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原创文学_火种美文站
当前位置>> 火种诗歌网>>谈诗论道>>内容
诗歌当常存悲悯
  • 审核管理
    类别:谈诗论道 作者:子在川上曰 发表日期:2016-11-22 09:12:44
    编者按:仙是仙,佛是佛。仙气和悲悯之心是两回事,修仙本是堪破凡尘,不因六根杂事而困扰,而所谓悲悯,恰恰是主动地搅动六根。花草枯荣只是一个天地法则,本身无所谓悲悯,有所悲悯的,是以悲悯来解释花草枯荣的人心。那这也意味着,这种悲悯的人心,充满了主观色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过度扰动,只能适得其反。只有先理解了这点,你才有谈悲悯的资格和前提。否则不尊重基本规律,无法衡量自身能力,便只能用热望换取挫败,最终收获怨憎。宽容何来,不是空口白话随便说说就会有的。一个宽容的人,一定是内心足够强大,强大到就算把预期降低一些、困难增大一些,也仍有余裕去从容应对的那种人。而一般人只是困于自己的生活,偶尔显现出一两道灵光,用以描述自身。这样的人本身并不具备宽容的条件,自然也无法习得悲悯的心法。这其实是对爱好者提出了近乎专业的要求,这并不合理。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由专业者来做,而爱好者只需要具备共情的能力即可。也就是说,你不需要他们具备你所说的这种能力,你只需要他们能够理解你说的这些,并在你自己的文字创作中印证这一点,从而让他们对此产生更深的体会即可。所以这篇文章归根结底其实体现的是当下诗歌创作中一个最为掣肘的问题,就是专业作者和爱好者不分,爱好者创作只能孤芳自赏的作品,而专业者创作的具有含金量的文字,却没有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技法和内涵。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诗歌和小说不一样,小说是一个看上去门槛高但实则门槛低的体裁,而诗歌恰恰是一个看上去门槛低实则门槛高的体裁。正是这种体裁的特质,导致了很多人对于诗歌都跃跃欲试,但却很难有几个人真正愿意去钻研精通。这是诗歌的自带属性,你没法改变。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更多的引导。让更多的爱好者更为系统地了解诗的技法和诗的视野。其中,“系统”二字十分重要。你要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说,读者会越听越迷糊。所以你在说话的时候,首先脑子里要有一个大致明确的理论体系。那么你前前后后说的话,才能围绕同一个主题。同时,不要忘记不断地进行认知升级和自我迭代。但凡是遇到更为先进与客观的理论,就主动吸收与容纳。这样,你才能引领读者在诗歌技法和理念的认知上,始终保持更新。

      晚上,某美女诗人同我QQ。问到对她最近所写的一些诗歌的看法?我说,灵气有余,仙气不足。少了仙气,诗歌再空灵,灵气再多,终究还是显得油滑和世故,在空中飘呀飘的,落不下来,落不到实处。说到这里,我解释一下:我所说的仙气,不是王霸之气,指的是诗歌中的悲悯之心。诗歌没有悲悯之心,就没有感染力,就会显得空洞,木讷。即使再空灵,也飞不起来。诗歌只有常存悲悯,落地后,才能与这个世界完美融合为一体。也才更有感染力,散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来,张力无限。

      一花一草一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花有花的世界,草有草的世界,树木有树木的世界。一部分花草树木死亡后,躯体腐烂,给另外的花草树木提供肥料、水分和养分。所以,花草树木们是心存悲悯的。正因为如此,它们各自不同的世界,才能完美地穿插,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人的世界也是一样,你只有心存爱心,你才能感应到这个世界的爱,也才能得到更多的爱。你只有心存悲悯,你才会碰到悲悯的人,你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与爱护。

      佛是慈悲,悲悯的。所谓观世音,所谓佛,其实,他们都是来自于尘世中的尘土。他们睁大着悲悯的眼睛,注视着尘世中的芸芸众生。他们之所以成佛,就是因为他们比尘世中的人多了一份悲悯之心,多了一双能够看透人性的慧眼,仅此而已。佛是宽容的,包容着一切,他不会挑剔,不会逃避。好与坏,善与恶,真与伪,都在他的心里、眼里。这样,他的大肚里才有大慈悲、大智慧,眼里才自然流露出来悲悯情怀。

      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是有佛心和佛性的。他的心是宽容的,理解所有的好坏、善恶、真伪等行为。他的眼神是睿智和悲悯的,能够看穿所有现象的本质,对坏、恶、伪的行为发出警醒的声音,让我们警惕、警戒。但是,他不会挺身而出,去参与政治,去粗暴地干涉社会的各种行为。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善与恶、真与伪、好与坏,都出自于这个社会和社会上的人的内心。他用自己的一颗爱心来感受这尘世中人的喜怒哀乐,用满是悲悯的目光来看待这世上的美与丑。让我们时时反思,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然后,我们自己来为这个社会,剔除身体中的坏、恶、伪等东西,这就是诗人和诗歌的作用。

      她说:“可是,看了过多的坏、恶、丑等东西,我会很伤心,失望,难过,甚至于吃不下饭。我不再快乐,不再相信这个社会是美好的,和谐的。”其实,她错了。如果我们一味的歌颂、赞美,一味地为了赞美、歌颂,就摒除了所有诸如坏恶伪等不美好,我们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笔下,如塑料花一样的虚伪的和谐,虚伪的美。那么,这样的诗歌是不是太虚伪、太造作,太丑陋?何况,诗歌本身是向善,向真,美好的。尽管悲悯的诗歌时不时会映射出一些不美好,不和谐,甚至是丑陋、丑恶的东西来。但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诗歌才显得更为纯洁、干净和美好,才更有仙气,这个社会也才更有诗意。




    用户打赏列表
    关闭
       
    上一首诗: 论“论诗”     下一首诗: 论诗诗三首
    阅读(3297)  分享     收藏(0)    投稿     评论(0)    编辑:塞宾的左手
    全部评论(0)
    关注
    作者:子在川上曰   拥有713篇作品
        标题     作者
    春怨阅9次
    春雨阅166次
    醒酒阅148次
    诗十一首阅158次
    小城阅11次
    2024清明阅161次
    春怨阅9次
    醒酒阅148次
    诗十一首阅158次
    2024清明阅161次
    清明阅16次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获得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火种公益文学保留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火种公益文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3 huozwx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