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而神秘的西藏,有着许多数不尽听不尽理解不透的风土人情,岂是几段文字所能表达而尽的。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总是感觉到有未触及到的地方,充满着无限诱惑,牵动着敏感神经而欲罢不能。我常常不禁陷入沉思,思索回想着这段美妙的历程。
记得,当我刚刚从疲惫而劳累中醒来,又带着对高原反应的惶惶不安的神情,从火车上走下来,第一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时,迎接我的是白色的哈达,我顿时就从焦虑中获得了温欣,一种甜蜜甜美的感觉袭涌心头,充满了好奇与惊喜。我知道,在久已认知中,哈达是一种圣物,献哈达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礼节,充满了敬意、纯洁、诚心与吉利。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其中有一种说是汉张骞出使两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还有—种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着圣洁和至高无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所以非常激动。我恭恭敬敬地把哈达挂在了脖子上,一种比食蜂蜜还甜的感觉便又一次讯速袭遍了全身。这样特有的礼节,仿佛荣登《四喜》之巅,又如同获得了一枚胸章那样令人喜不胜喜。还未走进西藏的心芳,就获得了一枚揭开神秘面纱的钥匙,无比兴奋,使我对这片神奇的高原充满了向往。不仅如此,还赠送了红景天,一种抑制高原反应的药物。西藏的热情,从小事中一一显现。
我接触的第一个藏民是男导游。他虽然学会了商道中的诡诈,却仍不失豪情。从他的举止,到豪爽的饮酒风格,不难看出那种奔放的性格。他戴着贵重的首饰,吸着软中华牌香烟,足见其富有。更重要的是,从他的谈吐中,他把汉族文化与西藏文化融为一体,讲的头头是道。以国家优惠的低分数考入成都大学的他,真是时代的宠儿。他不仅热爱西藏,更是把西藏的文化倾囊灌输给每一个客人。他很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西藏的形状、传说,以及婚葬风俗,使我们对西藏这个新娘,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而在内心里渐渐接纳并爱上了美丽而充满诱惑的西藏。在林芝三天相处的时间里,我们对他除惯有的旅行潜规则外,充满了友好与笑声。我的同行中,有人与其嬉戏,说点方言,他可能听不懂,但他能从我们的笑声气氛中觉察到,顿时便不高兴,立即出口责问,直言不讳,弄得我们有点尴尬,可见其率直而纯真的禀性。我想,这就是藏民同胞的豪爽、奔野之风,胜过我们勾心斗角,胜过内地尔虞我诈之气,值得点赞。
我第二个接触的是一个小商小贩藏女。在入藏前,曾听了不少的告诫,不可轻易接触藏民,警防野性的纠缠,不能像在内地那样对货物进行任意挑三检四,只有在看准想购买的时候,才可诚心诚意地挑选并须买之。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引起敌意。因此,我对小商小贩一向避而远之。在游览雅鲁藏布江时,正逢近午,有一藏妇,坐在小商铺前端着小木碗,一边捏着糌粑一边进食。早就听说糌粑是藏族的主食,一日三餐都有。我详细地询问了女导游。糌粑,名字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进食。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民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叫做抓饭。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那时,我停下脚步仔细地端详,但见穿着五彩斑斓的藏族服饰,黑黝黝的脸上有点木然的神色,或许是紫外线所折射之故,或许是民族风格不同之故,反正我觉得有点不知滋味,只觉得她很苦。一种悯然的心情油然而生。可霎时,我又脸红了。我有什么资格来怜悯呢?凝重而迷茫中抬头望,商铺后面,青稞田垦上正摇起千层卷浪,兼之传来山下奔腾滚滚的波涛声,仿佛就如我翻腾的心绪一样,一刻也不停留,直到离去。但她的影子深深地刻在我的影子里,挥之不去。那是一种茫然的神色,那是一种迷惑的神情,全然说不明白。只是感到心有点隐隐的痛,只是感到我们的生活就如同生活在天堂一般,有什么不知足呢?凭什么不珍惜呢?或许这种感觉是一种误解,但却是真实的感受。但愿是误解,但愿她们的日子会更好,但愿希望同在。
我第三个接触的是村边小摊上的一名妇女。但见她的摊位上冷冷清清,很少有人过问。有人与其闲聊了几句,她一口流利的汉语,说到,是导游告诉客人不让购买这里的小货,说全是假货。正在遥望雪山美境的我,回过头静静地听了起来。她说,是游客从山外带进了病菌,使得她们的猪羊生病,从而减少了收入。有时,不得已封山,是政府出钱,客人才可继续进山,但村子里是不允许擅自出入的。这下我才明白,望着胜是桃源的小村,缘何不让进入,甚是遗憾。这时,我想起了女导游的幸运。五百多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她们可以自由穿插其间,而我们不过是观赏其凤毛麟角的皮毛而已,焉不遗憾?在有生之年,我们来这里的机会并不多,或许仅此一次,能不憾乎?怎样沟通,怎样文化交融,或许并不是我们匆匆来往行客所考虑的事。但留给人的遗憾,将是一批又一批的无奈的目光。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窘困与尴尬能够化解;希望不久的将来,来这里的过客能够了无遗憾;希望那桃源般的小村,走上富裕;更希望彼此善解,能到藏居里做客,饮青稞酒、品土巴、跳藏舞等等,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可惜,我是没有此艳福了。
我接触的第四个是走街串巷而又似乎是专门蹲点的卖零散小货物的妇女。那时,我刚刚从布达拉宫出来,有四、五个蓬头垢面的小女孩一涌而上,伸着小手讨要零钱。这或许是一种别样的风景。早在入藏前就听说过这种现象,因而身上也准备了一点零钱。但不是钢币,钢币在这里是不流通的。当我从兜里取出零钱散发时,有一个女孩很是聪慧机灵,一伸手便从我手中把剩余零钱抢走了,使得我本来愉悦的心情霎时变得阴沉。恰在这时,那位妇女穿着藏服走了过来,向我兜售佛珠。但我此时已全然没有心情应对了,只是看着有两位同仁在买头绳,一边走还一边在辫头发。我曾听说过,藏民头上的条条发辫,每一条代表所过去的一年,所以通常是不允许别人在头上数来数去的。但那条条发辫,有的五颜六色,甚是好看。看着同仁高兴的笑容,我的不快很快消失了。或许正是此故,或许那妇女看我有购买的欲望,所以一路跟随,一路祈求,让我为其开张。遗憾的是,我一边摇头,一边摇手,毫不留情地拒之千里。过后,每每想来甚是不安,她最少也跟随我走了近半百米吧。许是我无怜悯之心,许是我怕受骗,许是什么?我也不明白了。总之,我伤了她心,她无奈地转身离去。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亦不知是甚滋味堵在了心头。
我接触的第五个是位老人。在八廓街上,正闲逛的我遇见一位转着转经筒而拄着拐仗一步一步蹒跚地走在街头的老人。我甚是感兴趣,于是就跟在其后面,一边看其转经筒,一边听着其念念有辞。我虽然听不懂,却知那是在念经吧。令我感到十分异外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可谓川流不息、车水马龙,但老人全然视而不见,好像身边无物,目无遮揽。偶而迎面碰上行人,也是行人瞬间躲避,他依然视而不见。我悄悄地跑到其前面,仔细地端详,但见满脸皱纹,黑的发紫,似睁非睁的眼缝,全然皆空。这就是虔诚的信徒,正在大昭寺外转圈。我有点担心,深怕光滑如境的地板使其滑倒。而其全然不顾。我闻着飘逸的焚香,一直跟随着老人转回了大昭寺广场。而老人又继续着下一转圈。我一直望着其背影消失在了人流之中,留在心中的是无限的思索,这且是用文字所能表达的。我想,他的影子,将在***后的生活中会时时出现,挥也挥不去;更在内心深处长存,与我的灵魂同住。当然,连同在大昭寺一步一叩首的那个藏民一样,也融入到了我的灵魂之中。
我接触的第六个是在纳木措湖边的扎西。在西藏通常把少女称为卓码,把少郎称为扎西。当我面对纳木措湖滨广阔、瑰丽迷人、清澈壮观,像一粒晶莹的明珠般镶嵌在万里羌塘草原上的万顷碧波而陶醉时,一个扎西盛情地欢迎并拥抱了我,请我坐着他的牦牛下水拍照。我无法拒绝。当然,我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这是一个男人的拥抱,好像平生少有这样的激动,仿佛是两个同胞久别重逢的惊喜。那时,我也仿佛穿着藏袍载歌载舞,从而忘了红尘。我知道, 藏族的节日很多,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象传昭大法会、酥油花灯节、 萨葛达瓦节、 达玛节、烧香节、朝山节、 雪顿节、 淋浴节、燃灯节、 驱鬼节等等,而在这里有的是雪顿节,雪顿节的意思是酸奶节。节日里,藏民穿着盛装,吃酸奶、跳舞、唱歌,好不狂欢。我就仿佛置身于这个世界里,不想离去。还有扎西的笑容,一直很甜美,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看了看我的手机,觉得机套很漂亮。他取出自己的手机,见大小不同,一边摇着头,一边笑着,一边打着手势。可惜,我没有他那种类型,并不是舍不得割爱。我也无奈地以微笑作答。他微笑着离开,又去招呼别的客人。我还直羡慕,他们赚钱是那么容易。不到一会儿的工夫,就有五、六个客人坐着他的牦牛下水拍照。我望着一群骑马者奔跑的背影,充满了诱惑。为了有个印象,为了有个纪念,我购买了一根拐仗,好不容易才带回了家园。但我每当看到拐仗,就会想起这里的美丽。不仅仅是湖美,人也美,心灵之纯美。
我最后接触的是去藏居中作客见到的卓码。她很美,很纯,给我的印象也最深。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最美的,越难用文字表达,只好装在心里,并时时回忆、时时对语。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遥远的地方,我的同行者俊清异外地遇上了挚友,正所谓他乡遇故知。他挚友盛情款待了全团人员,滴水之恩甚是难忘,希望在家乡,我们能够重逢而痛饮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