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字的承接部分尤其给人深刻的印象。几个接连的问题,使得这些文字里面可以安放足够的情怀。
有问题的地方是结尾。这个底不是很好,大惑不解四个字的出现很突兀,隔了不止一层。让人思考再思考,不利于情绪的直观传递。或许读者的这种反应,恰恰自洽了大惑不解这四个字。但就像你说了你会被人误会,然后真的被人误会了, 你虽说的准,这本身不是一件喜事。
对于作者来说,大惑不解四个字或许是合适的,因为可能文字前面的写作很顺利,但是到了结尾的时候,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全篇,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在反复阅读与体会之前的文字之后,作者觉得大惑不解是这一段的神髓。这一点本身没有错。只是这个是第一层。在纯写作的层面来看是这样的。
那你有没有从纯读者的角度想过这个问题?就是我单纯是一个读者,我只有兴趣读一遍,我能体会到多少就是多少,你觉得我读一遍是不是就能体会到你体会的这么多?这个就是第二层。
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作品想象成读者读一遍就能读出东西。当然你这件作品的层次很丰富,人家愿意多读几遍,每读一遍都能读出不同的东西,那是第三层。
但是单纯站在第二层上,你首先要让人们读一遍,就能读出一个相对完整,并处于同一个层面的东西。如果一篇文字里的一些东西是脱口而出的,一些东西是思考后的总结,它们就不匹配,不是一套货色。你要么从头到尾都脱口而出,要么从头到尾都字斟句酌。不能有中间态。
然而,这种中间态却是大量存在的。原因就是很多作者只意识到了第一层,而没有意识到有第二层。
啾啾啭啭那
多舌方言解嘲的朗吟起赋来
一阵风扬起
带着土气质的马
见了
兴奋大嚷夕阳的驴
太阳是苍穹中玉
玉幻想
女孩佩戴的平安扣
泄露了风轻云淡的季节
咪咪在她的身边守着她梦
青石板的歌谣磨穿他的鞋
小女孩喊他叫父亲
小女孩写下问:
是行路难,还是逍遥游?
扶摇而上可九万里?
是候鸟?
还是云软蹄踏夜凉
雁阵惊寒
岁月记忆,熟悉的陌生人
为你观星,染上观星癖的无为里
围棋的黑白子
瞥见大千
令人目眩
敏感的神经与文采
不及这大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