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黑炕”变奏曲
管理
作者:章妍 发表时间:2014-12-03 12:32:21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一篇相当不错的回忆录,写了家中黑炕的由来以及发展变化史,让人想起曾经的艰苦岁月,也正是由于大家齐心协力的艰苦奋斗,才换来我们今天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点出文章的核心:“黑炕彻底地消失了,成了永远的历史。但乐观向前,奋斗不息的精神却在我们家家代代相传。”作品的文思很好,小中见大,从一个黑炕的变化见证到社会的发展,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内容积极健康,传递正能量,引发读者的某些感想。向作者问好,火种期待你更多精彩! |
过去我家是个“烂大家”。爷爷辈兄弟三个,我爸这辈兄弟五个、姊妹四个,一共九个孩子,当时祖爷还健在,几辈人就挤在一座三间土房里。 我爷爷住右边那间,二爷家住左边,中堂那间的角落里盘着锅灶。为了尽量多住些人,盘的是大炕,一家七八个人都挤在一个炕上。谁要是半夜起来上个厕所,要想再睡下去可就很难了。 那年三爷要娶三婆了,没地方住,爷爷就在他住的那间打了一堵墙,隔出了只能盘一个小炕,放一个条桌的地方。这里三面都是被烟熏得很黑的墙,又没有窗户,白天也是黑洞洞的,只挂了块布帘子。就成了三爷结婚的新房。于是叔叔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副其实的名字——“黑炕”。 三爷是个文质杉杉的教书先生,为多挣一份工分,多分一点粮食,学校休息时就又在生产队里拼命地干活。就这样四年后,终于在院子里盖了一间小小的单面厦房,三爷一家从黑炕上搬出去了。三爷的两个女儿都是在这黑炕上出生的。 于是祖爷和爸爸兄弟几个就成了黑炕的主人。炕很小住不下几个人,爸爸晚上就睡在桌子上,半夜滚下来,摔破鼻子是常有的事。但是他们照样很乐观,还在黑炕举行歌唱比赛呢!每到晚上黑炕上便歌声不断,笑声不断。 那时我爸他们正在长身体,特别能吃饭,分的粮食不够吃,爸爸就从山里摘许多槐花、苜蓿回来,婆婆做成香喷喷的“麦饭”,叔叔们在黑炕上围着圈儿地吃地津津有味。爸爸说有一次三天没东西吃,年龄小的叔叔、姑姑们饿地直哭鼻子,我爸就去亲戚家借粮,到现在我爸都特别感激曾经借粮给我家的人家。爸爸二十岁的时候,爷爷送他去当了解放军,和黑炕就此分别。 爸爸对“黑炕”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的童年和少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那里度过的。幸运的是我不是在黑炕上出生的,不过小时候经常在黑炕上玩,对黑炕有着模糊的记忆,只记得黑咕隆咚一片。 再后来黑炕上就不再住人了,成了存放粮食杂物的地方。 我的叔叔们都先后成了家,盖了新房,搬出了老院子。黑炕所在的屋子分给了四叔。四叔就把爷爷打的那堵墙给拆了,前后打通了,还安上了窗户,屋子里明亮宽敞。 前几日回家,黑炕所在的屋子也不存在了。四叔的儿子小兵拆了老屋,在它的地基上盖起了一座漂亮的二层小洋楼。乳白色的瓷砖油光闪亮,黄底红字的四个大字“勤俭持家”,大气撒脱。玫瑰红的铁大门在阳光下是那样潇洒气派。推门进屋,里面设计的比城里人还好,客厅、餐厅、卫生间一样不差。粉色的落地窗帘,意境优美的山水画,宽大柔软的席梦思…… 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又一次想起了黑炕,想起了没有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亲人。祖爷、爷爷他们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祝福我们赶上了好社会。 黑炕彻底地消失了,成了永远的历史。但乐观向前,奋斗不息的精神却在我们家家代代相传。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那些被遗忘的经典 | 下一篇:冬日的阳光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