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八旬钟(微型报告文学)
管理
作者:耕石 发表时间:2015-05-22 12:09:59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作者以第三人称叙事法、用5个片段以微型报告文学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廖相贤这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作为八旬的老人,依然战斗在老电业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方式为社会出着一份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人们敬佩的事情。正是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知足的心,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才能像蜡烛一样发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他就像一口浑厚的钟,回荡在上空的钟声久久不绝,荡涤着人们的心灵。作者也到了八十高龄,在文学事业上一直是一位孜孜以求、热心奉献之人,如今看到这篇自己过去发表的并获得“建设者微型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的作品,感慨万千。我相信耕老也一定和廖老一样的心态和做法,像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火种的上空,值得我们学习和仰望! |
1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却,正如宜昌的老电业忘却了“老永耀”,只有他那铜钟般的喉咙还向人们展示着他的存在: “你看,你看!这么好的电线就丢了,要是接起来起码还能装几盏灯。” 青工收工回来,免不了丢个线头垫片什么的,老人猫腰去捡,边捡边说。他把电线挽成一小捆,垫片串成一小串,放在小仓库的窗台上,不久,这些东西就跑到电线杆子上去了。 2 宜昌市供电局后院夜班守门人廖相贤老人,今年刚好满了八十高龄。解放前,他给永耀电厂的老板拉黄包车,老板在车上挺胸昂首踩的铃铛“叮铛”山响,他在车前踏得地皮“劈啪”有声。 “要不是共产党来了,我还不一辈子给人当牛作马?”他常对人们这样说。 解放后他抄表带收费,宜昌市的大街小巷他是一本“活地图”。钞票一把一把地往厂子里收,他的生活却简朴得一根一根“数豆芽”就酒。年青时他喜欢喝点酒,一盘豆芽一碗小面,酒足饭饱,照去抄表收费不误。 “廖师傅,您又没儿没女,留着钱做啥用?”后来常有人这样问他。 “咳,麻纷雨打湿衣,豆腐酒空家底呀,过日子不能不算计。” 3 早年,他在门房搞收发兼烧茶炉,公家买的煤他尽量不烧,而用外线工制木杆时砍下来的木渣渣,开水日夜不断,稍好一点的木头捡起来堆成一座小山。嘿!别看这座“小山”还挺有用哩,木匠师傅少不了往那里去“寻宝”。 有一次,一个工人修危房捡了几块“豁皮”,廖师傅硬是不让拖出门,当领导前来说明原尾,他不仅“放行”,反而捡来几块好木头塞在车上,使那位工人感动的掉眼泪。 4 供电局成立伊始,廖相贤老人已进古稀,至今他仍舍不得离开老电业。每晚在后院守大门,他水也要管,电也要问,不仅有人丢了废铜烂铁他要捡,就是从泡桐树上落下几片凋零的树叶他也要捡干净。 “多活一天可以多看一天新社会,谁说我老?”老人语重心长,“我比我送走的那些人多活了一个小伙子,现在我就把自己看成小伙子。” 现在,廖相贤老人已经老态龙钟,本来不高的个头显得更矮小,本来不胖的身子显得更枯瘦,但他那宏亮的声音未减当年,微驼的脊背看上去更像一口随时可以敲响的钟。 5 转瞬二十五年过去了,我也进入了廖相贤老人的年龄。现在他老人家虽然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他那如铜钟般的声音却永远在我的耳畔回响。 原发表于《湖北电力报》1989年8月24日第四版,获得“建设者微型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收入1990年元月《流彩云霞》专集,2015-5-22修改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藏宝 | 下一篇:棍棒底下出孝子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谈谈青蒲角上出皇娘..阅79次
种下希望拥抱春天(散..阅9次
筷子,一个说不尽的乡..阅91次
于希望中拥抱美好(散..阅9次
等一场春雨,读一卷好..阅4次
满园雪藏爬山虎..阅376次
期末的期待(杂文随笔..阅341次
老闫的烦心事阅381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475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56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5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