陈永贵的庄稼汉子带领全村男女老少,三战“狼窝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得全村粮食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彻底摆脱了贫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曾在全国掀起,大寨从此蜚声中外。 我对大寨的向往可谓久已,从小便被“农业学大寨”的标语所感染。“学大寨,赶西阳。”大寨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值得全国人民学习?山西之旅,让我走进了大寨,实现了我零距离触摸大寨风情的愿望。 大寨,如果单从旅游的角度看,并没有多大的看点。不算高大的虎头山,看不出什么神奇的靓点。过去开发建造的“大寨田”,如今已被茂密的松柏树和山果树所覆盖。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流露出的是那样的普通和平凡。如果,抛开大寨风光用心灵去感悟大寨的人文景观,却又是意义非凡。 进入大寨,沿着一条通山的便道攀上虎头山,一路上聆听着导游动情地讲述着大寨人的“愚公移山”传奇故事,不知不觉中便到了半山腰。曾带领大寨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陈永贵墓地就在半山腰,汉白玉的墓碑一尘不染,碑文虽然简洁却颇耐人寻味。墓前视野开阔,长眠于此的老人既可以俯瞰大寨全貌,又可以看到整个昔阳县,还可以远眺北京城。一条阶梯式甬道从墓地直通山下的大寨展览馆。让人惊奇的是,自上而下只能见到三个平台,自下而上可见三级一百一十八个台阶。第一级七十二个台阶,代表着陈永贵的享年;第二级三十八个台阶,代表着他的党龄;第三级八个台阶,代表他在中央工作的时间。在陈永贵墓地的左侧,有一处山间游园,古式的凉亭和回廊,朴厚劲挺。游园中建有三次到过大寨的周恩来总理的纪念亭,站在周总理纪念亭中,下望大寨,群山环抱着层层楼舍,如诗如画。最醒目的是“大寨展览馆”了,它是一座“山”字型民族式仿古琉璃建筑,四周松槐柏柳相间,极为雅致清静。大寨展览馆门前是陈永贵的雕像,据说雕像竖立的时间并不久远,那是用泰山石雕成的,正好契合了陈永贵“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品格。 沿着一百一十八个青石阶梯下山,绕过陈永贵雕像,便来到了大寨展览馆。走进展览馆,正中深红色的大屏风犹如一面巨幅红旗,镶嵌着“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字金光闪闪的仿毛体大字更是十分醒目。展览馆墙壁上一幅幅历史照片,记录着大寨人从人拉肩挑造平原,到灌溉水利化、农业现代化的创业史,看后不禁感悟到以陈永贵为首的英雄的大寨人向大自然宣战的豪情与艰辛。展览馆共分七个单元,从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起直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许多照片、实物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尤其是介绍大寨人三战狼窝掌、搬山填沟造良田的伟大壮举部分最引人瞩目,当时大寨人穿的粗布衣服、用的简陋工具都摆在陈列柜里。物质的贫乏和成果的壮观对比,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大寨人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锄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苦干,把山沟改造成良田,把山坡改造成梯田。虎头山有名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田。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面前,他们不气馁、不畏惧,与天斗、与地斗,响亮地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口号:“不要国家一分钱,不要国家一斤粮,不要国家一件物;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大寨人改天换地的精神,惊动了毛主席。毛主席于一九六四年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从此,大寨人更如沐春风,把一个崭新的大寨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寨面貌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小的展览馆,透视着大寨辉煌的发展史。 离开大寨展览馆,下山步入大寨风情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楼顶端的“大寨”赤字,街道两旁排满了书有“批发大寨土特产”等字样的各种招牌。大寨土特产琳琅满目,大寨酒、大寨枣、大寨米、大寨草帽、大寨核桃、大寨羊毛衫……用心去选,总有自己喜爱的东西。往里行走是站在山上看到的一排排大寨车厢式的房屋,陈永贵故居就在这一半窑洞一半露天瓦房的“车厢”中。陈永贵故居是大寨风情街的靓点,几十平方米的空间,人出人进,络绎不绝。由于游人拥挤,我竟忽略了一个签名售书环节,拥挤的人群中看到有人提着一个手提袋,原以为是大寨的土特产并没引起注意。回到旅游车上,才知道那是陈永贵的儿媳妇出售的陈永贵儿子陈明珠亲笔签名的《陈永贵传》一书。错失一本《陈永贵传》签名书,喜爱书的我感到十分惋惜。好在回来的途中,有人将自己购得的《陈永贵传》一书借给我欣赏,一路捧读才略感欣慰。 大寨,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成一座美丽的公园。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当年的人造森林,如今郁郁葱葱,成为省级森林公园。所到之处,是一派硕果累累的景象。如果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的窖洞整齐划一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后新盖的楼房和别墅,更是黄土高坡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大寨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丰硕成果的取得,完全是靠自己主宰的。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过那个年代,仅靠一次参观是不会体会到那个年代、那代人的感受的,抛开兴衰,不论荣辱,我们只需静静思考这段历史。除了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什么叫做艰苦奋斗,什么叫做自立自强,什么叫做集体观念……唯有这些精神,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永久回味和感悟的!这种精神是任何美丽风景所无与伦比的大寨风情! 抱着感悟大寨风情,洗礼人生境界的心态参观大寨,大寨之旅将是一次超越时代、催人奋进的旅游。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平凡的亲爷 | 下一篇:我与合欢花有一个美丽约会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16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29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14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41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54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65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5次
乡村的天空阅179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