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古井话沧桑
  • 管理
    作者:岁月风 发表时间:2024-12-29 16:37:09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村庄靠河而居,城市临水而建,就能知道人类生存中首要条件就是有充足的饮用水,否则就别谈生存。古代有水的地方就人烟稠密,缺少水源的地方,人们就只能去地下寻找水源,打井取水就成为了缺水区域最无奈的选择。
    人类刚开始还并不知道地下有水,是临河而居者碰到了大旱之年河水断流,河的下游低洼处如果往下挖掘就能见到地下水,于是人类认识到水能渗透这种现象,挖掘到很深地方取水使用,就成为了唯一生存下去的机会。人类最早打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6000多年前河姆渡时期。根据文物证实和考古学家的推断,那时候的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打井技术。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水井推测,当初打井肯定也有失败与成功的过程。古井外围近似于一个圆形,但内侧却是规则的方形竖井。可以看出河姆渡人为了防止井壁坍塌,还在井坑中打入四排木桩,形成了个方形桩木墙。排桩内顶还修建了一个方形木框,外形看起来类似象形文字“井”,这也有可能也是“井”这个象形文字最早的雏形,也是古代水井的雏形。考古的那口方形木结构水井,深度大约为1.35米,边长差不多有2米左右。世界上的人类最早的钻井活动,也确实是源自于中国;究其原因还是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活动最早就源自于中华民族。干旱地区如果想解决温饱问题,就只能找地下水。而且人口密集区域打井取水,是解决社会生活中缺水的唯一途径。就如作者笔下的老家古井,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不离不弃地守望在悠悠岁月里,风轻轻吹过井边的荒草,讲述着作者故乡那这土地上古老的故事。或许,时光就在那种沉默中默默地等待着,那种来自于归乡人心中的眷恋。

           老家偏僻的一隅,静静伫立着一口古井,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沉默寡言的老者,不离不弃地守望着悠悠岁月的流转。查阅族谱可知,它开凿于清朝嘉庆年间,数百个春秋更迭,几十代人的步履穿梭其间,那一圈圈深深浅浅刻在井壁上的勒痕,宛如一部部岁月精心雕琢的史书,每一道细微的纹路,都隐藏着往昔或悲或喜的故事。
           老人们曾口口相传一个无从考证的故事:当年开凿这口古井时,可是历经了惊心动魄的波折。据说,挖井的匠人们挖到很深的地方,地下突然汹涌喷出一股黑色的泥浆,好似恶魔张牙舞爪的肆意蔓延,瞬间让众人胆战心惊,不敢再继续动工。村民认为那是鲁莽挖掘之举动了村庄的龙脉,触怒了沉睡的地祇,才引来了地下怪兽。恐惧如阴霾般迅速笼罩了整个村庄,人们在惶惶不安中开始四处探寻解救之法,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赶忙请来邻近颇有名望的风水先生镇妖压魔。风水先生手持罗盘,绕着工地缓缓踱步,双手在空中无意识地舞动,口中念念有词,像是在施展某种古老而神秘的法术。眉眼中透着幽深的光,每一次目光流转,都似有洞察世事的锐利,让人望之生畏,不敢轻易靠近,仿佛只要再多看一眼,就会被卷入那深不可测的未知世界之中。而后,他神色凝重地指点众人,在井口的特定方位埋下一块刻有神秘符文的青石,又郑重其事地让每家每户捐出一碗自家新碾的米、一捧饱含乡情的土,虔诚地撒入井中,再点上三炷香,选十个身强体壮的村民沿着施工现场拜三拜,燃后点燃一万响的爆竹,待这些带着祈愿的仪式逐一做完,那泥浆竟如同被驯服的野兽,缓缓退去,紧接着,清澈的泉水汩汩涌出,如灵动的生命之泉,自此,井水潺潺流淌,润泽着大地的脉络,维系着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延续。
           儿时,古井无疑是我们一群顽皮孩童的欢乐天堂。井口不大,五十公分高的圆形石头井沿,被祖祖辈辈无数双手反复摩挲,早已光滑无比,在暖煦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似在诉说着曾经的热闹。井水深幽,如一面深邃的墨绿镜子,凑近了瞧,能清晰映出自己那张充满稚气的脸庞,纯真的眼眸中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正如古诗所云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古井之水虽非泉眼细流,却也有着别样的静谧与温柔,滋养着我们的童年岁月。夏日,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烤得大地发烫,蝉鸣在枝头喧闹不止,我们迫不及待地提上自家的小水桶,一路欢笑着、呼喊着奔跑到古井边。那时没有现代化便捷的汲水工具,只用一根粗糙却熟悉的麻绳,一端牢牢系着铁皮桶,小心翼翼地放入井中。“扑通” 一声,水桶触水,溅起晶莹剔透的水花,随后满满一桶清凉被提了上来。大家你推我搡,争着用手掬起那沁人心脾的井水,往滚烫的脸上泼洒,瞬间,周身的暑气被驱散得无影无踪,那透心的凉爽,如同夏日里最美妙的馈赠,至今仍鲜活地留存在记忆深处。偶尔,有小伙伴力气尚小,水桶在半空晃晃荡荡,洒下半桶水,惹来一阵善意的嬉笑,笑声在井边悠悠回荡,惊飞了停驻在井沿休憩的雀鸟,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蓝天,为这幅画面添了几分灵动。
           古井周边,是一片开阔而平整的空地,几棵老槐树歪歪斜斜地扎根生长,岁月压弯了它们的枝干,想必它们的根须早已在地下与古井的脉络紧紧缠绕,彼此依存,共度风雨。春天,槐花如雪般纷纷扬扬飘落在井台上,给这古朴而厚重的画面添了一抹素雅的诗意。奶奶们总会趁着这好时光,搬着小板凳,坐在树下,手中熟练地忙着针线活,飞针走线间,嘴里念叨着村里的家长里短。哪家的小子最近蹿高了,饭量见长;哪家的闺女心灵手巧,快要出嫁,琐碎的日子在她们轻声慢语的念叨中,渐渐有了温度,如同这春日的暖阳。男人们劳作归来,大汗淋漓,古铜色的胸膛上汗水闪烁,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直奔古井,舀起一瓢水,仰头灌下,喉结剧烈滚动间,尽显劳作后的畅快与满足。那清冽甘甜的井水,顺着喉咙淌下,滋润着他们干涸的喉咙,洗去一身的疲惫,仿佛所有的辛劳都随着水流淌而去,消散在这悠悠天地间。
           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通了自来水,那白花花的水流顺着管道,便捷地流进了家家户户。自此,古井便无可避免地渐渐落寞了。起初,还有几个念旧的老人,眷恋着古井的清凉与韵味,依旧每日颤颤巍巍地来古井打水,他们迈着蹒跚的步伐,手中拄着拐杖,一步一步,似是在丈量与往昔那段美好岁月的距离,每一步都饱含深情与不舍。可岁月终究不饶人,老人们相继离世,古井边愈发冷清。井台上悄无声息地生出了青苔,湿滑而幽绿,像是给它披上了一层孤寂落寞的外衣,在风中独自摇曳。那些曾经被麻绳反复磨出的凹槽,积了雨水,倒映着天空,仿若古井无声的泪,默默流淌着对往昔热闹时光的怀念。
           如今,当我再次踏上故乡这片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土地,站在古井旁,心中涌起无限伤感。“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的这句诗骤然浮现在心头,岁月如流,曾经围绕古井的热闹人群,似落花飘零,流萤散去。只有古井还在原地,固执地守望着记忆中的时光。故乡的山水依旧,可古井承载的旧时光却一去不返。曾经的嬉笑怒骂、烟火日常,都被封存在岁月深处,唯有这口古井,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沧桑。
           抚摸着古井那冰冷粗糙的石沿,一股寒意从指尖传来,似是古井无声的叹息。它见证了清朝从嘉庆到宣统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目睹了民国的乱世烽火,历经了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屈指算来,前后二百多年,几十代人的悲欢离合,它都默默收纳。它是故乡历史的见证者,是游子心中一抹化不开的乡愁。虽繁华已逝,却以它独有的沧桑韵味,让每一个归来的人,找到心灵的归依,在对旧时光的缅怀中,思索着岁月的厚重与生命的传承。
         风,轻轻吹过,吹动了井边的荒草,它们沙沙作响,似在与古井低语,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新的故事,而古井,依旧静静伫立,用它的沉默,承载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待着下一个归乡人的凝视与眷恋。


     
    赞4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年末有话说 下一篇:人生没有草稿(杂文随笔)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龙抬头阅81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48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6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7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