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家乡的高跷与地秧歌
管理
作者:耕石 发表时间:2014-01-08 08:21:4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年俗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逐渐演化发展形成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文化现象是一种主流文化。即使是放在现代社会的文化氛围里,她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跳龙灯,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船,赶庙会以及一些地方特有的民俗活动都是我们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并加以发扬光大的文化精髓。作者发出叹喟!这些扣人心弦的传统民族文化大餐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淡化,也许以后只有在回忆里才能享受了。问好!欣赏!祝创编快乐!荐读! |
家乡过年最热闹要数正月初二了,这一天不仅进财神、吃捞面、大拜年,走亲串戚、会朋访友,最重要的要数“过会”了。 “过会”是大拜年的一种形式,是商业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下级对上级的一种集体团拜的礼节。主要通过高跷和地秧歌两种文艺形式,来自民间,扎根群众,对平民百姓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享受。 天津的文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有当地的曲艺和评剧,杂技、武术也很普及。在剧种方面还有河北梆子,京剧、豫剧、晋剧、吕剧,以及东北的地方剧种,高跷和地秧歌就是汲取了这些剧种的精华,由人民群众来表演。他们穿着舞台的行头,表演戏出里的段子,加上滑稽成分,给平民百姓送来了一道文化大餐。 提起那高跷来我有六十多年没见过了,怪想念的,回想起来真是兴味盎然。 就说那高跷腿子吧,分高、中、矮腿,每拨代表一个单位,都是一出折子戏,高腿的演文戏,矮腿的演武戏。高跷的腿子没有尺寸规定,像四郎探母和包公戏,只要你踩得稳多高都不要紧,而红娘就不方便了,因为“红娘”还要在戏里“跑场”。白蛇传看演那个角色,要是以许仙和白娘子为主可以用高腿,要是以小青为主则采用中腿。武戏就要用矮腿了,像“黄三太三打窦尔墩”有武打,要是演武松,腿子还要矮一点,因为里边有大劈叉。这些人都不是专业演员,而是某单位的群众,戏台上怎么演大戏,他们在两根木棍子上就怎么耍高跷,每逢大年初二一“过会”,呼啦啦就是一大帮。 来会的时候打头都有一出“头子戏”,也是练高跷人的基本功戏,多是傻公子或是刘海戏金蟾,都只有一男一女两个角色。那“傻公子”男角是一位三花脸的小生,手里拿着一把大折扇,女角是一位花旦,手里拿着一根长藤条,头上栓着一只大蝴蝶,表演起来就是傻公子扑蝴蝶,主要看那公子的表演,他斜对着两只傻眼,颤颤悠悠、跌跌撞撞,总也扑不到那只蝴蝶。这头子戏相当一道通知,后面的高跷将要一拨一拨地来了。 每拨高跷都有一个领头的,称“棒槌”,是这拨高跷的总指挥。他手中拿着一对硬木车制的棒棰,棒槌一打首先是后面的锣鼓跟着敲打起来,这拨高跷就跟着锣鼓的点子进行表演,若手中的棒槌一停,这拨高跷也就跟着停。 武戏的传统剧目是美猴王,或水帘洞或闹天宫,一帮小猴子跟着乱翻筋斗凑热闹。再有就是黄天霸和窦尔顿、鲁智深和林冲、哪吒闹海等武打戏,出出演的活灵活现。最难忘的是那出白蛇传里的“水漫金山寺”,白蛇和法海倒不好看,好看的是那些鱼鳖虾蟹蚌壳精,耍大锤的王八精,他们一边耍还一边逗大家,“蚌壳”朝着大伙一开一合的,“夹”的小孩到处乱跑,“王八”的大锤对着人群丢来耍去,丢到人堆跟前又接回去,谁也砸不着。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真是岁月不不饶人呐,现在我们每年都在享受电视台的文化大餐,像这样来自于民间基本群众的,扣人心弦的传统民族文化大餐,只有在回忆里才能享受了。 外一篇:炮火迎春 ——记天津解放后的第一年“过会” 天津解放那天是一九四九年元月十五日,离正月初二只有半个月,就表演了一场终生难忘的“过会”。这源于天津的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我儿时的角度看,那高跷和地秧歌真的很了不起。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是望年成,小孩盼过年有三件事:一是“新衣新帽,放鞭放炮”;二是有好东西吃;三是看高跷和地秧歌。不光看他们耍巴,还看那热闹劲儿,特别是小闺女也可以出来看。那时我就不明白,从初一到初五,小闺女为嘛就不能出门呢?宝书是我的侄女,她就不听那一套,那年我们还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她差不多每年都来,今年大年初二听说我们家门口有“大会”(集中表演,因为是流动的,所以也叫“过会”),那天我们就挤在人堆里去看。 “小三伯你看,那小闺女多俊。” 那是一出《哪吒闹海》,她把哪吒当成小闺女了。我爸爸懂戏,差不多有名的戏他都讲过,那出哪吒闹海谁不知道?我告诉她:“那是哪吒,小小子,不是小闺女。” “是小闺女,你看她那两撮头发和两个小抓髻,脖子上还戴着一个项圈。” 我说:“那正是哪吒,你看那脖子后头伸出龙头的是龙王,那个穿白袍的是白龙三太子……”其实我也不懂,像个小大人儿似的,她像恍然大悟:“哦——”她拉着长声,把嘴张得圆圆的,挺哏儿的。 高跷演了一拨又一拨,过后只听锣鼓震天,过来一队腰鼓,在队伍的最前头有两个人打两根竹竿挑着一条红布(横幅),上面写着“庆祝天津解放!”,两边都有红旗彩旗,还有人拿大喇叭带头喊口号。腰鼓过去又是一条横幅:“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面跟的是一队秧歌,男的女的都穿着彩色衣服,腰上系着一根很长的红绸子,用两手揪着扭啊扭的,后面跟着一个人背着一面大鼓,队伍大的由四个人抬着一面大鼓,有镲有锣敲打得震天响。两边也都是红旗和彩旗,也有人用大喇叭领着喊口号,除横幅上写的外还有:“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打到京南去,解放全中国!”……这些腰鼓秧歌和这些口号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过。 这帮队伍过去了,停了一会子只听有人说:“来了,来了!地秧歌来了!” 你看那地秧歌来的时候演员们先是一路的跟头,同样的锣鼓喧天,为首的是一出《刘海戏金蟾》,刘海过后是美猴王,后面跟着一帮小猴子,那跟头翻得人眼花缭乱。那天听说是三百人的队伍,只记得最后是《水漫金山寺》,最好看的是那些鱼鳖虾蟹和蚌壳精,特别是耍大锤的王八精,他们一边耍把还一边逗大家,蚌壳朝着大伙一开一合的,夹住谁谁就跟着转;王八精的大锤对着人群丢来耍去,吓的人到处伦跑,可是谁也砸不着,直把大家逗得笑破了肚子…… “这才像过年的样子。”人们纷纷议论。 “这才叫过瘾。” “多少年没见过这场面了。” “要么怎么叫解放呢?” “那场炮火也够厉害的。”(指天津解放前夜的那场攻城战) “我看这就叫‘炮火迎春’!” “……” (节选于自传体长篇小说《海河之恋》片段)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雪花飘飞的思绪 | 下一篇:北岛佛光山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乡之念阅25次
袅袅炊烟,乡村记忆的..阅30次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48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44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61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70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81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84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