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抱腴野,兴衰领故邦。
斟鄩悉夏汉,伊阙飨隋唐。
畿古仍遗韵,郭新又烨章。
悔追才慧浅,何以会宓娘?
注:古城洛阳近4000年来,做过13个政权的国都。在洛河两岸不到40公里的范围内,还分布着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座都城遗址,“五都贯洛”的气势天下无双。正因为如此,洛阳所遭受的改朝换代的兵燹也更甚烈,所以才有了司马光那一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洛”: “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 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斟鄩” [zhēn xún] :是夏朝古都。在此泛指洛阳周围的古城遗址。
“伊阙”: 即洛阳市向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隋唐,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
“烨” [yè]:本意是指火盛、明亮,引申义是光辉灿烂。在此指洛阳新城区一派欣欣向荣的情景。
“宓娘” [fú]:即宓妃娘娘。相传宓妃乃伏羲之女,自古以来奉为“洛神”,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颂。其中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当首推曹植的《洛神赋》。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创造出一位个性色彩十分浓郁的洛神形象,其精彩动人的人神之恋,诉尽曲折跌宕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