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句拗、下句救”,很多人弄不明白,其实奥妙都在“仄平”两字之中。
仄,倾斜、狭窄;平,就是平稳、安定。所以原理很简单:上句不稳,下句稳之。
这个拗不是指拗口,而是指声情不平稳。如:声情激越,偏向一极。偏得过多,拉回来收稳。而拗口是诗律不允许的。
由于五言、七言诗每句字数相同,所以趋向稳定,但一直平稳则如死水,所以律诗倾向于用平仄交错律来产生活性。这个交错律能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声情需求,但有些情况无法满足,因此产生了用拗,并衍生出“救”。至于后,有些人字面未表达清楚的情感也借声律来表达了,其中包括拗律。
以清翟翚《声调谱拾遗》所举的几种拗句来分析:
1
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上句拗于后部,下句退避一格,待其势消再双平稳之。
2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上句五仄,局促之势过猛,下句三平以待,其中包括退格消势,为最恰应对。
3
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上句参差不定,下句在句中处添一平,以夺取核心来消化。
4
种柳南江边,闭门三四年。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上句尾三平连阴气势,下句以“闭”字仄起化解。
5
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上句“夜”字小拗,下句起字“江”小救。
6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有拗未救,更添一拗,诗意为上。所幸下句“出”为入声,算添个小拗。
7
秋半百物晦,溪鱼去不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句四仄,下句未明救,与拗字为入声有关。但细究的话,会发现下句前三字声韵母皆细弱,与b、k、ang、ong等洪亮有力之流相反,属于暗救。
8
寺分一派水,僧锁半房山。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上句入声“一”字出,下句“僧”字半救即可。
9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对称式拗救,以保持平衡,下句第一字也救,效果更佳。上例“漠漠”为叠声词,可看作一仄半;下例“空”字若仄读会拗口。
另七言例一则: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上句后五连仄激越陡峭之势猛烈,下句先以平声“双”缓之,再后退一格将下句的后半句起字作平声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