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访古村落记——维垴 磨石 社城
  • 管理
    作者:榆社王跃东 发表时间:2015-03-28 17:05:25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本文作者以文友相邀一起去探访榆社的古村落踏青活动为线索,详细的描述了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充分说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表现了文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一篇游记将榆社的古村落描写的美丽至极,语言应用得当,通读此文如身临其境,欣赏,期待更多佳作!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发神经者。他们自费探访挖掘榆社的古村落文化,应是最可爱的人。世俗中常常有人为这群人冠名,称为神经病患者,这是不应该的。           

        ——题记

      3月22日,十多位文友相邀一起去探访榆社的古村落,算是今年的第一次踏青活动,这是我十分向往的。由于母亲住院,我的心情很乱,一时难以抉择。清晨,我本着试一试的矛盾心理,开车到了集聚之地。想着,若是车上坐满人了,不能多拉我一个时,正好借机去看护母亲,虽然我早已与亲人们打通了招呼。偏偏多出4人,有人建议增开一辆私家车,可偏偏仅我一人带着车。而此次活动的始作俑者是好友,且是各自掏腰包,我于心不忍,遂同行。

      山路崎岖难行,很是颠簸,不禁心疼自己的爱车,又凭添了一些愁绪。我们不知不觉地走了40多里,终于到了第一站——维垴。维垴属于社城管辖区,是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自然村,位置十分偏僻,很少有外人光顾。我们一下车,立即引来了好几个村民的关注。从他们惊讶的表情中,我懂得,这一群花花红红、衣衫不土的来客,让他们多么好奇。文友们兴情高涨,赶紧打开了“走遍榆州,文学采风”的旗帜挥动着。霎时,寂静的小小山村便喧闹起来了。

      我们来到了一个小院门前,一名村妇微笑着站在那里。不时有两个黄色小狗,在人群中串来串去,十分亲昵,逗人喜爱。村妇说,那是母子。一小群牛正在门前摊着秸秆的场地上悠闲地吃着,旁边堆着一堆牛粪,还有一堆干枝柴薪。数棵树纷乱地静静伫立着。这种田园式的温馨,有多久不曾回头注视,早已不记得了。走进农家小院,但见古旧的土房、鸡窝、低矮的茅厕、挂玉茭棒的空架栏杆、奔跑的小鸡、墙上挂着的獾皮等等,无不吸引着陌生的眼球。对于我来说,虽不算稀奇,却早已淡忘。我曾在类似的小院中,生活了11年。那童年的梦的记忆,那童年的故事,隐隐浮现。但对于一些从未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过的人来说,皆是那么好奇、兴奋。与喧嚣的城市、优裕的生活来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却同样都存在于人间。但这样的院落,并不是古村落。一村民自告奋勇当我们的向导。于是,在向导的引领下,我们开始向古村落走访而去。

      走在凹凸不平的山石小径上,向四周观望,沉睡的春天在山墨中渐渐醒来。虽然早春的季节,依旧那么荒凉。但春天的气息,无处不在。身后的圪梁山上,无数碧松绿意盎然,夹在青枝之中,傲视苍茫,引人争望。村民所讲的顶山庙,隐约其间,化作烟云。道边溪沟中的嫩水,清清流淌,不知从何而来,又向何处流去。那清澈的水哗,隐隐透着一股凉气,又仿佛含着东风的讯息,在叠草丛生的枯荒间,似在欢唱。一棵老杨柳,似醉非醉似躺非躺地仰头弄翘,隐逸的嫩枝红意,正悄悄地迎着春光。恰与对岸暖阳坡上的两棵挺拨苍松,遥相呼望。苍松的两大翠枝,像是巨人的双臂,正高举着向着碧海云天。可惜,松下的龙王庙,早已尽毁。据说,庙里佛彩精美,一应俱全,庇护着这块宝地。松树旁边,是一个很大的羊圈,数百只黑白相间的羊儿,正“咩咩”地叫着。

      小溪与小径正好同向。恰逢一队牧牛从溪丛经过,其自然之态,引得争相拍照。小溪边缘,有两个四个穿孔的石柱,一立一卧,甚是古老。多人不知用途,有点好奇。经询,乃栏牲畜之栏杆穿绑之物。有人经不住诱惑,径直玩起了石堰中流出的水哗。一股清泉从石堰中涌出,仅没有源头。向导讲,乡人以其为圣水,竞相共饮。而不远处,轻轻的瀑布之声隐隐传来,遍寻却见钻在了石峡缝间。峡缝两边,有小洞,深不可测。向导言,传说一条扁担可以担起来,不得而知。峡缝间,是一弯曲短潭,深近三尺,清澈见底,透着灵光。沿着石径,间或踏上草丛,多为枯荒之草。独有一片绿茵,寸短之长,不禁引人注目。与其相对的下方不远处,有一片冰雪,如一朵白云,静静地相嵌在草丛中,形成鲜明对比。不禁欲问,为何独独那一片方园之地,没有消溶呢?阳光也直射其上啊,心中道不明白。此时,我出发前的阴霾情绪,已然消散殆尽而情趣悠闲。同时,我也一直没有听见莺啼。抬头环望,西沟边坡上的几棵高树叉上,数个空鹊巢,正随风摇摆,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油然而生。

      古维垴村就在维垴山的高处。我们一边爬坡一边观望,走了约数百米,到了村落的旧址上。有一棵苍松,坚韧挺拨,绿色葱葱,其旁的菩萨庙、山神庙,早已不见。有一座尚可居住的倚山而筑的石拱结构的三间遗石屋,特别引人注意。向导说,那原本是二层楼式结构,上层已不见踪影。我们细细端量,石墙、石窗、流水石槽皆雕有古老花纹,最感叹的莫过于那么多上千斤重的石条,不知是如何搬来彻筑在这高山房屋之上的。宽阔的围墙全是残缺的石块,墙上搁着4块磨盘,可见这是个富有的人家。屋后有一棵5个人连手环抱不住的老槐,依然遒劲。一个小树洞里,留有蜂巢遗迹,却无一只蜜蜂,很是遗憾。离老槐不远的山坡之上,又有一座尚可居住的三间石屋,院中插着铁蓠,满圈尽是羊粪。站在此屋顶观望,一座土木屋,静静地冷落一旁,周边不少残破不堪的土墙,摇摇欲坠。土墙边,有一棵褪尽了皮的杨槐,显得十分苍凉。这真是个两极分化的世界,因而产生了不少不解的谜团。我站在半扇形的石盘之上,紧闭双眼,任凭风从耳边吹过。可我的心,仿佛要与古人对语,仿佛要回到过去那个红红火火的村落之中看尽世态炎凉,仿佛就是村中的一员。我细细地搜寻着每一点响动,仿佛是在穿越时空,生怕错过每一点身临其境的瞬间。只是,每过一个画面,都是那么迷糊,全然分不清一张脸孔。忽然,山顶高树上的两只喜鹊,“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也把我从幻梦中叫醒,倍感惋惜。我又顺着山坡或已埋没的阶梯登上了高处,俯瞰四方,倍加凄凉。但见一片荒芜之地,或破屋,或山洞,或山道,或磨盘,或石堰,或群树等等,都处在一种遥远而不可触及的世界里,多么苍茫。或许每一个地方,都似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倾诉着苍凉。而古老的气息,仿佛是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了心头,压得喘不过气来;又仿佛在云间飘泊,引得久久地思索。站在萋草丛中,文友们兴奋难掩,有的试着搬石条,有的舞会旗,有的卧着拍照,索兴闹着、跳着、唱着、笑着,开了一场小小的聚会。流行歌曲、陕北民歌便响彻了云霄、响彻了山野。此时,多么希望村落的主人,能够听到我们的脚步、听到我们的声音。这是隔世的交流,共同享受着大山的胸怀和心脉。而这时,恰巧一架飞机从头顶飞过,长长的尾烟,像是一条打开过去与现在的通径,让无数的灵魂聚在了一起,难分今古。短暂的几个小时悄然地从身边流走,却不愿离去。离开古村落时,部分人走上了山梁,未走回头路,那里一定还有别的感慨。而我,要去寻找新村中的老人,想解开心中的谜团。同时,苦吟道:

      寂山遗故址,村落尽残崩。登高环视野,不见古人踪。

      堪叹萋萋草,悲鸣飒飒风。感时催泪下,怨洒断石丛。

      欲觅游魂影,孰知葬土空。蓦望春茵处,悠闲绿意浓。

      老槐闻喜鹊,苍柏傲孤峰。但愿传承久,今朝莫是终。

      恰巧在村边,我遇到了一位78岁的老人。于是,我坐在他身边,为其点上烟卷,听其讲着他记忆中的往事。他说,古村落有30多户人家,百余口人。大约30年前移到山下,现在又移民到山外的北翟管村。如今村里约有20来口人留守着祖上的土地和牧畜;古村石屋的主人,算是财主,常年有雇工。盖屋的石条,都是从邻山上抬运而来的。我问他,是否有日本人来过?他说,他的爷爷就是被日本人用石头砸死的,村里还有一名妇女,隔着山坡被日本人用枪打穿了小腿。八路军30团在此驻扎时,村里有四个人当了兵,其中一位后来还当上了军长,是个将军,前些年曾回来过;那古村落是个宝地,出人物,现在不行了。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还了解到,老人曾下过煤窑,现孤寡鳏独而居,国家每月发工资2700余元。这时,文友们都陆陆续续聚在一起。有几个妇女走过来,兜销笨鸡蛋。虽说比市场上的价格贵点,我们还是购买了许多,遂带着笑容离开了维垴。上了车,我不禁咏了一首《水调歌头》:

      走访古维垴,巡迹觅根源。不知断壁残垣,衰败是何年。今欲寻踪问远,踏遍荒丛石院,无处冒炊烟。长叹子民去,空有破屋怜。

      抱老槐,眺松柏,判雕岩。拾来扇磨,瞧瞧能否对成圆。叵奈盘石缺数,隐没尘间封土,好事最难全。但盼古村落,代代护看严。

      离开维垴返程的路上,我们去了磨石村。磨石村,就在路边。仅仅剩下5户人家的村子里,甚是孤独。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有两个光棍兄弟住在一破旧的屋子里,漆黑不堪就如他们脸上疑是煤炭一样,令人心酸。皆言,几十年未见过这样的场面了。倘若让孩子们来看看,肯定受益匪浅。

      出了磨石村,尽管饥肠辘辘,我们还是来到了社城。社城,现在是个大城镇,古代气息却很浓。据史料记载及文物考古,社城原为榆社古城遗址,历史悠远,人杰地灵,尤其这一带的不少传说,更增添了神秘色彩,无不令人追思探索。社城曾作为一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虽已成为过去,从当年留下的残墙断壁、瓦砾砖块、夯土陶片,以及寨圪顶、庙疙瘩、皇城凹、寺址等沿用地名,仍可隐约找回过去歌舞笙箫的痕迹。据说,曾建有关公庙、大戏台、南北碑廊、佛殿庙、黄龙庙、泰山庙、菩萨庙、文昌阁、真武阁等。现仅存真武阁仍矗立着,守护着这一方的子民。我们独独走访了真武阁和古城墙遗址。残存的原建土城墙之一截,南北长约400米,宽约15米,高约30米。城墙堆土夯筑,断面可见文化层,多有唐代泥质绳纹板瓦、筒瓦、陶片等,历尽沧桑,仍不失当年的威姿。它象一道巍然屹立的天然屏障,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这座古城。站在城墙上,一种神往之心油然而生。

      离开社城,我们返归县城就餐。半天的走访,就这样悄悄地落幕了。但留在文友们心中的那种追求与探索,才刚刚开始。


     
    赞1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茹小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违纪记 下一篇:西关吊桥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走进四月阅250次
    走进春天阅35次
    人间烟火阅386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6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