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坟墓》
一些坟墓都建在了山上,
一些房子都搬到了山下,
我们成群结队地去了城里。
到了冬季,我们
三三两两地回到乡下
在鞭炮声中被抬到了山上。
櫺曦:
私不太清楚對於當地的喪葬風俗(潛規則),
這首詩擅用其角色的位置變化,
山上山下各自風情,各自有其意涵,
較不了解的是僅一個季節更替,如何從山下進得去山上?
鞭炮聲的舖陳?
夫子:
老家人是土家族,按照习俗,是不能火化,必需土葬的。
鞭炮声中,在道士的引导下抬到山上挖墓穴进行掩埋。
櫺曦:
其實這首小詩私讀來是頗為心酸感,
不知為何,對於文化與風土民情的感慨在此刻,
感覺都一波波地襲來。冬季可以是何年的冬季呢?
這是唯一不解的點,感覺逝去的時間多了許多許多...
成群結隊地過去卻三三兩兩地回來,
山上山下,兩種土家族人。
夫子:
现在,老家山上的土家人都搬下了山,住在山脚下。
年轻人都进了城,打工。很多人就永远地留在了外面,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够得以在年老的时候回来,最终被抬到山上掩埋。
他们也只是在人生中的最后季节,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回来。
这就是我们土家人的生命的轮回,也是宿命。
櫺曦:
這亦是自己在之前所說的"心酸",
這樣的環境逼迫(我比較喜歡這樣形容被出走的家鄉),
在台灣鄉下亦相當常見,不過這兩三年來拜金融風暴所托,
已有部分年青人願意回鄉工作。死了,才告返家鄉,如此
對家鄉的一份情誼究竟何在?苦了一生,最後也落得鞭炮聲起落。
相當悲苦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