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泥土淘金记
  • 管理
    作者:耕石 发表时间:2014-01-22 09:04:16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前的湖北省宜昌市,是一座地处西南山区边缘的地级城市,基本上没有多少像样的工业设施。是葛洲坝水电站的建设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文章把一个作坊式的企业的发展放在了时代大背景里去思考,用较详实的材料具体的描述了一家普通陶器厂通过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们的共同努力,脱胎换骨成为一家有着民族手工,工艺艺术的彩陶厂,为国家创了外汇,为企业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有作者的伴侶的一份不容抹去的功劳,谨借此编按缅慰!一篇值得尽情推荐的文章,一篇赞颂艰苦创业的好作品,融入了撰写者的一片深情。问好!欣赏大作!期待佳作连连!

        这是亡妻生前所在的工厂,应邀为该厂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发表于1982年第一期宜昌《夷陵》杂志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工厂企业艰苦创业的那段历史。 2005627日输入电脑时删除了有关统计数字,从我发表文章的角度讲是我的处女作,至今已经是三十二个年头。文中“操作车盘”是我爱人的工种,谨此缅怀亡妻逝世十九周年。

    ——题记
          一、“葛洲坝”照亮她们的心
          西陵峡口的仲冬,依然温暖宜人,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犹苏,一束科技的鲜花盛开在葛洲坝工程所在地。那几天东山大道上一幢尚未建成的彩陶大楼,一下子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科技星魁,如百鸟朝凤般地参观了“宜昌市八一年科技成果汇报展览”。 一幅长12.5米,宽5.2米,共用1144块陶瓷方片组成的壁画——“楚乐图”,深深地吸引着参观者。她造型生动,彩绘精细,光彩照人,艳丽夺目。既展现了楚国风光,又展现了当代宏图,近看霞玉纯纯似珠光宝气,远看神女飘飘如闻乐声。这就是宜昌市彩陶厂今年试制成功的新产品——宜昌市科技成果汇报的代表作。
          提起彩陶厂来,也许人们还不清楚,原来她就是三年前的陶器厂。这“陶器厂”还是铁路坝旁那个不起眼的地方一个不起眼的门柱上挂着的一块不起眼的木牌上写着不起眼的招牌。其实,她就是人所共知的“坛子厂”,这坛子厂也是后来做大酒缸时出的名,再说清楚一点,她就是原来坐落在白骨塔的“泥壶窑”,迁到铁路坝的“尿罐厂”。
          大跃进那年头,时兴了一阵子“吃饭不要钱”,人人都吃“大锅饭”,喝水自然也是“大锅烧”了,吃喝都是“大家”的,“肥水”也不能外流吧?于是到处都是公共厕所,这泥壶和尿罐自然就成了冷门货。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拖家带口”把几个小土窑迁到铁路坝。那时人们有句顺口溜:“铁路坝,鬼打架,白天走着都害怕”。那是个枪毙人的地方,除了晴朗的天气偶尔开个运动会,就再也没人到那个地方去了。可是没办法,市中心容不得泥巴厂,大街上也摆不下大酒缸,于是他们只得告别“白骨”而去“拜鬼”了。
         但是,这个厂有一支不怕鬼不信邪的工人队伍,为了把厂子搞下去,他们每天半夜三更就起床,在空无一人的郊外摸着黑一步一步地去“拜鬼”,那是由于做大酒缸必须提前“浆底子”,然后才能往石膏模上“贴片子”,而厂里少有的几间宿舍又要让烧窑的夜班工人休息,这样他们为了一天能拿出几个酒缸的泥坯来,哪里还顾得上国家实行的是什么八小时工作制?

    史无前例”那些日子,到处是刀光剑影,这个厂的工人们仍然顾不得家中婴儿觅食啼哭、病中老母牵肠挂肚,终日和电“打游击”。无论寒冬暑夏,也无论一天停几次电、每次停多长时间,她们总要把定额的坛坛罐罐如数干完才回家。有时夜深了,做丈夫的接妻子,做父母的接儿女,使得一个冷清的车间倒也热闹。

    就这样,酒缸、饭钵、泡菜坛子、尿罐……他(她)们一干就是二十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盏灯塔照亮了他们的前程,葛洲坝工程更像一颗明珠在万里长江上闪烁着光芒,这使他们心亮、眼亮。他们想到:如果葛洲坝电站建成,宜昌市的地位将会有很大的变化,那时成为旅游城市国际友人和外商不正需要祖国的传统工艺品吗?中国的彩陶世界闻名,本地特有的质地细、精度纯的泥土,为什么不把它变成黄金呢?

          二、陶器工人本身就是艺术
          如果没有慧眼是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个厂的领导早就看到了陶器工人本身就是艺术。
          早期,高级工人操作车盘,那是在石磨般的圆盘中间扳上一坨泥巴,然后用木棒把车盘扒得飞转,放下木棒用手将泥巴轻轻扶起,就形成了各种空心泥罐的造型。嘿!你看,那不正像魔术师在玩魔术吗?
          再看烧成工人装窑那动作,双手捧着二十四个饭钵的坯子立成一根“柱子”,一字排开前后紧随,歪歪扭扭摇摇晃晃,那“柱子”就像一座弹性的宝塔,无论怎么歪就是不倒,真比那玩杂技的还好看!
          更看那成型工人,为了枪太阳,双手托着长木版条上面放着泥坯,奔忙穿梭在车间与晒场之间,他们鱼贯而出,踩着碎步,恰似那民间神话“麻姑上寿”的仙姑们降临人间……
          啊,家乡的西陵峡、三游洞、屈原、王昭君,历史悠久,古色古香,不正是楚地的骄傲,三峡之瑰宝,何不让它们发挥作用?
          这不禁让人们想起了往日的厂史:
          那是一九六二年的一天,一位新西兰的外国朋友到宜昌来,要看看宜昌的“民族手工业”,当时的市委领导想:“民族手工业”什么最有代表性呢?想来想去就只有古老的陶器了。于是市委领导陪同国际友人来到这个厂,这位叫路易·代斯的国际友人要照相,不得不拍摄了一个泥巴工人捏了一个泥巴罐子……
          这件事情无不刺痛每一个人的心,可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动力的火花,现在是该为宜昌市争取荣誉,用泥巴造福人民的时候了。
          经过几年的研制,在取得泥、釉、型初步成功和设备初步配备的基础上,这个厂的领导于一九七八年初做出了产品升级换代的决定,但是搞艺术这玩意儿没有名家的指点是不够的,在这里不得不提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美术学院的唐小禾及其夫人程犁两位老师,大家尊称他们夫妇为老师,不仅因为他们本身是老师,更因为他们在创作“楚乐图”时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反过来说,他们所以肯收这班学生,也是因为这班学生本身具有艺术魅力。可想而知,从普通的泥土里烧出1144块画砖,然后拼成一幅65平方米的大型人物山水图画,远看浑为一体,近看别无瑕疵,谈何容易!那里付出了他们多少苦衷啊!整整熬过了一个冬夏,构思、绘画、裁片、复制、造模、成坯、涂釉……用泥巴烧成彩画,单原釉就是14种,套成100余色,1144块,烧出来如一笔挥就,拼起来珠联璧合,而上面的人物声形并茂、栩栩如生,这不仅需要高超的工笔和技艺,而且需要多么顽强的精神和毅力呀!唐、程二位老师就这样用两百多个日日夜夜,冬天打着单衣,夏天淌着汗水,终日和泥巴工人们在一起,其本身不也是一幅艺术家和工人相结合的时代画卷吗? 
          三、有着梧桐在才能引得凤凰来
          要想办成一件事情,尤其是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的事情,没有一种“老黄牛踩泥巴”的精神是不行的。这个厂原来的泥料是由一头老黄牛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这也许对他们的创业精神有着象征性。几年来,他们抓科研、抓人才、搞试制、改造设备、以细代粗,不仅带出一批批细陶产品,也带出一批批技术人才,使得原来对彩陶一窍不通的设计人员逐步摸索出了彩陶创作的规律,在名家的指点下终于攀登了科技与艺术的两座高峰。
          要说升级换代的决心,这个厂早在五年前就下了,可是国家没有拨款,只能靠自己的赢利来积累资金。正像他们认定一头老黄牛不能踩一辈子泥巴一样,趁着老黄牛还健在,就攒钱买了挤泥机,后来又向国家贷款建了一座多孔隧道窑,为了增添设备他们几乎发不出工资来。与此同时,东山大道对面的一家服装厂,由于搞了出口,每个月的奖金甚至比工资还要高。厂党支部书记刘文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难道自己就这样“苦奔”下去吗?不,他是“四清”运动后期才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没出一年就被当成“走资派”打倒在地。一天一群歹徒到厂里来行凶,十几个工人用生命保护了他,这使他更加和工人心心相印。可是要把泥巴产品弄到国外去似乎有点痴人说梦,于是他带领支部一斑人,一方面先搞点水玻璃暂时糊口,另一方面组织了一批副股长以上干部和得力工人到全国各地去推销。
          推销泥巴产品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件件都是“流流货”,易破易碎,又笨又重,爬山涉水,赶车乘船,他们进行了一次名副其实的“新长征”。终于,十三个省的销路打开了,外贸局的大门敲开了,所以才有了今天。
          无论怎么说,从泥巴里再淘出金子来也是微不足道的,所谓时来运转也不过是汗水和心血的一点结晶。如今这个厂不仅受到全市人民的关注,而且受到轻工业部、省轻工局、省市经委、科委以及财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两年来,上述各级领导给这个厂的投资上百万,使他们盖了彩陶大楼、科研所,如果不是他们用辛勤劳动换来了成果,难道国家拿这些钱打水漂?而他们,越是成绩显著越是奋发,计划84年就把产品发展到300万件,其中30%出口,30%具有精美的地方特色,以利将来为“旅游产品”做好准备。

        我们今天看彩陶厂的成果,不单要看她的一幅壁画,还要看她行销全国13个省的4种泥料、4种釉水、30几个釉色以及450种精湛的工艺品。其中有狮头罐等6个品种由省里选送到美国展览;19个品种的67副产品参加了上海的“全国艺术陶展览”和北京的“庆祝建国30周年展览”;有的装饰了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有的作为交际礼品赠送给美国和日本代表团;有5个品种的产品行销国外……总之,她们再也不是新西兰朋友用照相机拍摄泥巴罐子的那个坛子厂了,而是不少外商和香港商贾不断登门拜访的彩陶厂了。升级三年,换了一代,产值翻了一番,利润增长3.6倍,并为国家换取了外汇。这就不难使省级到全国的不少报纸、电台、电视、杂志、画报的记者和作者们都乐意作她们的“义务宣传员”,为她们刊登“义务广告”。作为这个厂的知情人,不揣冒昧,我也应邀撰写了这篇文章。


     
    赞6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浮生未歇,几度流连 下一篇:带你去远方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