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说的自然是立场决定方向。在理论界有立场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脚踩两只船以大公姿态两头索名的立场。
一面承认中古诗韵已不可读,一面又说用各方言均可体会中古诗韵的风味,实为荒诞。为此甚至不惜把中古诗韵说成飘渺的可任意变形的怪物。
可惜唐人不认可这点,直接证言说中古诗韵本是吴音。
想现代七大方言音系之间风格特点差距巨大,若其中之一与中古诗韵同音系,那么其它方言就更加差得离谱。何来“用各方言都可体会”之说?
企图以都有入声来拉近各方言与中古诗韵关系的说法也不经一驳,如:用粤语入声就根本体会不到吴音风味。
谬论终是谬论,即使凑个万万言,也改变不了。
方言中那些非吴音者,进不合时代大同趋势,退不合中古诗韵原味,可谓诗韵鸡肋。只能作为某些人平水梦的精神自慰剂。
~~~
摘录:
天宝年间(742—755年),吴音《切韵》被誉为“时俗共重,以为典则”,很多韵书多取陆法言《切韵》,使吴音在北方大盛。而元廷坚则力推秦音,唐释慧琳熟悉关中汉语,慧琳在撰写《一切经音义》时,独取元廷坚《韵英》一派的秦音,而不取陆法言一派的吴音。如该书卷8《槌打》下,注云:“下德耿反,陆法言云都挺反,吴音,今不取。”
后世《切韵》一派的吴音盛行,衡大都按吴音读弄,而《韵英》一派的秦音衰歇,今只可藉书上窥往古的关中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