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朦胧,不表字意的“月色不明以及模糊,看不清晰”。在诗体内,是否可以引申为“似曾相识”却又“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一种感觉呢?朦胧诗一说,从八十年代起至今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了。“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一些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创作的新诗”(摘抄章亚昕、耿建华所著《中国现代朦胧诗赏析》中吴开晋所写“序”文),按此范畴推论,韩永忠的诗《有时》可谓当之无愧的朦胧诗。
《有时》一诗于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发表在青藤原创文学网。当时的责任编辑怀素有一段精彩的评语:“最后一首(即指《有时》一诗)是一首爱情诗,朦胧的爱情,甚至连爱情都不是,只是一种懵懂的情愫,却在记忆中那么清晰难忘。”。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有时》的结构构成:第一节是两个“有时”,以第一时间进入题目《有时》。其实,我们要回忆一个人,或者要说一个人,是有着无数个“有时”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非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完的,作者却只精选了两个“有时”,取材自然而贴切,文字优美而语气委婉;第二节引入“我”这一主语代词,我与诗中主人公“她”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半字未提,只是通过我“静静的看她”更进一步说明她的美,此一节的比喻来自于生活,比喻新颖,语句清新;第三节又以一个“有时”起头,外加省略号,这一节中“有时”所给的意象与前两节所给予的意象是截然不同的,“陈旧的栅栏”与“破裂的土墙”有暗示时光流失之意,而省略号则令诗文的篇幅很好地收缩在精炼的程度上,这一节亦是诗中的转折处,通过内涵承接以下第四节的内容;第四节以白描自然景色为全诗的结束句,这一节看似轻描淡写,却又是多么的巧夺天工呀,它与第一节的文字内容上构成了通感效应,艺术形式的表现让人叹为观止。纵观《有时》的总体结构是:入题,交待,转折,结束。可见全诗结构严谨,无画蛇添足之处;诗体形式不饰雕琢,顺其自然;文中内容一气呵成,丝丝入扣,情感决不拖泥带水,无病呻吟。
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作者的词汇选取。第一、二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诗中主人公“她”的刻画描写,将她的自然美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态势呈现出来,只是第二节多了一句交待“我”的主语句子,从而把视线的距离拉近了,多了一份亲切感与真实感。作者选取了“阳光、白皙、花纹、秀发、温暖、黄瓜花”等熟悉而温馨的字眼,字、词、句的组合完美无缺,清晰而雅致。如“儿”一字,这里不是实指,是作为一种语气助词反复出现的。作者在文中三次用它,使语气贴近生活的口语化,又增添了亲切感;诗中选字也很考研,如“风也会撩起她长长的秀发”一句中的一个“撩”字,将风拟人化,手法娴熟而无雕琢痕迹;又如“小巧的腰身犹如这个五月儿”的“黄瓜花”一句中的比喻,让人融入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中,更加感受到“她”的活龙活现以及亲近可爱了。第三节内容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此节里的用字一改前两节明快,清晰而多含褒义内容的阳光色彩的字眼,这一节却是用了灰色多含贬义内容的字眼,如:破裂,陈旧。字面用意起伏较大,幸好,不曾改变内容的转换承接。我们来赏析第四节吧,作者通过留给我们的“压水机旁”和“黄瓜花”这些字眼,我们是可以推理或者判断为“她”是一位乡村姑娘,或是在田野间劳作的美丽村姑。于是,我们看到了“远处仿佛炊烟缭绕”这样一幅田野风光图,这里既是虚写,亦是写实。虚写的是炊烟缭绕勾起我们对“她”的回忆,仿佛她就是在那炊烟袅袅的升腾中来到我们眼前;实写的是那一幅美丽的田野山水,她的美源自于自然的田园风光,是一种爱在此时此地的流露。最后一句“小小的河流闪耀着微薄的光芒”,以其巧妙的通感艺术与第一节的内容形成了首尾唤应。河流闪耀的光芒正是太阳的照耀,第一节阳光照在白皙的脖颈上留下的花纹儿,光芒与花纹儿二者相辅相成,让人感觉恍若如梦,是在欣赏花纹儿,还是在欣赏微薄的光芒呢?一切美丽的想象从此展开漫漫之路,凭君舍取情感之路吧,诗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是一环紧扣一环,被作者展现的一览无余!
读此诗,可以看作是爱情之作,亦可以是一种向往美的暗示,还可以如怀素编辑所说的《有时》“只是一种懵懂的情愫”,是一种情愫在寂静中的自我表现。《有时》一诗留下的是一种朦胧的张力,作者除了暗示“她”之美丽外,并没有直接或间接地说“她”的美丽可爱,仿佛什么也没有说,所有的只是一种“含蓄”的力量引道我们去追逐诗的美感,令我们仿佛融化其中而被美丽所包围了。诗贵在含蓄,且留下想象空间。然则,这种含蓄不是矫情做作让人如坠烟海,而是留下的想象空间亦在合情合理的脉络里,让人寻根溯源扩展自己的情感享受。就此一点而言,《有时》是朦胧诗的佳作可谓当之无愧了。
附:【有时】作者:韩永忠
有时 阳光照在她白皙的脖颈上
留下好看的花纹儿 有时
风也会撩起她长长的秀发
留下温暖的漩涡儿
我坐在压水机旁 静静的看她
小巧的腰身犹如这个五月儿
一簇簇的黄瓜花
在甜美的时光里吐着清香
有时 她穿过一排陈旧的栅栏
靠近破裂的土墙
……
远处 仿佛炊烟缭绕
小小的河流闪耀着微薄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