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有关大雁塔》一诗,真可谓不知其所以言,脑海里仅留下一片迷茫。
作者在《有关大雁塔》这首诗里,要留给读者一些什么呢?诗写的很平淡,语言完全是口语话的,且是一种毫无修饰式的口语,这在高度凝聚语言的诗歌体裁中是极其少见的。如:“也有有种的往下跳”,这就是把地方方言直接融入诗句里。然而,当你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以及有关大雁塔的种种传说典故。那么,你再读这首诗时,必然会有一番感慨,或是对作者心中想要留给人们的是什么会有所理解了。
《有关大雁塔》的写作时间是一九八三年五月四日,八三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有“先知先觉者”走出了迷茫的困惑,在经济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行列,这是诗作者所说“那些发福的人们”之类吧。而更多的人们却是迷茫的,国内形势从“以阶级矛盾”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工作”为主,计划经济方式转变为逐步形成市场调节为主导作用的经济转型。这一时期许多中国人都处以“摸着石子过河”的探索中,迷茫,或是徘徊,抑或说是惶恐,皆而有之。这一普遍性的问题,正是作者创作《有关大雁塔》的时代背景。
诗中首起句“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作者在这里为了诗的精简而没有说明大雁塔的相关传说典故,然而,作为西安市标志性的建筑物,西安市的居民以及来西安市游玩的人们必然知道: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塔内有许多著名的古代诗人如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等留下的诗作,有“雁塔题名”之说。塔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有“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等等。名塔一座,记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佛学在中国的历史渊源。接下来,作者向我们述说了爬上去的“不得意的”与“发福的”人们,只是为了做一次“英雄”吗?爬上去一次,或者两次,还有那些纵身一跳,真正成了“当代英雄”的人,诗读到这里以接近尾声,然而,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仿佛什么也没有,只是作者的一番自言自语式地讲故事,且故事平淡,毫无悬念,亦无惊心动魄,情感激昂之处。且慢,我们来捕捉全诗的主要字眼,作一些概念性的概括吧:无疑“大雁塔”是诗中的基础字眼;“爬上去”是诗中的动作要领;“英雄”是诗中所要到达的目的地;“不得意的”与“发福的”人们概括了诗的人物范畴;这一串字眼联结在一起,一个诗的意境就在我们眼前铺展开了:一种向上的趋势引导着人们,这种向上的力是什么呢?作者没有说,读者可以任意想象臆测,最简单的你可以想象成游玩,爬上去鸟瞰城市风景;或是一些人世路途上的迷茫感,上去了,再下来,下来,再上去,让人们沉沉浮浮;人生的突破口在哪儿呢?抑或往高处想:或是理想,或是荣耀,或是爱情……总之,是一种文明精神所凝聚的内力,这种无形的力引导着人们爬上去。当然,会有不如意者纵身一跳,成了最终的“英魂”,亦然大多数人是回归茫茫人海之中,完成一次《有关大雁塔》传说的延续。好像一个“字或词”在特定的场合,派生出另一种含义,因而有了引伸意义。就《有关大雁塔》一诗,我们从其写作背景与文化底蕴又是否可以引伸出这样的理解。既:当代诗人们对时代感的迷茫和徘徊以及潜意识的反叛觉醒,悟出一种“精神向往”的极度寻觅,蕴含着对古代文明的反思与现代意思流的进程。
诗中尾声,作者重复着那句“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这种回文修饰使诗更具有韵律之感,细思忖,这种回文修饰是很有必要的,并非画蛇添足。因为只有知道了有关大雁塔的一切,才能勾勒出全诗的情感之处,大雁塔既是情感的起点,亦是情感落脚的终点。诗贵在于留下遐思,而这种遐思是有迹可寻的,非盲人瞎马地东张西望。好诗,该留下点什么?《有关大雁塔》一诗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与现代人思想相互之间勾通的结果,诗作者通过平凡的意象张力,使联想纵横驰骋,完善了时代背景下与文化蕴涵通达的艺术整体感,使一首看似平淡无奇的小诗,有了潺潺流淌的情感之源。
附:《有关大雁塔》
作者:韩东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