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扶孤露,勤黉弃牧鞭。
魅丸多入眼,诺奖累擦肩
故土需核盾,家贤胜外援。
襄国肝胆许,勒砺屹云天。
注:王淦昌乃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于1997年11月19日发现的小行星1997WG1,获得国际永久编号(14558),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
“孤露”:指幼年父母双亡。王淦昌的童年遭遇十分不幸,4岁丧父,13岁丧母,靠大哥和外婆抚养长大。生于兵荒马乱的晚清时代,幼年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靠放羊为生。他的外婆却一直鼓励他:“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聪慧过人的他就这样一路刻苦学习,从小学读到清华大学,靠读书丢掉了放羊鞭,走出了农村,更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成就一代襄国之才。
“魅丸”:指神秘的微观粒子。王淦昌三次发现微观粒子踪迹,三次获得了问鼎诺贝尔奖的机会,却因客观原因失之交臂。第一次是在居里实验室,当时权威的科学家们,都认为能妥妥穿透10厘米厚的铅板的,是由“伽马射线”所导致的结果。年轻的王淦昌对试验结论产生质疑。他直觉伽马辐射根本没有那么强的贯穿力,立马跑去找导师迈特纳,向她提议说,如果能改用更先进的探测器“云雾室”来重做实验,兴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迈特纳笑着摇头拒绝了。觉得眼前这位年轻的学生,想法太过天真。更何况,一个刚入门的毛头小伙,又有什么本事,可以与众多科学巨擎叫板。王淦昌并不死心,接连恳请了几回。迈特纳却一意孤行,始终不肯给实验器材与机会。王淦昌无计可施,最终只好黯然放弃。3年后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同样想到用“云雾室”重做当初的实验。结果,他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新粒子——中子。它的威力能够轻易将铀的原子核击成两半,同时放出更多中子,从而实现链式裂变反应。中子的发现,相当于一把钥匙,打开了原子能应用和原子弹的大门。查德威克因此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得知了这个消息的迈特纳,简直惊得连手里的杯子都握不住,亲自登门跟王淦昌道歉。 第二次是王淦昌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消息一经传开,迅速沸腾了整个物理学界。后来,这个方法被命名为“王-阿伦方法”。预言,谁能发现中微子,谁就能获得诺贝尔奖。只可惜旧日的中国,没有任何先进设备条件。最终美国科学家莱因斯,利用“王-阿伦方法”成功在实验中观测到中微子,摘下了诺奖的桂冠。这次诺奖的折戟,不因为人力,只因为国力太弱。 第三次是他带领着团队再创壮举:从4万对底片中首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成为世界高能物理历史上的一项里程碑。王淦昌的名字也被刊登在各国报纸里头。所有人都坚信,王淦昌只要肯继续研究下去,获得诺贝尔奖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但这时的他,正手握着一封来自祖国的绝密电报。美国强势围剿,苏联背信毁约。中国必须从夹缝中另谋生路。祖国需要王淦昌领军研制自己的原子武器。第三次来到诺奖门前,已是天时地利人和,他却选择了亲手关上这扇大门。放弃所有成果、荣誉与前途,头也不回地踏上归国之路!
“家贤”句: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陆续撤走援华专家,把相关图纸文件都烧成灰烬,还不忘撂下一句狠话:“没有外界的帮助,中国再过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好好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其中有一位苏联专家心生不忍,离开时说:“没有关系,我们走了,你们还有王淦昌。”果然回国的王淦昌不负众望,终于耸立起中华的核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