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暮雨细致的评论中,为我们解析了《沉睡的海滨》一文的写作思路。是的,我们每个人写诗都要有一定清晰的思路,尽量让自己的诗文有灵性,有血有肉,每句话的寓意,以及其中的某些句子衍射什么,自己应该清楚,感谢暮雨。
我一直感觉诗歌是积淀和灵感的共同产物,这首诗歌的来源有三个,其一是来自于朋友聚会中的谈话“鱼在海里淹死了”;其二则是《诗选刊》杂志的同题诗赛“沉睡的海滨”;其三则是我的价值观念,以及喜欢假想的坏习惯。
首先来剖析第一节“空气冻结了,在冬天/鱼缸里的鱼还活着”这一句分别用了“倒置”和“描摹”的手法,在冬天空气冻结了,实质上是自己的心绪冻结,自己心境的一种坦白,鱼缸里的鱼还活着,是一种写实,但是与前句相搭在一起产生一种矛盾感。空气都冻结了,那么为什么鱼还活着?这就让人感到一种匪夷所思,一种矛盾感。而这种矛盾的来源就是面对一切应该的事情,却是超乎常人想象的不应该。凸显矛盾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心理矛盾,凸显出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矛盾。
本身人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所以社会乃至世界的矛盾是可想而知的,当所有的矛盾体相互碰撞,又怎么不矛盾呢?接下来的第二节:“海面没有结冰/海里的鱼,淹死了/季节笑了”这一段是联想,我看到鱼缸里的鱼联想到海里的鱼,用“活”与“死”来凸显双重矛盾,一种是“活与死“的状态对比,一种是所处于环境的对比。面对这种矛盾与对比,想说的说的只有三个字”为什么?“世界存在太多的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私立孤儿院失火导致七名儿童死亡、他们的灵魂在天堂又是否得到安置?为什么中国其他地方的孩子上北大清华比登天还难,而北京人却是轻而易举,为什么钓鱼岛事件中国和日本各说其词,可事件依然存在,紧紧的对峙,而不是解决问题。世界存在太多的为什么?可是我们解决不了,难道只能袖手旁观?对于此类的敏感话题还是不提的好。
只有像那海一样死沉沉的不说一句话,才是安宁的。第二节的前两句仍旧是凸显矛盾,还有常人的一种不可思议。记得有个成语叫做“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是环境。而如今鱼在水里淹死了,以这种姿态,这种方式离去,又多么的不可思议,就如一个水手淹死了一样。而后一句”季节笑了,是一种讽刺,同时也是一种自嘲,两个都是丑角。
一个人最可怕的敌人是自己,那么自我的定位就显得举足轻重,人最可怕的就是自负。“与海邻接的陆地/疗养着,叶落的淤疾。”表面和实质总是存在着差别,“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的总结也有一定的道理。跌倒在最擅长的领域里,亦或是被最信任的人陷害也是常有的事。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有这样一句俗话“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因为不会水的人不会去冒险,又怎么会被淹死呢?所以一些矛盾的产生实际上是有道理存在的,矛盾一直存在,而所有的矛盾都有其原因,塑造而成的是常理。“海滨睡了/风蓄谋杀害/整个海”一个人的判断和蓄意不一定都准确,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很好,光明磊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最好的警钟。
整首诗歌是纯粹的意象产品,没有刻意的塑造,只是在将情绪表达,还有当时的瞬间状态,没有逻辑可循,更没有什么内质可研究。我相信诗歌因为有情绪和情感而变得有血有肉,同时诗歌是一个灵感产物,不能刻意的追求一些东西,有些东西在过后连诗人都不知道是为什么。当然我不是一个诗人,我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是诗歌门外的人。能够做一个好的写手,都是一种奢望。不过我想能够做一个好的写手就足够的幸福了。最起码能够“执笔述心”,这也是我写文字的唯一信条。
附原诗:沉睡的海滨
空气冻结了,在冬天
鱼缸里的鱼还活着
海面没有结冰
海里的鱼,淹死了
季节笑了
与海邻接的陆地
疗养着,叶落的淤疾
海滨睡了
风蓄谋杀害
整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