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当臆想症患者想象自己是一个正常人
  • 管理
    作者:塞宾的左手 发表时间:2023-08-21 00:27:09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按照次序说完整,才是一顿合理的分析。在病症尚轻或者还没露出苗头的时候,就产生检查的警觉和保养的自觉,是保持正常的最优解。

    一天晚上,一个很有意思的朋友问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关于精神病人的。问题的题面很简单,当一个臆想症患者想象自己是一个正常人的时候,他是一个正常人吗?答案显而易见,凭直觉我们就可以回答说不是。但这道题的难度在于,论证为什么就不是。你要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过程。

    所以这道题看似是在说奇奇怪怪的东西,其本质是一道逻辑论证题。我想作为一个学霸,就要有学霸精神。所谓学霸精神,就是凡事都可当做题目来解。既然是解题,就分为有解和无解。我们知道,算出此题无解,本身就是一种正解。而如果一道题目有多种解法,提供不止一种的解题思路,是老师讲题目时候的作为。如果作为一个解题者,能有这种作为,就起码站在了出题者的思考高度。

    解题者水平如果高妙,就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诸多切入的角度。而且往往把最后想到的结论,放在最先说。比如我说,这道题的本质是逻辑论证,比如说逻辑论证的关键,是找到一种合适的类比,去把人们不熟悉的场景转换成人人都熟悉的那种。为了做到这点,我们就要分析题干。臆想症。就是说一个人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找一个最近似的状况来比喻,就好像一个人陷入深沉的迷梦,不知自己身在梦中,分不清梦与现实的边界。而当一个臆想症患者想象自己是一个正常人,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隐藏条件,就是他意识到自己患有臆想症。只有他知道自己当下不正常,才有可能想要变得正常。如果连这种知觉都没有,就无所谓成为正常人,因为他根本不觉得自己有病。那如果仍旧沿用梦的比喻,就是说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在做梦,却把当下的这种状态想象成已经清醒。那这是真的醒了吗?显然不是,这是梦里的自欺欺人。除非这个梦非常的符合现实,一旦有任何离奇和违和的地方被察觉,这种自以为清醒的信念感就会崩塌。

    好了,这就到了问题的第二层,臆想症患者在想象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但是这种天赋是以失控的方式在进行的。任何试图在失控的基础上建立的稳固,都不可能长久稳固。因为失控和稳固本身就是一对互斥的词语。让臆想症患者想象自己是一个正常人,你考到他的知识盲点了。就好像食欲之于厌食的人,热情之于厌世的人,臆想症患者之所以是臆想症患者,就是因为他模糊了对于正常的标准。如果他的这条线还是清晰的,他为什么会被判定为臆想症呢?也就是说,你之所以有病,是因为你失去了能力,只要病还在,就意味着能力没有恢复。也就是说,假设一个臆想症患者能够想象自己是一个正常人这个前提,本身是不成立的。一个人断了一只手,断肢找不到了。他只能被安上义肢,义肢十分的智能,和真的一样。但真的一样吗?你穿了一件黑色的T恤,又套了一件白色的T恤,又套了一件黑色的T恤。你看上去还是那个穿着黑色T恤的人,但你自己知道,中间这一件白色的T恤是真实存在的。正常只能通过还原而不是覆盖来得到。

    这就到了问题的第三层,提这个问题的人是何居心?这其实是给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一剂苦药。良药苦口利于病,治的就是年轻人不尊重事实随意假设,并尊重假设高于尊重现实、不敢违逆假设的毛病。论证到最后,结论是前提是错的。如果前提是对的,这种前提也无法长久维持。关键的证据来自对于题干的官方定义。什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言说一件你不熟悉的事物的时候,最好不要先大谈特谈,而是先了解清楚你要讨论的这个主体,它的内核和外延都是什么。你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成一个纯悖论,它是基于一个知识点的悖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然后,到了问题的第四层,提问者还有什么弦外之音呢?我想这道题目本身其实充斥着我们对于精神病的恐慌和即使得病也能强行自我修复的奇迹心理。你要知道,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精神病主要是靠药物治疗,其次是靠行为纠正,再不济都是靠谈话疏解,最不可能的就是通过本来就已经受创的精神,进行需要强大精神力支撑的自我修复。但恰恰是这种最不可能也最不科学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显得正和朕意。所以破除迷信,从我做起。不信谣,不传谣。遇到问题,认真分析。了解真相,获得知识。这才是学习的正途。

    最后,这个问题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对我们每个人产生了怎样的投射?我是说,都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老人和孩子,那么每个人的心里是否也都住着一个臆想症患者。那个臆想症患者如果多多少少能够让你产生一些代入感,让你想到曾经某时某刻曾浮想联翩的自己,你想要在那样愉快的状态里,就仓促的回归正常吗?难得一次的派对,没过12点就要回家吗?是否也让你想起日日虚度、荒废光阴、待业在家,期许有个正常的班能让自己上。或者是在日复一日的996之后,希望能休一个长假,或者干脆潇洒辞职去休整。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些社会心理学的投射,才让这个问题有热度。

    所以你看,从内核到外延,按照次序说完整,才是一顿合理的分析。最后要说一句的是,上医治未病。如果得病意味着失去了自救的能力,那么在病症尚轻或者还没露出苗头的时候,就产生检查的警觉和保养的自觉,可能是让我们保持正常的最优解。


     
    赞6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塞宾的左手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嬗变的原理 下一篇:也谈文化与文学属性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雪映江南阅70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4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1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2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