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龙抬头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3-27 09:38:18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龙抬头节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符号,作者以多重维度对“龙抬头”进行了描绘,文笔丰富饱满。龙抬头节虽逐渐淡出现代生活,但其蕴含的生态智慧、文化密码仍具有启示意义。 |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从节气上说,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二月二),斗指正东,“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崭露头角,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志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古有“仲春时节龙抬头,万物复苏雨似油”之说,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龙抬头的优美诗句;如李商隐的:“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白居易的“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兴化、姜堰、东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根据农耕的二十四个节气,家乡人世世代代耕作在这块土地上。家乡人的习俗,过了正月半(元宵节),接下来就是“龙抬头”的节日了。“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的起源同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开始紧密相关。根据考古,1987年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用蚌壳摆放的龙。此龙帛首、曲颈、躬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这是目前我们见到最早的“中国龙”。世界上没有“龙”,而是远古时代,人们将各部落的动物崇拜,如鱼、蛇、鳄鱼、鸟等图象拼合成“龙”:马头、蛇身、鳄鱼爪、鱼鳞、凤尾······是一种虚化的综合性神灵,为人崇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龙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是自然崇拜的因素,随着苍龙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升高,降雨也就越来越多,当苍龙七宿完全升起之时,也就是雨季逐渐增多的时候,正因为苍龙七宿的位置与降雨相互对应,于是人们就认为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庄稼的收成。在神话传说中,龙能够行风使雨,人们为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拜龙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叶公好龙”的故事,姑且不谈叶公的表里不一,儿时的我好奇地问奶奶,世上有没有“龙”,奶奶说有,但凡人是看不到的,所以“龙”也成了儿时的“假想敌”。大人们吓唬小孩都说“龙来了”,现在想想实在是幼稚可笑的。 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二月初二这天大早,奶奶起床在水亮子(小水桶,家乡人叫“提亮子”)里也放几枚硬币,家乡人叫“铅壳子”,到河里提一桶水,一路洒着水回到家,将水桶里的水和硬币倒入水缸里,意为龙循水迹引而到家,寓意着“水润而生财”。因龙喜欢水,引龙出来,带来雨水。今年可就风调雨顺了,当然这是人们的良好愿望。然后奶奶在菩萨面上,将准备好的面条,称作“龙须”,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鲤鱼家乡人叫“花鱼”······摆在菩萨神像面前,焚香、磕头、祷告,保佑子孙“跃龙门”,兴旺、发达,当然也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吃过早饭,奶奶便领着我们弟妹们去理发店剃头,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家乡人的说法,“二月二龙抬头,小孩大人要剃头”。这一天理发店剃头特别忙,长辈们希望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其实之所以在二月二剃头,是因为俗话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当然这是一种封建迷信说法,“死舅”其实是“思旧”的谐音。人们一般都在腊月剃头过春节,一个多月不理发了,头皮很痒,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也该理发了。如果不剃头,就不能“龙抬头”了。二月二这天,家乡还有个说法,忌针线。妇女们在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它的眼睛。家乡的男女青年结婚,一般都在腊月底或正月农闲之时,因为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家乡有“二月二,家家撑船带女儿”这一习俗。因为家乡是水网地区,嫁到远的地方,必须撑船去带。晚上,生产大队组织的舞龙灯,万人空巷,天上龙抬头,地上抬头龙,预示着今年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 “龙抬头”时节,家乡还处在春寒料峭之时,农民们忙碌了,是名副其实的“春耕节”、“农事节”了,农民们开始整理、修复各种农具,男劳力们开始罱河泥、沤绿肥。从正月下旬到“龙抬头”时节,在老沤田里,社员们开始忙着拉泥,将田埂上一冬天发酵的渣焐子上的渣(泥草混合发酵物),放到专用拉泥的小木船上,然后4人,(一边2人)用鞭子(布条编织的),背着拉到田里,均匀分散下去,以增加肥力。听母亲说过,拉泥时,开始将裤卷到大腿根部,光着双腿,跋到水田里,水田里有时还有一层薄薄的冰,家乡人的说法“冻盘擦擦的”,腿像针刺一样痛,不知麻木,冷得浑身发抖,有时候腿被冰刮着,冒出小血珠来,要知道在家的人还穿棉裤、棉鞋呢!可想而知,当时农民劳动是多么艰辛!妇女们忙着将田埂上风化的泥土捣碎,放在阳光下,晒上几天,然后用筛子筛,筛下的细土,拌和着肥料,用塑料薄膜封好发酵,待到清明前后,打棉花营养钵之用·····总之,农村开始了春耕大生产的繁忙景象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二月二龙抬头的旧风俗习惯,早已烟消云散了,它不象“清明节”“中秋节”那样名闻遐迩,现在的青年人,根本不知道“二月二龙抬头”一说,但“二月二龙抬头”的自然现象,那是亘古不变的。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两个人 | 下一篇:母亲的菜缸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