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谈谈青蒲角上出皇娘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3-19 08:46:01
评论:1条
关注
编者按:很久没有认真地读一篇文章了,你的这篇文章很有文史性质,虽然有一定的传说支撑,但我想说历史上很多真实性的人物,都是有一定传说故事而源远流长至今,民俗文化之所以如此,或千篇一律如此,都跟我们的文化传承与教育有着致密的关联。各种传说作为当地的文化基因,与集体记忆,它不仅仅是一个载体,更是文明的活化石... |
家乡青蒲,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位于泰东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然而就是这水网密布的古老村庄,流传着“青蒲角上出皇娘”这一美丽的传说。 青蒲角上出皇娘流传着多种版本,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大脚”之说,有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的“痢丫头”之说……。据考证,朱元璋,今安徽凤阳人,没有在苏北这一带活动过的记载;且皇后“马大脚”原籍是今天的安徽宿州人,与青蒲角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张士诚,今盐城大丰白驹镇人,并且有在泰州、高邮一带活动过的记载,张士诚“痢丫头”之说,还有点自圆其说,稍微有点靠谱,不过也不一定是真的。 据载,张士诚,兄弟四人都以靠撑船运盐为生计,因为当时泰东河就是运盐的水道,大丰海边的“晒盐”,通过泰东河运至泰州盐场,再由泰州盐场经长江转运到全国各地。而青蒲庄就在泰东河中段,与泰东河连成一片的“青浦大泊”家乡人叫“后北滩”,面积有千亩之大,也是当时来往船只停泊过夜的最佳水域,也有可能张士诚对青蒲这一带的水域比较熟悉。传说张士诚在密谋造反之时,被盐场兵丁识破而遭到追捕,于是张士诚从水路逃到青蒲庄,又累又饿昏倒在一户姓曹的渔家女门前,好心的曹姑娘救下张士诚。后来在曹姑娘的帮助下,张士诚回到泰州盐场,率“十八条扁担”起义造反,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张士诚渡江定都苏州后,仍对救命的曹姑娘念念不忘,遂派人去青蒲庄迎娶,迎亲使者带着凤冠霞帔,乘官船来到青蒲角。但曹姑娘不肯摘下头上的竹笠,使者只能强行取下其头上的竹笠,帮她带上凤冠,摘下竹笠后,众人大惊,原来曹姑娘竟是个“痢丫头”(秃头),曹姑娘羞愧难当,但也只能沐浴更衣,不料在她洗头的时候,“当啷”一声,头上竟掉下了一只银碗,满头的乌发锃亮迷人。因迎娶起驾匆忙,曹姑娘来不及梳妆打扮,途中借了一大户人家小姐的闺房梳妆,古时少女出嫁前梳妆叫“开脸”,此地逐被命名“开脸庄”,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开家庄”;而附近的另一个村子的百姓,听说王妃出嫁要路过村庄,纷纷敲锣打鼓欢送,所以该村被赐名叫“锣鼓庄”,后来演变成现在的“罗古庄”。当然还有其它版本的传说,这里不一一赘述了,总之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形象化的“痢丫头”变成皇娘之说。 青蒲角亦或叫“青蒲阁”,在青蒲庄的东北角,是由西向东的泰东河在此折向东北方向的交汇点上。有一条很深也很开阔的河道,直通青蒲大泊,然青蒲大泊与泰东河连成一体,因此水路是贯通的。我访问了一些老人,说青浦角这里曾经有座码头,类似“港口”,因为是水网地区,来往商贾到青蒲,必须通过泰东河水路到达青蒲角,有货物的,就在码头上装卸,特别是青蒲出产蒲,编成蒲包,因为当时装盐都用蒲包,所以来往运盐的都到青蒲买蒲包。那迎婚嫁娶的,也都经过码头上下船,也有可能是因为某个富家子弟来青蒲庄迎娶新娘,场面奢侈豪华,喇叭喧天,鞭炮齐鸣,惊动了整个青蒲庄,人们都纷纷来到青蒲角,看新娘子,像看“西洋景”一样,人山人海,煞是热闹。其中不乏有人说:“哎呀!倒象皇娘出嫁了”,就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外地,就这样以讹传讹,久而久之“三人成虎”,就讹传出“青蒲角上出皇娘”之说。在以后的岁月中,为了给穷苦人家的姑娘增强自信心,就附和出勤劳的“痢丫头”做了皇娘,印证了那句民间俗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因为开家庄、罗古庄都在泰东河河畔,也是迎娶“新娘”的必经之地,于是乎又编出了开脸庄(开家庄)、锣鼓庄(罗古庄)名称的由来。 青蒲角旁边,现在有个叫“鸭蛋垛”(田地名)的地方,长满个芦柴、芦竹等,因为放养的鸭子在这里休息,人们能经常拾到鸭蛋,故取名叫“鸭蛋垛”。听老人家们说,原名叫“凤凰垛”,长满了芦柴,其中长出一根“金芦柴”,引来了一只“金凤凰”。自古皇帝为凰,皇后为凤,为“青蒲角上出皇娘”,作了铺垫……。这些传说被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所说的村庄、田名又都是真实的,再加上流传中的“添油加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美丽的传说。可能象罗古庄、开家庄的名称在传说前就已经存在了,安插在“青蒲角上出皇娘”这个传说中,为传说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这也是人们的良好愿望。 象“青蒲角上出皇娘”这种民俗文化传说,将永远传说下去。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家乡的砖瓦 | 下一篇:家乡的蒲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