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唐]处忠《元和韵谱》。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明]真空《玉钥匙门法 歌诀》。
平声:哀者音高,安者稳定,莫低昂即高位保持稳定,符合五度标调法的55,同于今普通话的阴平调描述。
上声:厉者严肃,举者向上,严肃即正而有力,然后向高处上举。由于最低音不适合起读,最高音不适合用力音,24之间也不足于容纳猛烈波动的仄音,314则前半下降过大,因此214成为最佳选择,与普通话的上声调吻合。
去声:清者明晰不折,远者影响至远,即声调的尽头,哀远道,哀者音高,谓去声起于高音,既有别于平声,必然下走,即直下至尽头,符合五度标调法的51,同于今普通话去声调。
入声:是缩短横向发音的急收短音,不同于普通话轻声的轻发短音。直就是不拐弯,无论声调是否有上下倾向。
综上可知,古声调尚未有现代阳平调,即普通话第二声调。古平声的阴阳是以声母的清浊来区分,并非声调。由于阴平这一种声调的字过多,虽比普通话多一个急收短音入声,仍然在声调抑扬顿挫的平衡上不如普通话。不过正宗切韵系的吴语有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因此不会逊于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