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字几乎通篇虚写,从字面看,作者似乎是在描述情境本身。但是恍惚读来,藐目而视,你会感到这些文字的整体轮廓组成了淡淡的氤氲,之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为在时态的回溯之中,它们已被点燃,已在焚烧,已经成为某些更高层次事物的能量来源。就像把干冰放在空气中能带来氤氲一样,我们要问的是,干冰是如何制成的?很简单,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理解到他之后运用的这些意象的真正底蕴。当我们意识到意象的底蕴,作者又将其暴露开来的时候,就会形成这种章法上的氤氲之感。这种技法非常实用,也容于模仿。而之后的外一首,是对于田翁的和词。结合田翁《踏莎行·春寒》一词,会更有冥悟。其中运用到的“后庭”这一意象,与主词呼应,也与自身呼应,亦与历史上的词牌渊源呼应。所谓一呼三应,即是如此。
序:金陵,南望数十里,有双峰对峙,如双阙、似牛角,谓为牛首山。山侧遗岳飞抗金故垒。山之南麓存南唐二陵,葬南唐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山峦如画,惜后主李煜却故国不能回也。
望烟岚双阙,牛首云深,草木销魂。
幕岭流微影,把金光璀璨、琼蕊临春。
旧陵漫撩轻絮,故垒绕轻云。
恰紫霭轻罗,后庭遗曲,全付氤氲。
纷纷。问音讯,李昪应垂泪,何如人阍?
谁了春花月,叹一江春水,聊作慇慇。
江山年年新燕,嗟岁月留痕。怅满目飞花,空山千古谁与论?
外一首
【后庭花】往事无凭
回头往事无凭据,晓风何处。柳岸残月愁人顾,一路云浦。
新莺旧燕东风雨,唱平生赋。谁将韶光匀红素,后庭霜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