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在年轻的时候读了许多枯燥无味的哲学书,浪费了时间不说,还因此而破坏了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知觉,走了许多弯路。如果不是因为殊遇,我这一生在学问上是废了。现代许多哲学流派的书其实陷阱丛丛,为了总结自己的教训,使别人不再象我一样受骗,我写了此文,但愿此文对人有所启悟。
我非常怕读纯粹西方一些现代哲学家的大部头著作,因为其中可能有许多奥妙,但往往也故弄了很多玄虚,纵使费大力气弄通了,结果发现得不偿失。我想读的是文学中蕴涵的哲学,是文学家式的哲学家的作品,中国的哲学大都如此。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往往是诗人、智者、政治家和文学艺术家,可以说,中国是诗、艺术、真理和生存的完美统一,比如,老子、孔子、庄子、司马迁等等。老子的《道德经》是绝妙完美的哲理诗;孔子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审美意识,儒家教人的学问是六艺的兼备和贯通,非常的有诗意;庄子的哲学著作更是奇丽的文学杰作;司马迁的《史记》熔历史哲学文学于一体,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完全可以和荷马的史诗媲美。而在西方,只有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有文学性,尼采彻底抛弃了哲学体系,用散文和格言形式写作,并且声称自己是第一个悲剧哲学家,直接把哲学当成了艺术创造;海德格尔虽然有体系,但人们都称他诗人哲学家。我很想当一个画家,把这两个人的哲学用画像展现出来,使之象画像一样让普普通通的人们看懂和理解。本文先拿海德格尔做试验,失败了从此搁笔,永不招惹。
但就一般人而言,很多人都觉得海德格尔的哲学不是一般和通俗的哲学,不易解作常识,不是用简明的语言能解释得了的。所以,许多人一谈起海德格尔的哲学首先想到的就是玄之又玄、晦涩透顶、高深莫测。要想给他画像,恐怕是难上加难,费力不讨好。我看却不然。
海德格尔哲学的特异处在于他的哲学有着诗的灵性的和美学的闪光。虽然海德格尔哲学乍看上去象一团迷雾,但他的本质蕴涵着诗的灵魂。要想把握他的哲学,一头进入他故意制造的迷雾之中去寻找恐怕不行,必须站在更高的天之上才能看透这团迷雾。所以,我觉得要想从海德格尔哲学中获益,一般的研读方法恐怕不行,最好不要纠缠其文中字句,要启动灵性和悟性,他的哲理追求诗意和诗化,他其实是一个地道的诗人哲学家。因此,首要的一步是把捉其核心意象,然后对之进行草描,否则将深陷其泥潭中不能拔足。我二十几年苦读哲学书籍的教训使我获得了一个秘诀:对于许多哲学流派,抓其意象或不求甚解正是跳过其故设陷阱的智慧和策略。再者,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中有90%以上的文字是文字游戏,是运用语言工具进行玩耍。并且甚至可以这样说,对待他的哲学著作,逐字逐句理解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应当象杨戬那样捉住孙悟空后先要“使勾刀穿了琵琶骨,使其再不能变化”。也就是说:炸碎他的体系,解除他的魔法,撇开他的文字游戏制造的烟幕,根本就不去研究他制造的种种幻象,而是死死把捉他的灵魂。
海德格尔毕生思考的哲学问题是存在,他一生追问的问题就是存在的意义问题。他的主要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任务是追问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的副标题是:以时间性阐释此在,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境域。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应当特别把它标画出来:第一,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是最广泛的,是绝对的,是一切存在者存在的境域,它是超越一切存在者的,这个超越性就是存在的最根本的存在意义;第二,时间是超越者的超越者,是存在意义的境域,是存在开展开放的境域,时间超越一切存在而存在,时间是存在的存在,是存在意义的意义。当然海德格尔并不这样说的。
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存在与时间》一书的主旨,海德格尔在追问中发现一切存在首先都是存在者的存在,没有存在者的存在是空无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因此,要追问存在的意义首先必须从追究存在者开始。并非所有的存在者都行,存在的意义必须通过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显现出来,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与一般的存在者不同,这种存在者在他的时间和世界中已经在领会着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把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称之为“此在”。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问题是海德格尔追问存在意义问题的切入点。此在存在的根本意义是时间性,《存在与时间》一书实际上是论述的此在与时间性,用时间性来阐释此在的意义,因此,这部书叫《此在与时间性》更确切。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但没有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一切存在者的存在都无法被领悟,一切存在和存在者都无法被感知,此在是存在者的存在者,是存在者的范本,此在就是人,但并非是人就是此在,必须是已经对存在有所领悟的人才是此在,儿童不是此在;没脑子的人不是此在;痴呆人不是此在;植物人也不是此在;此在最少和必须是有常人能力和知觉能力的人。不被此在领悟的存在没有什么意义,被领悟了的存在才是存在,存在的意义在于此在,而此在的意义又在于时间性。
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任务是启人思,启悟本就寓于人的能够穿透人的肉体与真里照面的灵性和真我,启悟人之去达于本真的存在,亦即启悟人去走入真理之门。取得知识和经验不是哲学的功能,哲学也没有此能,那是世间技艺的功能。哲学也不会教人如何处世,因为哲学本身就不会处世,哲学本身的命运就是不合时宜的。所谓大众哲学乃是哲学之被灭于大众。归到极点,哲学和文学及宗教一样。任何时代的哲人和哲学家都是人类中的极少数,否则哲学就成了人人必须的家常便饭。哲学一旦很合时宜,并为群众普遍掌握,则此哲学非庸俗哲学必是被滥用或普遍误解,如当今的老子和庄子已经被普遍误解和滥用。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初看容易被一般人笑掉大牙,但,哲学的开始每每为婢女付之一笑,“不笑不足以为道”。哲学运思之始,必然离常人之常识而远去,真正的哲学探讨本质上必然不合时宜,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更始于常人的一笑。
1.人与世界
人就是人的世界,人必然形成人的世界,有人方有世界,人与世界有不可分性。世界不是人的容器,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象某种东西那样被放进一个容器里。人与世界是内在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如若分割,人将不人,世界将非世界。世界是人存在的方式,人也是世界的存在方式。这就是此在的基本机制。
人作为一种可以领会的存在和被领会了的存在向来是我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多次说:“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听起来很给人以唯我主义的感觉。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我在是世界在的前在,是我的世界在的前提,我思就有了我的世界。但海德格尔非常不满意笛卡尔的说法,笛卡尔的我思遮蔽了我在的优先性,因为我在更源始,所以不如说:我在故我能思。世界的观念来自人,是人创造了世界。石头、机械、物质、动物、植物没有世界,它们只是摆在那里的现成事物,它们只能寄寓于人的世界。在人之能看到的宇宙里,唯有人有世界,人的存在其实是世界性的存在。石头没有世界,小草没有世界,动物也没有世界,他们只是不同的存在者或说他们是被扯散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没有天空,没有星星,没有天地,没有万事万物,它们只是作为有我的世界的存在,它们只是存在,绝对构不成世界性的存在,也领会不了什么是世界。没有了此在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一切存在都失去了意义;人没了,世界自然消失,宇宙自然空寂。何为历史?即那个曾在的人的世界不在了。何为发展?一个世界代替了另一个世界,旧世界中的新世界产生了。
2.非本真的存在状态暨常人
人只要活着就处于常人的生存状态。而人的世界就是常人生活状态的世界。人的非本真存在状态正是人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存在状态。人迷失在人的常人状态中而不再是自己。
人的存在首先就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人在就是世界。而这种存在作为人之为人来讲不得不在之中,人之在之中是被外力强行推入的,一如鱼之要活不得不在河海和泥潭之中,不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在之中,是不得不在的在之中。此乃钢铁命令:你必须存在而且你在你的世界中必须那样存在,这就是你们人!而这种人的被抛入首先是被甩进常人式的存在中,常人式的存在状态是一种非本真的存在,海德格尔说:“此在(即人)在世以非自立和非本真状态的方式存在”。而此常人式的非本真存在状态控制着一切人的存在,谁不如是也不行,谁不符合也不行。那么何为常人?就是平均存在状态的人,是那杂然共在的人,是那些被繁忙和烦心带动着不得不随着别人繁忙和烦心的人。常人的在世首先和通常必然沉迷于他人控制下的非本真存在状态中,此之又谓人的沉沦。在沉沦中,常人式的非本真存在状态又表现为一切被他人带动:他人上学,我也要上学;他人考上大学了,我也要挣扎着考上;他人有彩电了,我也要换上彩电;他人当老板了,我也想要当;他人上EMBA,我也要学着上;他人离婚了,我也觉得和那个人再也过不到一块了;他人喝酒喝醉了,我不醉也不尽兴;他人上网玩电脑,我也要上网聊天;他人喊毛主席万岁,我也得喊毛主席万岁;他人喊打倒刘少奇,我也要喊打倒刘少奇;他人说气功是骗人的,我也觉得气功就是骗人;他人说对文化大革命应当全盘否定,我也就觉得文化大革命没有一点好处。总之,他人干什么我也得努力学者干什么,否则,随不上常人的潮流,随不上时代的潮流,不与时俱进就要被淘汰嘛!
他人就是常人,是个平均的人,不是任何某个人。而这个常人在实际生活中永远是查无此人;常人是个无形的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常人又是无处不在的人,常人随时都可以把你的存在从你身上拿走;你以为是你自己存在,可是在常人中从来就没有过你自己,自己一开始就是他人。人们时时处处都在跟随他人走,他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谁人曾真是过他真正的自己?他人是一个流,是一股风,是一个浪头,是一种带动力。常人根本无法独立思考,即使常人以为的自己思考的思想和想法和建议也恰恰是他人的或符合或暗合他人的;一点小水滴怎么可能独自跳出大海和江河而自己兴风作浪?常人没有自己,常人也没有自己活着过,活着的只是他人。
海德格尔说:人云亦云的公众意见统治着常人。常人的存在首先和通常就是这种平均状态,亦即坠入或沉沦于非本真存在状态。人总是被公众意见和他人任意摆布,哪有真正的自己存在?
人首先和总是沉沦于他人中,沉沦于常人的杂然共在和平均状态中。人又总想找到自我,标榜自我,人之争也总是为自己,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个自己是非本真的,自我恰恰是他人。人沉沦于平均的常人状态中找到的只是他人,找到的是人云亦云的自己,常人式的存在永远没有自己,在没有自己的自己中谈认识自己也永远无法认识真正的自己。
海德格尔的哲学其实就是一种人生哲学,以人的存在问题为本,他真正发现了现代所谓自由人的不自由,现代自由人的困境与其生存环境的必然冲突。这恰恰与文学艺术异曲同工。他责备传统流俗的哲学忽略或偏离了人生问题,唯有他将哲学置于人生的土地之上,去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问题。
3.非本真存在的诸种表现:情绪,繁忙,闲谈,好奇,两可。
哲学一向轻视情绪,但海德格尔却说:最纯粹的理论也有情绪。其实情绪是一切哲学家必然或总也难免要透露的倾向,所以,任何哲学都免不了情绪化,都不免有点情绪。马克思的思想向来被称作非常理性的,马克思的哲学被称为最彻底最客观的唯物主义,但看遍他的著作让人感觉至深的恰恰是一种对现存社会不满的情绪和莫名的愤怒。哲学都不能逃出情绪,何况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反映和再现着人的日常生存的最基本的情绪。愤怒出诗人也出哲学家,而且还有一种说法是爱情和爱神创造了诗人,这些都是情绪。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传统哲学相比更是一种情绪,海德格尔哲学首先是一种情绪,而且是一种诗人的情绪,他散发的最基本的信息和智慧也是情绪,是对传统哲学不满的情绪。考夫曼说:“拒绝归属于思想上任何一个派系,否认任何信仰团体(特别是各种体系)的充足性,将传统哲学视为表面的、经院的和远离生活的东西,而对它显然不满——这就是存在主义的核心。”“存在主义是一种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感受,在历史上我们随处都可以辨认出来,但只在现代它才凝结而为一种坚定的抗议和主张。”陈嘉映先生说:粗略的一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首先就让人感觉到作者散发或表达着一种虽败犹荣宁死不折的情绪。
哲学和哲学家们不过是闹点情绪,不值得政治家们大惊小怪、草木皆兵、小题大做;更不值得和他们较真和斗法。不合时宜是他们的特点和骄傲,那就叫他们在他们的小世界中维持他们的这点东西吧。否则他们就不是他们了。
而对于常人来说,则繁忙使情绪不再孤寂,人们因之而沉迷于繁忙之中。中国人就更加突出,无论谁见了谁都喜欢说我忙的很!忙是忙,茫然也是忙,只要忙就好,就算不是无聊,就好像是真的活着。人们到处都在显示着和说着:我在繁忙,我忙的很!忙就是表现,忙就是展现,忙就是现身,忙就是我的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这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已变为我言故我在了。这就是说,存在的意义要到语言中去寻找它的真正家园。
闲谈是散淡了的情绪。闲谈的结果是维持着闲谈,使闲谈更加象扯淡或东北人说的“唠嗑”。可以说,闲谈是常人最基本的存在,闲谈展现着常人的存在状态。同时,闲谈又是情绪的一种,面对面的闲谈和扯淡少了,慢慢就被网上的闲聊代替了,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闲谈很多都已经变成手机短信了;闲谈已经使情绪呈烟销云散之像。
人的好奇心是情绪的奇形怪状。好奇也只是好奇,不会产生什么的,要产生点什么也只是有了一种情绪而已。
两可是模模糊糊的情绪,是闲谈的真谛,都可更明确的归为非本真的存在状态。
什么都在情绪之中,什么都有情绪,连石头和小草都有情绪,石头可以汲取天地之灵气变成孙悟空和贾宝玉,他们闹起情绪来可以使天地和众神都恐惧;而小草可以变成仙草化而成为林黛玉,从而变得更是情绪中的情绪。谁不在情绪之中谁就不在五行之中和三界之内,谁就是神。人总要有点情绪,其实人总也会闹点情绪。
4.真理
海德格尔的哲学不管怎样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其实都是环绕人及其存在的意义展开的。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也包含在人的生存意义之中。真理也是人之存在及其意义的一部分。
一般通俗的哲学认为真理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海德格尔哲学认为真理与所谓的主观客观的符合无关。海德德格尔看来,真理深寓于存在之中,深寓于人的生命里;但是,真理在常人的存在中又是讳莫如深的,常人永远不可能自己觉悟真理,因为常人生存的状态始终是非本真的和不自由的。海德格尔说:“自由是真理的本质本身”,而“超越即是自由的本身”。人、公开场、自由、疏明之地、无蔽、存在、世界就是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全部存在和展开之地。但这些都与非本真状态中存在的常人无关。常人怎么可能任自己自由自在的来到存在者中?常人怎样才能跳出或超越他那常人式的非本真的存在状态?常人即使在真理中生活也是被动的不自觉的。而发现的真理也不是什么与客观世界相符,而是人被真理照耀,从而领悟着真理的真谛亦即人生存在的真谛。常人要想认识真理,首先就是成为诗人,首要的就是摆脱常人式的存在方式去过一种诗人式的生活。真理是一种特殊此在即诗人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充分暴露或展示出来了他的诗人哲学家的本质,他所说的在真理中的人是诗人,真理是此在的展开是诗人式的此在的展开;他所说的真理的公开场是诗人意象中的公开场;他所说的自由是诗境中的自由,是艺术境界展示的自由;他所说的疏明之地是诗人的艺术境地;他所说的真理般的无蔽是诗人揭开的世界之暗之后的敞开;他所说的真理式的存在是诗人式的诗意居住的存在之地;他所说的寓含真理的世界是诗人的艺术世界。总之,真理的真正寓所在诗中、在艺术天地中。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又可归结为: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诗的真理化和真理诗化。在他那里没有非诗意的存在和真理,也没有非存在非真理的诗。常人的解脱和归于本真状态只有走入诗中走入艺术中去诗意的居住和艺术式的存在才有可能。上帝不在了,只有艺术是哲学家和诗人的拯救之神,只有在审美中才有存在的充足理由。这就是我们所把捉的海德格尔这个诗人哲学家的全部核心意象和灵魂。
5.人最本真的存在是什么?真人。
既然人们的一切日常存在状态都是非本真的存在,那么依据海德格尔的哲学原义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本真的存在只有在死的方向去寻觅,只有“死路一条”!向死亡存在意味着向人的本真存在状态转化。死亡使人从常人的非本真状态中解脱出来,只有死亡才是自己的死亡,谁都代替不了,属于本真的自己。死亡使常人不再是他人。死亡确证着这个人确确实实是他自己,他的死亡切切实实证明了他确实存在过。死亡是日常繁忙一切的总归向和总目的,也是人的真存在的真正实现。常人总是在死着,无论人在日常呈现何状态,无论人怎样活着和活的多么伟大和壮观,总可以看到有一个影子紧随着他们,即死亡紧紧尾随着常人而且也紧紧抓着常人!
他死了,他曾经存在过,现在他真的死了,这就是常人存在的意义。
按照海德格尔的哲学,我们最多可以得出如下的归结:如果此在只是一个存在者,仅仅在存在者层面上,他的存在就是非本真的、沉沦于常人的、为日常繁忙所驱使的因而也就是非真理存在的此在,也就是异化的此在,封闭的此在,被抛的此在,不自由的此在;而此在一旦领悟了存在的意义,他就跳出了存在者层次,他就生活在本真的状态下,他就存在在真理中,他就是展开状态的此在,他就是自由的开放的和非异化的此在了。
如此,我们应当说,海德格尔并不知道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应当是什么。他只知道常人和诗人而不知道真人,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只是个诗人哲学家而不是哲人,他没有超凡的智慧使常人变为哲人,他的哲学最后只能是一种情绪,而且还是一种无奈的诗人情绪。他指示常人走向真人的道路是“死亡”,当然是死路一条。这不能怪他,因为他本人都无法超凡入圣,他本人都没有修成真人,他凭什么可能指导别人成为真人?!
那么,与真人而比,常人就是假人吗?常人的存在就是不真实的存在吗?在这里,海德格尔的哲学已经有了宗教的倾向,归根到底有了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情绪。当然,这一点他本人是不清楚或不知道的。因为他描述的常人生存状态是对的,但他并没有描述真人是什么生存状态,他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真人。我说海德格尔是一个诗人哲学家却不是哲人,一定有人坚决不同意。然而我说的哲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是智者,是指不在常人生存状态中的人,是真人的状态。在古代,特别是在古希腊,哲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更是圣哲苏格拉底的主张。在古代,哲学家就是哲人,就是过着哲人生活方式的人。在他们那里,哲学不是一种可以研究和探讨的学问而是他们追求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是一致的,他们的哲学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统一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近似中国的道家之真人和儒家之君子的修炼方式。把哲学和宗教当作学问进行研究和探讨只是近代以后的事,是哲学和宗教的变异,这里就不多说了。
据我们所知道的真人的生存状态确实有点象“死亡”状态的人,例如张三丰真人、王重阳真人、丘处机真人等等,他们的活着与常人的活着有着本质的区别。常人活着永远在名利和七情六欲中奔跳折腾,而他们这些真人对这些东西已经看得很淡很淡的,根本就不执着;常人有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这些真人却可以没有,所以他们既在世中又不在世中。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进入存在和世界又可以轻而易举的抽身而去,他们的失去存在是自由的放弃而不是他人拿走的。能够自由自在从常人存在状态中抽身而去的常人就是真人。真人的状态和境界才是存在问题超越的境域,但这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境域”永远望尘莫及的境域。由此看来,真人的境界和状态已经不是人而是神的状态和境界了;也可以说是哲人式的“死亡”状态,这些真人正像苏格拉底说的哲学家们的生存状态:“哲学就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真正的哲人一直在练习死,训练自己在活着时就保持死的状态”。“对于哲学家(即他的修炼弟子)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走向圆满),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