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原创文学_火种美文站
当前位置>> 火种诗歌网>>谈诗论道>>内容
作词偶得
  • 审核管理
    类别:谈诗论道 作者:一色长天 发表日期:2016-05-27 12:04:21
    编者按:关于诗词的功利性来讲。古诗词和现代诗有语境上的不同。现代诗写到极尽处,写的是现象。而古诗词写到极尽处,写的是境地。现象是对万象本源的关注,而境地是对人自身的关注。所以基于此,诗词是以人为本的,是要把人的心绪活动放在首位的。你专注自身,不搞些虚头巴脑的头衔,人家反而更能知道你到底是什么,能够从每个读者的角度给出其明确的定义。所谓“无名而自名”,就是这个道理。关于古汉语语境,我之前有过论述。就是后发的东西总是比原发的东西具有更多的兼容性的。就好像许多新软件,无法在陈旧的操作系统中打开。语境也是这个道理,它最终一定会指向古今相通、一脉相承的内容。不单是今天的新事物无法进入其中,也包括已经在历史中渐渐失去温度的事物也同样会被其抵制。也就是说,已经不存在的,不能进入到今天;尚且未发明的,不能进入到原先。而要在今天说原先,必须同时进行这两道筛除。关于学养的问题,其实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就好比是大学里的马哲毛概,是一通百通,凡物类皆有用的内容。而另一部分,就好比是专业与专科的知识。其实学好前面一部分,对于一个人的学养提升是最为明显的,因为它的提升,可以作用于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概念新了,观念新了,看世界的眼光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就高明了。运用到诗词写作之上,至少意境和意蕴就深了,至于能不能找到最好的词汇加以承载,那是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用一个比较可笑但也确切的概念,这是对你业务能力的考察。具体的诗养、词养深,就是业务熟。而各种观念高级,就是指导理论对头。虽然我们极力否认这种世俗的区分模式,但归根结底我们无法否认其本质的相同。关于长天兄“有思,有感,有得”的六字箴言,我很同意。但值得考较的是,感于思之先。我们的大脑是习惯于先形成一些模糊的东西,再形成一些确切的东西的。使模糊的东西确切之,这是一种能力。使模糊的东西保持模糊,从而使其存留更多能指的功能,是另一种能力。诗词的其中一种根本属性,就在于使得文字保持在一种“可感可知而妙不可言”的境地。所以,如何处理和应对模糊的感觉,是积养到何种等级的一个重要指标。讲到谋势的问题,见出长天兄治学已到精深之处,一般人在通常的层面上,是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的。其中讲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创作或是创造本身的一大属性就是未知和不可定性。即是在创作的伊始,你内心只有一股因灵感而产生的感应,你无法确切地说出其性质属性。即使是作品初创完成,当你感觉到其逻辑脉络不甚合适,你仍旧可以“调势”。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先前写了两句诗,“天地悠悠非过客,怎可浪荡换浮生”。你觉得这个势好像不对,太假太装。你就可以试着反过来说,改成“天地悠悠皆过客,不如浪荡尽浮生”。这样就显得通顺而洒然地多了。同时伴随着这种势的调整,整篇文字的走向也将产生本质的变化。所以说,直到最终定稿之前,文字依旧具有不可确定性和可颠覆性。而文字最终令作者感到满意的原因,也是因为文字的“势”以一种自然而流畅或是雄浑而瑰丽的方式排列了下来。换言之,是因为文字的势本身具有了足够的说服力和美感。

                                            (一)

        写诗填词为天下第一雅淡之事,最忌功利心。动辄为文学而作、轻言流派风格,其必然不能随情,此乃快餐文学和泡沫文学的源。

        写诗填词应以娱情遣怀为要,以厚养为本,才能写出心性,作品才能灵动。读者如何体味、能否认知,不可不顾及,但可淡定之。因我自由心而出,所谓千秋任人评说尔。至于作品感召、启迪他人,是社会学家和革命家、教育家、哲学家之目的事,是诗的副产品,非诗者之能。“诗以言志”,“志由中出”,故真诗者应随心性而笔。诗词除了怡情本身承负不了太多的功利。

                                           (二)

        选择写古韵,你就选择了寂寞。古韵有严格的体格和语境的限制,首先要能入古而后方能出古。入古,在而今注定能识之者寥寥,因之能赞你者寥寥,故要耐得寂寞,甚至因你语境太古、用词生僻(其实在古文里并非)、用典生涩而弃你批你,所以,你要寂寞。不要总想离古而作古韵,就如你选择一块地耕种,只有让植物充分汲取这块土地的营养,才能长成好的庄稼,离开土地想长庄稼,只有偃苗助长了。

                                           (三)

        做学问要有学养,作诗词要不断提高诗养、词养。诗词要有境界首先作者要有境界。境界依赖诗养、词养的提升。写诗、填词看似短时间完成的事,其实却是长时间修养的结果。故要能舍功利、耐寂寞、重积养。须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能顿悟。“唐诗万首集高远,李杜走笔留诗魂;宋词千行系情缘,苏辛落字动琴弦;元曲百段凝清冷,关马涤墨汇曲泉”。此乃中华文学之瑰宝,作诗词者如对此无敬畏之心,或叶公好龙不作深研,或自以为是标榜创新,或一知半解制作快餐,尽管成作万片、名负天下,尤为泡沫文学制作商也。此缘“缺养”。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五千多年文化,上至老庄诸子、下至妓吟俚语,诗、风、骚、歌、赋、行、律、绝、词、曲乃至现代、后现代均以相通,皆为“养库”,不可不察,断取其一二者,为“薄养”。有语:“熟读唐诗三百首”,此常为世人误解,以为“熟”即为熟读,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不为“熟”也,为“浅养”。

         关于“积养”吾有三议,与志同者共勉:其一,广读有思,广读不殆言之,有思,即要知其然,知我应何为;其二,静观有感,即静观生活,有所感悟;其三,落笔有得,成篇后要有所检讨,检讨所得亦检讨所失。

                                           (四)

        填词至要在于谋势。作词之难,在上不似诗,下不类曲,更不同于现代诗。尽管依谱叶韵重要,但这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其最根本在于整体谋势,辨其势识其气韵,整体把握为至要。通常作词者未动笔就喜欢给自己标上了婉约或豪放的定势,此为大病也,智浅。风格问题可为之亦是不可为之,是词评者贴的标签,非作者自我定势之能。词之大势在于主旨和情景,主旨为意,情景为境,是为意境。词讲究清空,勿实质。然一味清空,言之无物,茫然不知所云;一味实质,凝涩晦昧,口号标语式堆砌。清空不可无旨,实质不可无境。如何将主旨以情景隐喻出来,即用什么样的情景、意象表达主旨,是为词之大势;情景之承接转换、纡徐斗健、交相为用、章法融会,按脉理节拍而出之,此为气韵。而情景描摹、用事用典、比兴写意,皆为造势盈气之手段,不可不思。至于遣词炼字、合律切韵是技术活,皆为后话,不可越位盖全。

    (待续)





    用户打赏列表
    关闭
       
    上一首诗: 作词偶得(续)     下一首诗: 我该跟谁走(组诗)赏析
    阅读(17147)  分享     收藏(0)    投稿     评论(0)    编辑:塞宾的左手
    全部评论(0)
    关注
    作者:一色长天   拥有256篇作品
        标题     作者
    十九首阅132次
    诗四首阅93次
    25首阅125次
    迎秋阅101次
    远和近阅52次
    十五首阅171次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获得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火种公益文学保留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火种公益文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3 huozwx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