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筷子,一个说不尽的乡愁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3-06 15:45:15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承载着千年文化密码的筷子,华夏饮食文明的缩影。这双承载着"民以食为天"信仰的器物,被作者写的深刻通俗。不仅是探讨筷子的历史。还解开了这双"东方魔法棒"的多维价值...这篇文章给你转载本站公众号了,标题也给你优化了。与其他自媒同步!请关注火种文学公众号积极转发!

    筷子,古称“箸”等,指持放在手指中的挟取食物或其它东西的细形条棍。多用作餐具,其材料为竹、木、金属、牙、骨等,形制或方或圆各异,但筷子多半是上方下圆,称“方头圆身”,寓意着天圆地方、天长地久。“上方”不仅放在桌子上不易滚动,而且在挟菜时,手不易打滑。“下圆”,因为圆的没有棱角,不易刮到嘴唇。古人把筷子的长度定格在七寸六分,寓意着人有七情六欲,提醒人们在饮食时要有节制。


    中国人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正如物理学家李政道在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undefined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远古人采野果、野菜,偶尔猎到野生动物,都是生吃、冷吃,用手抓着吃。可以想象,当时人的手都是脏兮兮的,因为用手抓,抓吃前,可能要先洗洗手,亦或临时搓搓手。古人都是用草、树叶等擦屁股,手上难免沾有粪便,有人想到大便后洗洗手,才干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自从人类发明了火以后,渐渐的由生吃、冷吃变成热吃、熟吃。试想一下,当在野外用火烤着野鸡野鸭,滚烫滚烫的,用手去抓,显得烫人,不敢下手,其中不乏有人偶然间,不经意的攀折树枝,用树枝戳住亦或挟着吃,当然吃后,树枝弃之,下次热吃再攀折树枝等,后来人类就发明了“筷子”。筷子是经过人类在漫长时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摸索发明的,这就如同“仓颉造字”一样,仓颉不可能一个人一生创造那么多字,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结果。


    家乡人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吃饭多用筷子,除了喝汤鲜有用汤勺的,比如吃青菜,不用筷子,很难搛起来吃。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家乡人吃的筷子,都是竹制的,取一段毛竹,去掉节,然后用篾刀劈成一个个等长的小方块,边长为0.6公分左右,然后再用篾刀慢慢削成上方下圆的形状,拿古人的“七寸六分”比,可长可短,但要七不离八,主要考虑要适用。竹子有坚韧性,纤维细胞比较发达,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既轻便,又结实,尤其是挟豆类,一夹一个准,不易打滑,家乡人习惯叫“搛咸吃”亦或叫“搛咸菜”。竹筷子放到现在,也是筷子中的上乘。当然饭前饭后都必须洗碗筷,尤其饭后洗筷子,用冷水洗,如有油腻的,先用温开水洗,再放到热水里烫烫,既环保,又卫生,这种洗法比现在用洗涤剂卫生多了,不信,你试试噢!家乡人习惯洗净后,把筷子倒着放在竹筒里,竹筒底部钻个小孔,便于爽水,否则夏天易上霉,家乡人叫“上冒”。一般人用右手拿筷子,少数“左撇子”,据科学考证,双手轮换拿筷子吃饭,能锻炼大脑的灵活性。牙牙学语的孩童,开始吃饭用小勺进食,主要是防止用筷子不小心戳到嘴、喉咙等部位,但用勺时间不宜过长,必须大人看着教小孩学着用筷子。


    1_20250330142819a44db.png


    开始时,小孩用筷子是“满把抓”,家长要有耐心,逐步培养孩子用手指挟着筷子吃饭的良好习惯。研究表明,用筷子吃饭,可以锻炼包括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能力,这对正处于精细动作发育中的宝宝来说,不失为最好的锻炼方法,同时儿童拿筷子吃饭,能不断的运动,刺激大脑皮层,提升那些“负责”想象、创造力区域细胞的活动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对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现在的幼托所、幼儿班,都在训练幼儿的用筷子吃饭,发挥健脑益智的作用。可见使用筷子是中国人的智慧,是培养心灵手巧的简便方法。


    家乡是水网地区,下田劳动都必须带中饭,不小心将筷子忘了亦或从篮子孔里漏掉了,吃饭时就临时折两根细树枝,洗净后当筷子进食,这就是沿袭古人的方法,姑且也叫“返祖现象”吧!记得儿时,我头痛发热,奶奶用一双筷子或三只筷子立在有少量水的碗里,一手扶住筷子,一手用手掌心舀水,从筷子上头浇,嘴里还念叨着,老太爷想你了,筷子不站,老太奶想您了,筷子站立起来了。然后手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离开,筷子站立在碗里,奶奶说这是有鬼上身了,是老太奶想你了,请老祖宗保佑孩子早点好起来。然后用筷子蘸碗里的凉水,一点点的洒在我额头上,其实这是冷水浇泼降热的道理,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在那医疗不发达的年代,也不失为一种缓解降热的简便方法,家乡人叫“蘸水碗”。每到过年,奶奶总是添一把新的筷子,可能寓意着人丁兴旺,有饭吃吧!儿时玩耍的方法很多,诸如打碌砖、梭钢圈、跳白果等,在阴雨天外边不好玩,我们弟妹们就用筷子“搭桥”,就是用筷子巧妙地错搭,搭好了还真的有点象“桥”,上面还可以凳上碗之类的,要拆桥,只要随便抽出一只筷子,桥就“轰然倒塌”了。我们快活极了,那是儿时的童趣。


    1607051427177_880.jpg

    当然家乡的筷子,除了用于吃饭而外,还作为吉祥物用在婚庆的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寓意着早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在每年祭祖时,都要放置碗筷,寓意着亡人在阴间有饭吃。家乡人用筷子翻炒食物、搅拌液体、包饺子、包混沌,还可以用筷子开啤酒瓶塞、疏通堵塞的管道、挠痒痒等。家乡的俗语:“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意为团结就是力量。但家乡人也有约定俗成的禁忌,忌讳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用筷子指人、用筷子敲击碗盘、将筷子插在饭上等。


    一双简单的筷子,蕴藏着中国千年的筷箸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精髓,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象箸玉杯,形容商纣王的奢侈,连大臣箕子都感到恐怖。“张良借箸”,借刘邦的筷子为其筹划指点(出谋划策)。筷子外形之直,人们常用比喻人格之直。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上将自己的金箸赏给宰相宋璟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难怪古代的文人雅士赋予筷子的名诗佳作,如陆游的《秋思》:“老子斋居罢击鲜,木盘竹箸每随缘。”辛弃疾的《筷子赞》:“筷子虽小力无穷,夹菜送饭显神通。”……


    时代发展到今天,作为用餐工具的筷子,经艺术家的精心雕作,作为艺术品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筷子“上方”可雕刻着花鸟鱼龙、诗词歌赋作为艺术品陈列或珍藏,当你拿到这双筷子吃饭时,可能会使你赏心悦目,增加食欲感。筷子配上盘子,成为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也是舞台艺术的道具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筷子的习俗文化价值,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双筷子,有说不尽的乡愁。


     
    赞6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火种之巅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竹 下一篇:家乡的老铁锅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龙抬头阅55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479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57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7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