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接引庵——岭上人家系列之六
  • 管理
    作者:程庆昌 发表时间:2013-08-04 09:41:46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文风朴实自然,文辞清新隽永,描写细腻,意蕴畅达,作者对整篇文章主旨统摄到位,情景拿捏得法,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推荐!

      岭上是相对于湾里而言,岭并不是很高,也不峭陡,是那种丰满厚实比较平缓的土岭,沟坳里有一层层梯田,山排上是块块旱地。除了田地,就是长满马尾松的缓坡,难得有几处嶙峋怪石,也不多见枫榉栎杨。但秋日里,一样多红红黄黄的叶子,把屏风一般展开的山岭,描绘得饶有风味。既然难得见一处巉岩,自然也少些溪水的飞珠碎玉。但俗话又说泉隐深山,不假,岭上一年四季都有泉水汩汩,只是,这泉水都进了人家的水井,很少看得见在村子边不知贵贱的流过不歇。

      关于岭上,还有一个有些讲究的称呼,接引庵。是先有岭上人家,还是接引庵,现在的人好像都不明所以;但我认为,应该是先有接引庵,因为不要说方圆五里,就是方圆十几里、几十里,只要说接引庵,年纪稍长的人都知道,要说岭上,就不一定了。不过,岭以姓得名,要是现在说程岭或程家岭,晓得的人又跟晓得接引庵的人一样多,看样子,程家岭这些年还略有薄名,这也是一个家族的荣幸。

      生长在接引庵,对它的了解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不单单我一个,连接引两字,都衍生出接应和接迎两种版本。后来,还是跟二房里通晓道教的叔辈,有些接触,从他那里得到确切的说法。道教,一直是本土教派,影响力蛮大,就是现在,乡间里,还有道士这个角色,生老病死,消灾祈福,都会有他们的身影,虽然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而且乡土之间,平常男女,能够从它的点化中,得到些心灵的解脱,这也是道士或者道教,一直生长于乡土间的缘故。

      道教中有位接引天尊,全称怎么说,我已经忘记,一时记不起,这也无关紧要,不妨碍我对这位仙人的尊敬和膜拜。接引庵想必就是为供奉它而建立的一处庵堂。建于何时,现在晓得的人并不多。据说,当时这个庵堂,有上下三重,屋宇几十间,在小地方,有如此规模,足见香火鼎盛;也能够说明,在桑梓百姓的心目中,它是真神仙,真菩萨,确实能保境安民,逢凶化吉。

      究竟是先有岭上人家,还是先有接引庵,我没有考证,所以不敢妄言。虽说我出生时,这处庵堂早已不存在,只剩下一个名号,但就是这个名号,对我们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我的祖父为躲壮丁,中间拖家带口去湖北浠水罗田流浪,解放后重返家乡,无处安身,只好在庵堂里落脚。这是的庵堂,肯定少了昔时的风光,毕竟能遮风挡雨,对于上无片瓦的家庭而言,已经是非常知足了。父亲迎娶母亲在这个庵堂,哥哥姐姐出生在这个庵堂,所以这个庵堂,对我们这个家庭,确实有庇护之功,应该享受到虔诚的香火膜拜。尽管,此时它已完全衰微,只要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就够了,我相信,平常人家的一片诚心,自然能够感动上苍。

      听父亲说起过,就是破四旧之前,接引庵里还供奉着龙王、观音菩萨等诸多神灵,只是挡不住全民运动,在举国上下一片红的年代,接引庵连同它供奉的神仙菩萨,都被当作四旧,毁除殆尽。虽没有了这些物什,一个地名,却长在四下八乡的的乡亲们心里,他们口里的接引庵,恐怕也在隐隐之中,香火依然吧。

      我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才另选地方造的大屋,当然,还是在岭上,我家的房子,又为岭上诞生了一个小地名——新屋,当然是相对于先人传下来的老屋而言,一个新字,也足以说明,一干族人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期待,也足以说明,老少乡亲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追求。

      在我家搬离旧庵堂时,另有湾里的祖辈又搬到庵堂里来居住,所以说,接引庵里神人共处,互不相欺。庵后山岭逶迤而来,如龙行虎步,四季皆青翠,庵前翠竹千竿,周年青葱,可见风水不俗。乡间有说法,凡是神灵肯栖身的地方,都是好地方。

      现时的接引庵,几经变化,只余下一片废墟——湾里迁居而来的祖辈,也是人丁兴旺,几个叔辈都迁居到江南的古城姑苏去了,建在庵基上的老房子,造成了断壁残垣,只是屋后青山不改,门前翠竹依旧。

      写这些与接引庵有关的文字,首先是我们家有赖于它的庇护,起码那十余年,为我的祖父辈、父辈遮挡过风雨,这是不能泯忘的恩德,相较于冷暖人情中的冷漠,看不见血肉的神灵,远比感觉得到生命温度的众生,更懂得人生疾苦。这些,我没有经历,父亲的言说,如何能忘?其次才是它的象征意义,从某个层面上说,它是岭上人家的一种身份证明。

      前些年,宗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有过捐资修复接引庵的倡议,可惜响应者寥寥,加上这些年年青一代或者迁居,或者进城,在乡村生活的时间很短,这样的想法,只怕是赞成者越来越少,尤其是,岭上的人家搬迁殆尽,再去修复这个庵堂,还有没有必要,值得再议。相信神明们也能体谅,但那个已经嵌入进很多人生活的名字,相信短时间里不会有人忘记,更何况,它已经作为地名,标注在地图上,虽小,毫无名气,依然是一个不能磨灭的标记。


     
    赞1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闲看庭前落花的潇洒 下一篇:春天话柳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门楣与台阶阅1833次
    夏日大东北阅1862次
    母爱似海深阅2505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3500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6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8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3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