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获得与放弃(杂文随笔)
管理
作者:兴旺 发表时间:2025-01-12 22:16:39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获得,为努力所得,在获得的同时,就自带着幸福感;商人经商获得利润,幸福感油然而生。政府官员升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与地位,包括那一家子人的幸福感自然不言而喻。某位小老百姓到街上做夜市,或者卖早点,虽然很辛苦,但数钞票的动作依然潇洒,那就是幸福。一位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秋天却也收获颇丰,自然心中满满的幸福感;因此,不同地位与不同身份的人群,总会努力找到属于自己幸福的那个点;有道是锦衣玉食者的幸福点在于奢靡,普通劳动者的幸福点在于满足。在汉语词汇里的“获得”(huò dé),应该归纳为一组动词,指的是平凡生活中,某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个方面达到了某种程度后的文字表述;再或者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某种成就,比如原始人去野外捕捉到了什么猎物,这些都可以视为获得。但所谓的获得,并不是获取。生活中的获得为被动型得到,即通过努力而获得物质财富而有了幸福感;而获取虽然也表示可以得到某样东西,其生成语境属于主动性取得某些东西,其表达的含义与获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假设一位原始人外出狩猎捕捉到一只鸡,这位原始人想饲养这只鸡,那么这位原始人就要有决心放弃食用这只鸡的欲望,然后还需要用食物养活这一只鸡,并且还需要加以保护,这也就是获得与放弃所相关联的权利与义务。放弃,为弃之不用,就是不坚持或丢掉原有的原则与主张等等权利。如何从高大上的层面理解“获得”,我们就看看《楚辞·刘向<九叹·思古>》里描述:“操绳墨而放弃兮,倾容幸而侍侧。”东汉时的文学家王逸这样解释:“言贤者执持法度而见放弃,倾头容身谗谀之人,反得亲近侍於旁侧也。”因此,放弃的生成语境是捏在手中的事物因为不作为而自愿放弃。可见“放弃”一词的原始语境就源自于不愿意作为,包括政治家们的不作为,把无条件地放弃合乎法律规矩的又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论却之不顾不,则为放弃。普通人的放弃应该为舍弃,就因为你的什么原因,舍得怎么做才符合常理;再或者普通老百姓家里来了客人,你是否舍得拿出来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就属于主观意识上的幸福指数的现实反映。作者笔下的获得与放弃,并没有“操绳墨而放弃兮”中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就只要懂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并不在于你的手中拥有多少外在的物质,而在于你的内心能够容纳多少高贵而美妙的思想”而已。而认为所谓的追求,就是成本价的基层。在一个论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中,作者认为“ 生命的意义在于内心的丰盛,而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这些朴素的人生观认为幸福的源泉就在于收获的量,那就是人们幸福的成本价,因此,人们认为自己收获多少,便有多少幸福。因为获得,必然有放弃。于是,获得就成为了人们心理上的满足,世情如此,人生亦如此。 |
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并不在于你的手中拥有多少外在的物质,而在于你的内心能够容纳多少高贵而美妙的思想。人的一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不断地拥有和失去的过程。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拥有与失去之后,才能意识到,获得幸福与快乐的关键并不是去无休止地追求什么,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学会去放弃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从来就不会出现能赐予我们财富的神仙,也没有可以任由我们拿取的财富,可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种成熟的心态:是我们的,我们会努力争取;不是我们的,我们绝不会强求。在生命当中,内心的快乐与幸福最重要。如果某种外在的东西影响了我们内心的快乐与幸福,那么就要予以剔除,即使这些外在的东西曾经花费了我们大量的努力,即使一时之间会感到些许的心疼。 二0二五年一月十二日星期日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老闫的烦心事 | 下一篇:微光耀孤程 |
推荐美文 |