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逃离德黑兰》影评
  • 管理
    作者:潇湘仙笙 发表时间:2021-05-01 11:32:56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很详细的影评,《逃离德黑兰》是一部庄重大气且精雕细琢,并具有黑色幽默现实主义的政治惊悚片,而所有角色的表演亦堪称完美。有着标准的政治惊悚片的类型片结构,紧张刺激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道德上善恶分明的美式主旋律,在事件的取舍上也做着减法,让故事尽可能的简单直接。

           在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愈演愈烈的今天,再回过头来几年前的这部有点特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显得别有滋味。

           影片开始交代了整个人质营救事件的背景,美国如何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因此与伊朗新政府结怨。伊朗要求美国遣返政治避难的巴列维,反美情绪日渐高涨。在介绍故事背景的时候,影片仅仅作出了清晰的表述,并无表露任何主观感情,不带有任何评判。

           当介绍到新的执政者用内部警察维持特权时,出现了一个被反绑的男人为另一个人舔皮鞋的画面。《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舔皮鞋,这严重损害了人作为人应有的尊严,这种不人道的、侮辱性的刑罚也违反了《世界人权宣言》第五条的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惩罚”。而且即使触犯法律,也不应该由内部警察滥用私刑,而应该“由一个独立的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世界人权宣言》第十条)。

    影片中伊朗人质危机的起因,要追溯到几十年前。伊朗在中东和伊斯兰世界都是个很特殊的国家。一是它是什叶派穆斯林,不同于占绝人口大多数的逊尼派。很多时候,同一宗教下互斥异端的仇恨,甚至比对异教徒的仇恨还要高。二是它曾经不是这么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在1980年以前,这里长期是一个世俗的君主立宪国家。在1950年代,伊朗人民选举了世俗但反西方的摩萨台任首相,摩萨台推行的国有化石油资源等政策触动了西方石油公司的利益,因此英美策划政变推翻了摩萨台,而让亲英美的国王巴列维掌权。然而巴列维并不太争气,全面倒向英美,同时生活腐化,挥金如土,还过于激进地推动伊朗全盘西化,并滥用秘密警察来维持统治。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在这个古老国家根深蒂固的宗教势力的带动下,愤怒就这样爆发了,形成了今天这个迥然不同的伊朗。

         《逃离德黑兰》在片头就交代了巴列维王朝的罪行,以表明伊朗人质危机一定程度上是美国自食恶果。全片的的镜头语言也比较中立,比如抗议人群冲入大使馆,发生在市集的冲突,街头起重机吊着的尸体,披着黑纱的伊朗妇女啃食着肯德基鸡翅,大批童工们在监督下拼接着被剪碎的文件,一系列画面表现了冲突的残酷激烈,而暗中保护受困的人员的加拿大使馆中的伊朗管家、伊朗文化部的官员、机场工作人员等,又展现了伊朗人的人性善良开明的一面,而不是单一的妖魔化。

           电影里中情局特工托尼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以拍摄电影取景为理由,将被困人员伪装为导演、制片人、布景师等剧组身份,最后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回到国家后,托尼仅仅获得了一枚由总统秘密发放的奖章,中情局领导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我们想听到掌声,我们当初就加入马戏团了。”

           诚然,片中的仍存留着部分政治、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其所追求与弘扬的人性与文明,超越了政治、宗教、意识形态而存,是世界人民所共同认可的,这也是其重要价值所在。


    u=1611631971,1200934388&fm=26&gp=0.jpg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素颜鸽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影评《扫黑•决战》:我们之所以觉得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 下一篇:向上不兼容,庄子寂寞无人懂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