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文与俗
管理
作者:平时 发表时间:2016-01-04 14:23:0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如今,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一步步加快,越来越多的文化大融合似乎已是势不可当的趋势。文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文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在接受新兴文化的同时,擦亮双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选择地接受,让我们的文化,向着健康有序地方向发展,让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使其成为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犀利明快,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欣赏佳作,推荐共赏,遥握,祝新年愉快! |
现代社会,因为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增加了所有人了解世界的机会。一些平素根本就不起眼的些事物也变得人尽皆知,也有可能变成一种大众化的趋势,形成潮流。 当然,了解得越多,促进作用就越大,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有可能提高。普通民众不知道的东西,通过网络传播的力量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意识,在不断地更新的文化环境氛围里得到了改善与升华。于是,人们在温饱之余,就开始关心某些原本不那么重要生活方式,或者关心八小时以外的休闲时光与节假日了。就连普通老百姓传统的逢十做生祝寿的老习惯,现在也变成了年年岁岁过生日,岁岁年年庆生辰。包括外国人的某些习俗与洋节,也变成了人们每年必须庆贺的必备节目。 从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来看,吸收外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容性,是一种社会文化之进步。但从社会精神层面来讲,某些模仿与青睐是一种低端的媚俗心态在人们脑子里发酵的结果。诚然,人类所有自己能掌握的文化价值首先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于社会文化的使用方式与理解程度,都会决定一个社会里的个体,或者一群人的文化品位。许多时候,有可能因为某些人不当地使用文化这个媒介,而使自己原本想达到之目标变得南辕北辙。 本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洋节圣诞。社会根本就没有给人们过圣诞节的假期,但这个并没有防碍人们追求那种洋味。所谓的平安夜晚,市区的繁华地带早已经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圣诞节原本是发源于中东巴勒斯坦地区的一种信仰神和天国的宗教,后来传入西方,在中世纪的欧洲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耶稣作为神的象征是(天主或称上帝)的圣子,通过牺牲自己成为人类的救主(弥赛亚,即基督)。从此,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为当今三大世界性宗教。在西方人人眼里,圣诞节本是早期的基督教受到排斥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救渎。不如此,基督教可能就没有今天之影响力。 当然,洋文化也有它一定的穿透力,也会融入了普通人们的生活中,要不圣诞节的晚上就没有人约我们去吃饭了。这种样子吃饭与其说是过洋节,倒不如说是找一个理由聚一聚。本来大家兴趣很高,说去一家新开张的火锅店尝尝鲜,不曾想餐馆老板却别出心裁地在门楣上打出来一条十分刺眼的“好吃狗请进”的招牌,那种招牌让人怎么看就怎么不舒服,文字玩过了分就变成了诲辱。其中有人看了一眼招牌,调转头就走了。 在历史上汉字里的“狗”这个字,并不像现在网络上为了搏人眼球而称呼人单身狗那么简单。狗,在汉字里很不好配词,除了赞美儿童的狗头狗脑以外,大部分都带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城市里有了洋人的租界,你我之辈因为建立了新中国,皆无缘“享受”那种洋人在租界里规定的某些区域“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之侮辱了。也许,现代人们早忘了那些苍桑岁月,历史上的卑躬屈膝,一多半来都是用狗来描述。人与狗之间的这种从属之关系,在历史上是一种呼来喝去的驱使之岐视。 俗原本不是带贬义的汉字,像风俗,民俗一类的辞汇其实指的是一种文化。文本源,俗为卿。俗这字意的本身从不带贬意,在社会发展到中,使得某些东西流于俗,那就成为了带有俗气的俗意。如果不去予以修正,长此以往,某些事物就会变得俗不可耐,俗就成为了俗气。就如一位美女穿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或如某某人做了一件超出了人们想象的事,其它人也跟风,跟着着模仿,其结果只能是流于俗气。历史上的东施效颦的典故,就是俗气最明显的例子。 自矇昧时代起,人类就被起源于生活的、以文字为精髓的文化所逐步逐步地晕染,故有文而化之一说,是以文字文化就成为了文明之源头。人类从一群长着毛的动物,在不断地自我进化中,逐渐地蜕变成如今穿着衣服的文明人,所以一般人不容易接受自己与其它动物划等号,这种心态在文化的范畴里应理解为脱俗。 而现代人之俗,实为生活派生出来的一种倒退之现象。俗的源头在于生活的随意,在于追求的放松,在于人之思想意识里最原始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野性萌芽,那是一种潜意识的物种抵触,起源人之意识上的进化。某些流露于生活中的粗鄙,已经具备了与文明相对立性的暧昧与粗糙,必然会被归之于俗。 其它的比如商业性的广告之类的文体,应该是我们文化之俗的开始。那些不规范,那些谐音与牵强附会,就如我们前面说的招牌,你让他叫上几十年,一些不那么文明的称谓被叫出了名,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这就可以理解为俗成,但这些与好吃狗之刺眼还是有一些区别,在我们文字里,“好吃狗”等同于骂人。我们不太注意别人的广告词怎么写,其原因是大部分的人有自己的定见,并不会相信广告之说词,因为那些其实正是文化俗气之根源。 现实生活里有了太多的俗,就不足以道论。而我们只有找其源头,找其因文化之俗而俗之于社会的现象。文化的俗首先在于文字表述,它粗俗地表露在外,露于生活中的文字的俗才是俗气的鼓动者。 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煎熬与提炼,早已发展成为包含着社会政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精神的、以及物资上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明文化,其文化的本身已经是高洁无瑕的化身。文化的包容性既广且阔,高深也厚,它可以诠释事物之美丑俊俏,可以褒贬世事之是非曲直。在漫长的岁月中,文化已是一种普天共生共有媒介,人皆取其华据为已有。就如写作品,就如立招牌等等,人们尽用其精,断不能背弃,背弃文化之发展的脉络。盖因文化本源自于生活,却又因生话而重新融入生活中,是以文化就被人们定性为生活之产物,无论富贵贫贱都是文化的共有者。人皆莫不携文以安其身,以立其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国家民族的存在,莫不与文化凝聚力相关联。文化分裂了,民族也会分裂。文化低俗了,世风便低俗灰暗,千秋万代莫不如此。再高雅之文化,抵不过宽泛之世俗的浸袭,抵不过世俗之风的死缠乱打。故此,文化就很容易陷入了世俗的泥沼。 自从有了网络,一般普通人都可以在网上为文亦文,尽情地表露自已的情绪与意愿,实乃好事一桩。只可惜了那古老的文字,竟然被人们随意编排,肆意嫁接,弄得面目全非。一个标题或句子中间,要么夹一点点英文字母,要么夹一个日本文字,也可能这些人只熟悉这几种常见的外文,要是能懂得更多一点外国文字,一句话可用十国文字编成也未可知。诸如单身狗,好吃狗,剁手以及其它一些刺激性的文字累见不鲜了。汉文化本来是一种含蓄文化,古代人称出轨者为红杏出墙或拈花惹草,而现时流行于社会的“小三”、“二奶”之类的蔑称,大概是比较文明社会里带一点暗示性的称谓了。文明一些的、鄙视人品的语言一般用猪狗不如来形容,描写生命的痛苦大多数与牛马相比较,以此来诠释人生之现象。 其实人们骂人最重的一句话就应该是猪狗不如,因为骂人畜生太不解恨。十二生肖里面的动物原本没有好坏之分,像牛马之类的牲畜是好畜生,因为人们心目中有俯首甘当孺子牛的牛,有老骥伏志千里马的好马。这些向好的词汇与像猪狗不如这样的贬义,是在民俗之中逐步逐步地形成的结果。这也不是人们偏好,实在是狗天性太狡猾,猪又太笨拙,它们相较于牛马的任劳任怨的劳动那真是差得太远。 当然,自从人们把狗当成宠物,狗的身价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狗自称也不仅仅是网络,有些正规出版物也接纳了作者以狗喻人的文字,比如妻在做什么,而我忙得像狗等等句式。不知道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一种文化之退化现象。古人自比为牛,今人自以为狗,或如有一天我们的文化会把牛马不像,猪狗不如挂在嘴上了。 我们所说的文与俗,与文化与民俗同为文化的一部分,既有分界线,也相关联。我们既不能免俗,也不能流于俗。文明与俗气曾经左右我们的过去,也会左右着我们文化的将来。如何使文与俗之间不至于出现矛盾,就需要我们用好传统文化,规范好现代文化的使用方法。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 蒙山雨后 | 下一篇:蓝色心情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12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28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08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37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51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63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2次
乡村的天空阅174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